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公凯     
潘公凯出生于浙江宁海,作为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次子,得其衣钵,又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两院院长,对中国画的形态发展皆具有长远广阔的视野。潘公凯长期潜心于创作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思考与体验,深入研讨中西绘画传统,  相似文献   

2.
国画探源     
中国画源远流长,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发源于古代陶器表面图案鱼、鸟、兽等,线条简单而明快;中国画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帛画、庙堂圣贤画像、宫廷壁画、佛像,至隋唐趋向全盛;两宋及元明,水墨文人画逐渐占据主流;清及民国,西画渐近,传统绘画日趋衰落。近代中国画在摹古与创新的碰撞中艰难前行。溯源探流仅为当代在传统绘画的传承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立足东方绘画传统,吸收西方绘画精粹,走东西方融合之路,让中国画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8)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中国画有着中华文化传统精神,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书画艺术,以毛笔书法演练而来的书画艺术自唐宋时期(十世纪前后)就已呈现兴旺活跃的景象,欧洲要等到文化复兴时期(十四世纪),以油画为主干的绘画才蓬勃发展。中国画以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3大类。花鸟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8)
<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的自娱性、抒情性功能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精神,而中国画所体现出的以表现文人画家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状方面,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愈发式微。在上世纪初期曾借鉴西方绘画,寻求改良,在取其形式题材上,为中国画创作增加了新的元素,尤其是表现在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主题性"这个词有人认为始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种说法还未查证,  相似文献   

5.
张琦 《今日中国论坛》2011,(5):81-83,80
上世纪初以来,百年中国画的发展,风风雨雨,从来没有安静。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动荡在改革开放以后达到高潮,文化虚无主义愈演愈烈,"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盛行。但也恰恰在那时,我坚定了自己研究传统,发扬传统的创作信念。中国画的思想是"合",西画的思想就是"取"。西画主要关注对实际物理空间的获取,画家绘画如此,观众看画也是如此,西画对观众来说是向外走的;中国画则关注对虚幻心理空间的获得,画家绘画如此,观众读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是牵引观众向里走的,观众被画带到更远的地方,观众最后与天地宇宙合而为一,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强调文史性,她不同于油画那样是强调数理性的绘画,所以中国人讲究笔墨,讲究画外之意,这是其他绘画所无法替代的。中国画自有她强大的生命力,她是中国人以视觉方式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贡献,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作为一名中国画画家,仍然是我觉得最骄傲的称呼。我对中国画的未来抱有希望。  相似文献   

6.
李华 《当代广西》2008,(2):10-11
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绘画流派之一。所谓漓江画派,是指以表现时代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的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  相似文献   

7.
王明明简介男1952年出生于北京,山东蓬莱县人。现为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成为东方绘画的至高典范,在世界视觉艺术史的长廊之中留下了众多璀璨的篇章。王明明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多年以来,他不断在传统艺术中寻求中国画的精髓,体悟自然,感悟人生,发现新的人文精神。并孜孜不倦地在传统精华中融入新的感受和生活深度。他的画作洋溢着浓郁的  相似文献   

8.
砚边断想     
正大自然的美独立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绘画是情感的表达,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验、去挖掘。传统中国绘画与传统哲学息息相关,受老庄"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画家已不满足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描摹,而要努力作心灵上的沟通,中国画的写意性由此而生。因此,中国画没有严格意义的写实,而写意画更容易融入画家的感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准则。"以物寓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贯穿了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尚道 《台声》2007,(3):86-89
他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家,以无畏的精神进行一种否定以往一切的创作之中,从而开拓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视域,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个空旷的原野。他站在自己所营造的“先求异,再求好”的观念基础上开始与传统拼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在物质救国的紧迫形势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西画写实,中国画写意"的误判,遮蔽了中国画的写实成分,尤其是中国画的写实方式。实际上,写实是中西方绘画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它们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写实方式。西方绘画注重理性主义传统,强调理性对视觉经验的整理,试图对视觉经验进行"科学"地表现,重在意"识"之实。而中国画注重"根身性",认为视觉经验是身体经验的一部分,强调将视觉经验放入整体的身体经验中来表现,重在身"体"之实。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画对视觉经验的处理无疑要更加全面,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正> 吴山明-中国人物画坛一颗明星。他以探索时代的、民族的、个性的绘画语言为宗旨,开拓了一条融古通今,从传统迈向现代,国画与西画兼而通之的中国画创新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在浙江、全国,乃至国外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13,(21):60-60
孙韬成是一位极具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花鸟画大家,早年得益于潘天寿、吴弗之、陆维钊等一大批民国遗老,力主发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大写意精神,同时不懈探索传统绘画形式中的现代基因,使作品彰显出奇崛泼辣、生气蓬勃、写意挥洒的笔墨情趣及敏锐不羁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画舫斋     
中国画创作精要在于笔墨之美,这是我一贯坚持的信念。我以为舍却了这一点。就等于丢掉了中国画的一个命脉。笔墨美是中国绘画在漫长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生成、不断创新积累出来的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可以说,它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以至审美表达及个性宣泄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刘波,1958年生于大连。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韩国釜山美术馆等专业展馆展出,并被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专著《中国画的墨与色》、《中国传统名画技法赏析》、《园林风景钢笔画技法》等。  相似文献   

15.
韦国 《青年论坛》2000,(2):75-76
笔墨是中国画的最根本要素 ,笔墨精神决定绘画生命的全部 ;色彩乃绘画中流动的生命 ,笔墨精神与色彩成为中国画线脉的分水岭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成为中西融合意识的理论框架 ,换句话说 ,即艺术当随时代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较快,而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直接借鉴和引用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为框架,结合中国画技法规律建立了一种"新体系",并融合西法成为人物画的主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50余年的艺术教育抹煞了中国画教育的"特点",影响到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因此,希望建立以"笔墨"为主、符合中国画传统"特点"的艺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李功发 《传承》2010,(19):61-61
中国画历史悠久,肖像画亦早已有之。清代康熙朝开始,来华的西洋传教士中的一些画师,曾经长期被供奉于清廷如意馆,他们带来的是西洋画即油画的技法,但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改用中国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作画。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画受到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作品的独特性方面、绘画的美学价值方面,或是画家的数量及特性方面都是可圈可点,价值无限的,但是,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看到中国画作品时,常常认为它们“千篇一律”,很难发现其艺术价值。更有人认为欣赏中国画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欣赏技巧。这令初入此道或对此有一般兴趣的人们望而却步。事实上,有一个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即以中国画自身的丰富内容作为切入点来学习欣赏中国画。这个栏目试图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作入手,为有兴趣的读者指引中国画的欣赏路径。当走近这些具体的画作和画者时,不仅懂得了如何欣赏它的价值,而且因为接触这些体现了古老中国生存哲学的人与画,也许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观念甚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画受到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作品的独特性方面、绘画的美学价值方面,或是画家的数量及特性方面都是可圈可点,价值无限的,但是,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看到中国画作品时,常常认为它们“千篇一律”,很难发现其艺术价值。更有人认为欣赏中国画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欣赏技巧。这令初入此道或对此有一般兴趣的人们望而却步。事实上,有一个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即以中国画自身的丰富内容作为切入点来学习欣赏中国画。这个栏目试图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作入手,为有兴趣的读者指引中国画的欣赏路径。当走近这些具体的画作和画者时,不仅懂得了如何欣赏它的价值,而且因为接触这些体现了古老中国生存哲学的人与画,也许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观念甚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十二岁的杭法基,现在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太白书画院的画家.他从事绘画二十余年来,在中国画艺术上,大胆探索,努力将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东方的意象艺术相揉合.在创作中,他一边进行现代艺术的实验,一边又向传统艺术索取才智.正如他自己说的:"在传统中找现代,在现代中找东方的主张,导致我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的兴趣."此外,杭法基还是中国布贴画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在开拓与发展工艺形式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上,也有独特的贡献.杭法基的作品清新独特,力求"真情的自我流露".他认为"在艺术上,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才是可贵的真情".他的大幅中国画《啊,我想起古老的东方》,表现的便是对中华民族悠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