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意与民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阵地。网意的影响日益扩大,有人甚至直接将网意等同于民意。笔者认为,有关网意和民意关系的三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1.不超过总人口半数的网民意见是否具有民意的普遍性?中国互联网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统计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网络民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公民了解政治、表达意愿、提出要求、行使权利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更加便捷。网民往往会对社会上的某一事件形成不同于官方舆论的民意,于是,"网络民意"应运而生。但是对于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网络民意表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会被人为操控而扭曲真实民意,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党和政府应该尊重和关注这些"网络民意"而不是一味的封堵,应通过认真甄别分析各类网络民意,采取不同的化解处理方式;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树立起网络传播信息源的权威性;提高广大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网络社会的责任意识等途径给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在给正常利益诉求提供顺畅渠道的同时,也为一些不正当手段提供了土壤。一旦这些空间为“网络推手”、“网络水军”所占据,成为他们牟取不当利益的手段,“民意病毒”便会无节制地滋生蔓延。所谓民意病毒指的是一些带有不可告人目的的人或组织利用网络身份,充当网络民意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负面情绪,引发事端。“民意病毒”利用和裹挟健康民意,不仅伤害广大网民的感情,也损害网络民意表达的健康肌体,不利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芳娟  杨丽 《党史文苑》2009,(12):57-58,75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联想到2008年南京“天价烟”事件、浙江温州和江西新余“公务员公费出国旅游”事件等一系列网络监督案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监督力量。可以说,网络监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引人注目。它已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联想到2008年南京“天价烟”事件、浙江温州和江西新余“公务员公费出国旅游”事件等一系列网络监督案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监督力量。可以说,网络监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引人注目。它已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日前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每5个网民中有4人写博客或在各种网络论坛上交流互动,而在巴西这一比例为51%,美国只有32%。从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电子邮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0,(4):61-64
与网友在线交流是总理倾听民意的一个新形式、新途径。从邀请基层代表座谈,到"农家小院商国是",再到与网友在线交流,最广泛、最真切的民意通过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汇集中南海,体现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广集民声、征纳民意,网络民意受到重视更加激发数以亿计的网友两会期间通过网络来参政议政。通过网络这一新通道,两会成为最大的民意场和政府回应民意的最重要平台,人民大会堂与"网民大会堂"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然形成。如果说以前的网络只是推动了不少个案的解决的话,现在的网络则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工作的真实力量。在一个有着3.38亿网民、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理性看待网络民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善治"的要求,也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贾惠宁 《世纪桥》2012,(5):91-9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人民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民生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在网络上,网民充分展示了日益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参与意识,这也使网络舆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本文从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内在契合开始分析民生问题的内涵及网络表达的特.董得出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可能性,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保障机制和建立健全表达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沈晓阳 《求实》2012,(2):59-62
正确地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表达,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从政治心理来说,网络民意表达可以分为理性思考型、情绪宣泄型和舆论煽动型三种类型。从政治价值来说,网络民意表达对于发展政治民主、促进政治自由、推动政治正义既具有重要意义,又构成严峻挑战。从政治发展来说,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表达,一是要扩大网民数量,缩小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之间的差距;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克服网络民意与政治文明之间的裂痕;三是要注重观念引导,避免网络民意与核心价值之间的背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民意是网络空间中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民众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见,因其依赖于网络的虚拟空间,所以有着与传统民意表达不同的特点。互联网开辟了民意诉求新渠道,网络已成为反映民众心声的最便捷的途径。近年来,网络民意的“力量”愈发强大,对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民意表达的特点,决定了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关注网络时代民意表达,在网络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王美橙  左端倪 《奋斗》2020,(8):39-39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专门有一章,强调"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纲要》提出,倡导文明上网,广泛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推进网民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网络沉迷,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总人数超过2.98亿。互联网已经日渐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执政者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继去年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今年"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互联网,与网民直接谈话,引发网上、坊间民意涌动。这种中南海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更加贴近实际、顺应民意,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获得强大的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4.19"讲话中,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善用网络,畅通民意"。"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善用网络、畅通民意?应该重点关注到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前,网络群体事件处于高发阶段。网民攫取社会生活中某一偶然事件,籍维护社会正义之名进行网络动员,从而发展成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社会正义感具有真实性与不真实性、理智性与非理智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处理网络群体事件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网民社会正义感密切相关。培育网民正确表达社会正义感,首先要正视网民的正义诉求,其次是积极引导网民正确表达正义意愿,最后是社会管理部门要保障制度正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正处在信息化发展的全新历史机遇期,网络强国建设的伟大工程正在全面展开,其中,至关重要的网络综合治理、网络正面宣传等环节与网民问题紧密相关。网民作为网络社会中人的属性,其内涵在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推进网络强国建设需要围绕网民个体与群体、历时与共时、虚拟与现实、自由与规制等基本特征,分析网民类型,明晰网民在知识和能力提升、思维过程和体验、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成长困境,从而在网络强国战略中既释放网民主体活力,又将这些活力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相似文献   

18.
刘志刚  常璐 《唯实》2012,(5):56-60
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依托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传播环境,网络文化体现出娱乐消遣性文化与价值解构文化的双重特性。网络传播领域的各种文化乱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种全新文化形态对网民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取向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网民的草根精神,网络恶搞体现了常常越界的现实批判精神,网络暴力源于网民和媒体失去法律与道德底线,而网络炒作则无限放大了网民的病态狂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目前制约网络反腐功能发挥的因素涉及网络、网民、治理腐败部门、党政部门、立法部门等多方面。必须积极肯定和引导加强网络反腐,完善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加大政府网站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反腐立法以及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观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新形势下,网络反腐已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了解,网民认为对贪官和腐败行为的憎恨是网络反腐盛行的原因,网民认为网络反腐有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强化网络反腐,要有利于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有利于推动廉政文化建设,要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网络反腐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