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三岛由纪夫曾在奠定其小说家地位的『仮面の告白』卷首即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美-美という奴は恐ろしい怕かないもんだよ!……何か何だか分りやしない、本当に!理性の目で汚辱と見えるものだが、感情の目には立派な美と見えるんだからなあ……」,不仅仅是这部作品,其很多作品『愛の渇き』、『太陽と鉄』、『金閣寺』等都在力图表现这件事:美是可怕的,同时却是必然的。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文学中的偶然,但是却也不得不承认从中蕴藏着日本人的异于其他族群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数目众多的日本文学作品中,不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我们都能够看到日本学者大量模仿中国的痕迹,但是并不代表日本文学就和中国文学一脉相通。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文中,我们将选择差异之一——文学中的悲剧意识来进行分析,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解读日本文学中的悲剧色彩,来领略日本所独有的"以悲为美"的文学理念。最后,我们还将就此种理念产生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家是以血缘和婚姻关系构成的小集团,从而使人对其产生归属感。日本人的"家"意识潜移默化、无处不在,它影响日本人的价值观、支配日本人的行为。家的意识融于国家观念表现为:"日本的家作为国民国家的基础单位,家族的理念甚至运用到国民统合上。(略)国民国家即家族国家。"[1]"明治政府的思想体系是以天皇家为国民的宗家,天皇家与各家之间形成了本家与分家的关系。天照大神为天皇家神话的祖先,亦是国民全体的祖先,以此思想构造建立起来家族国家观。以天皇为顶点的家族国家是日本独自的传统主张。"[2]这段分析道出了日本家族与国家与天皇之间的关系,是具有独自性的。  相似文献   

4.
一般都认为,日本人比西方人更具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非常明显地表现在日本企业文化当中。这篇小论文试图从社会构造以及日本社会的“共同体意识”来探究日本企业的这种集团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像日本这样的高度工业化国家,却依然保留了丰饶的森林、湿地与海岸?为什么日本每个村庄都如此宁静、美丽?最近,前往日本的国内游客增多,在日本人来看,他们是“新来的中国客人”。因为,在日本人眼中,以前访日的中国人,多去秋叶原。而对日本的庙宇、温泉与美食却无暇一顾。但今天,这些新来的中国游客,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和对待以人为本中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中的"人"指多数的人,有主体性的人、有差别的人、有成长规律的人.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增强阵地意识,注重挖掘人的主体性,注重区分人、了解人,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相似文献   

7.
任何重大的历史变迁,任何民族的兴盛发展,其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巨大的心理驱动力,即精神力量。战后日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促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不少学者指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这一精神因素,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汽车进入中国家庭越来越多。停车成为有车一族的一块心病。然而,在汽车业高度发达的日本.这个问题却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美,和谐发展的人是美,综合了德智体美的和谐教育是美,它渗透在人的精神和感情之中,作用于社会道德和意识之中.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需要"独与曾点"的人生理想,更需要"美化人生"--这个美育的永恒常态的社会效能.  相似文献   

10.
日本女子教育初期主要是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的传统人文教育.随着"男女平等"思想被引入日本社会,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悄然改变日本女性在社会、家庭、工作中的地位.不同时期的日本高等教育对日本女子职业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型经济社会的来临,校外教育已经成为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相互补充并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事业.日本是世界上校外教育极其发达的国家,不仅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学校、家庭"这一立体的校外教育体系,而且还构筑起了一套立法、决策、咨询、管理、执行一体化的校外教育管理运营机制.借鉴日本校外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校外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日本人能从废墟中迅速建起一个经济强国,除了外部因素,应该说,也与日本人身上的某些优秀品质有关。这些品质同样值得中国人学习。  相似文献   

13.
《外交评论》2016,(6):45-83
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战败后,以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治家基于对国家特性的重新认知,确立了以全力发展经济、轻军备及对美协调三大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吉田主义",为日本描绘出复兴的蓝图。在宪法的"和平主义"精神及外交本质的合力之下,日本外交得以挣脱战前的扩张路线,在摸索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其主要特征,则系于"宪法九条"、"日美同盟"、"经济中心"与"历史遗产"四位一体。其中,"宪法九条"与"日美同盟"这两大选择的目标、路径与方法并不相同,因此也屡遭质疑与局部修正,但"吉田主义"凭借其内在的强韧性,即使在冷战后依然维持了整体结构上的相对稳定。然而,这一局面在第二次安倍执政时期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外交的和平主义精神正经历实质性考验。日本明显加快了战略转型的步伐,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突破既有思维、法制及惯例的框架,外交体制也在经历重大调整。这一总体战略形态及外交体制的变化,无论对日本自身,还是对亚洲各国,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涵。展望未来,能否真诚反省历史,致力国际协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日本外交所面临的"世纪性"课题。一个不甘衰落而积极挑战自己的日本,如何融入日新月异的亚洲?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日本须减少战略误判,戮力合作。没有健全的亚洲外交,日本外交难有未来。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分析和阐释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视角之一。国家在制定或执行政策过程中必然有意或无意地把存在于人们意识深层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出来,日本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文化的国家更不例外。本文从分析日本文化的特性谈起,分析和阐释了神道文化、忧患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等文化心理对日本外交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建立了一个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日本外交政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爱平 《理论前沿》2007,513(24):34-35
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日本,一年四季,衣食住行,人们每天都在与自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自然不仅深深地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也影响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文化中“人”的观念米强“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如何认识自我?这是人类的永恒课题。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人”的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世界上并不存在得到所有人认同的“人”的观念。文化背景在规定“人”之观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言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院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人",加强科研人才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团队协作精神、尊重创造理念和合作共赢意识"为核心的独特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一批又一批的科研骨干茁壮成长,为全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一种意识的表象主义决定了在西方传统美学里,"美在形式"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所在。与之不同,一种生命的"合内外之道"却决定了在中国传统美学里,"充实之谓美"才是美之所以为美的应有之义。如果说前者主张形式愈纯粹、愈独立于内容则愈能彰显美,并由此导致了西方美学体系中优美与崇高、纯粹美与依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二分对立的话;后者则主张形式愈不脱离内容、形式愈与内容相统一则愈不失之为美,并由此形成了以"立象尽意"的"意象"、"以形写神"的"形神"以及"文质彬彬"的"文质"等为核心范畴的不无圆融的美学体系。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使中国美学探究更能忠实于自身特有的性质,也与当代人类美学的"生命转向"这一新的趋势深深地相契。  相似文献   

19.
孕哺期是女性一生中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各国政府都依本国国情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孕哺期政策。利用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官方资料,对日本相关法律政策进行分析,并对监管法规政策落实的政府机构的工作进行研究发现,日本孕哺期国家政策法规在内容、执行和监管途径以及性别平等意识的推动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可供我们学习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九一一"事件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全球反恐"为借口,在全球推行美式的"民主、价值、人权观",并加大了亚太在全球战略中的分量,而美日同盟作为美国全球霸权的两大支柱之一,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就突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