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刚刚成立,中国便爆发了五四运动。共产国际东方局曾接到海参崴方面的电报,知道中国曾发生几百万人的罢工、罢课、罢市的大革命运动。此事引起了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极大关注,随后共产国际作出了派人来中国与运动领导人建立联系的决定。1920年3月,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克(即海参崴)分局派维经斯基和夫人库兹涅佐娃、秘书马迈耶夫夫妇以及翻译杨明斋来华。维经斯基来华的使命是了解中国情况,同中国的革命小组建立联系,并考察是否有可能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4月,维经斯基一行抵达北京,通过…  相似文献   

2.
自从《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一书出版以后,维经斯基1923年11月初来华一事,被史学界不假思索地肯定,并在有关书籍中广泛出现。事实上,这是一个长期没有被纠正的误会,始作俑者是张国焘的《我的回忆》。维经斯基1923年11月初来到中国,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代替马林开展工作,在史学界看来这是不需要任何怀疑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事情得从一本书开始讲起。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组织编译的《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的第三部分“维经斯基在华活动纪事”中,关…  相似文献   

3.
李亚平 《党史纵览》2010,(12):30-34
1920年.为了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先后会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讨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维经斯基的中国之行由张太雷担任翻译.张太雷精确的翻译和独到的见解给维经斯基留下了深刻印象。维经斯基叫到苏俄后.即通过李大钊推荐张太雷到共产国际东方局.  相似文献   

4.
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中)(俄)安·列多夫斯基李玉贞译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应退还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至全体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候补委员(普通卷,第1部分)N.第2375...  相似文献   

5.
在取得共产国际的同意后,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的外国处于1920年4月向中国派出了一个代表团。时年27岁、操一口流利英语、有着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维经斯基①就是这个代表团的负责人。维经斯基由此“有幸成为1920年在北京和上海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直接联系的第一个苏联(苏共,引者)党员”。  相似文献   

6.
姜建中 《世纪桥》2010,(17):24-25
维经斯基作为共产国际代表于1920至1927年间先后五次来华,对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其中1925年第四次来华,为了落实莫斯科关于结束罢工的指示,帮助中共中央制订停止罢工的具体措施。本文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第四次来华的具体时间进行考证,认为维经斯基于1925年7月初来到中国,1926年1月回莫斯科,这次来华工作有半年之久。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维经斯基(1893-1953),亦译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又名查尔欣,中国名字伍廷康,笔名魏琴。生于俄国一个林业职员家庭,当过印刷工。1913年去美国谋生,加入美国社会党。1918年回到苏俄,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后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来华工作。1921年春回国后任远东局秘书(负责人)。  相似文献   

8.
小卡片     
《党员干部之友》2023,(1):50-51
<正>备忘录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由来(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为中国青年提供了直接的斗争经验,并锻造了一批进步分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人员准备。中国的这场运动,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共产国际的关注。1920年4月,以维经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李大钊会晤,试图与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在李大钊的介绍下,维经斯基等人继而赶往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双方就中国革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帮助下,1920年5月,陈独秀组建了秘密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于8月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一般人都认为是华俄通讯社,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确切。上海的华俄通讯社(或称中俄通讯社、俄华通讯社)是由俄共代表维经斯基于1920年5月到上海后创办的。1920年8月,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信中说:他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设三个部,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宣传报道部成立了俄华通讯社,现在该社为中国31家报纸提供消息。”①该社新闻通讯稿主要是译自苏俄的远东报纸、美国社会党的进步刊物、苏俄的俄罗斯通讯社与远东通讯社等的新闻。上海华俄通讯…  相似文献   

10.
中俄通讯社和华俄通讯社在我国现代革命史、新闻史和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史上似应具有一席之地。中俄通讯社是由杨明斋负责的。而华便通讯社则由苏俄人士直接建立,有中国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因此,不能笼统地说都是中共所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20年春,经共产国际同意,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及翻译杨明斋等人来华。在维经斯基的促进下,陈独秀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7月间,在维经斯基的指导下,在上海设立了中俄通讯社,由杨明斋负责。通讯社设于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也即…  相似文献   

11.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派维经斯基一行赴华。维经斯基在北京曾与李大钊会晤。那么,是谁介绍他们认识的呢? 《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一书说:“维经斯基一行抵北京。通过北京大学两个俄籍教授柏烈伟和伊万诺夫(即伊文,中文名伊凤阁)介绍,首先结识了李大钊。”杨云若在其所著的《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纪事》一书中说:“在化京,他们通过北京大学的两个俄籍教授柏烈伟和伊凤阁(伊万诺夫、伊文)的介绍,与李大钊等进步人士多次会谈,曾讨论了建党问题。”黄修荣所著《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亦说:“维经斯基在北京首先通过两个俄籍教授柏烈伟、伊凤阁介绍,同李大钊等进步人士建立了联系。”又说:“伊凤阁,原名伊万诺夫,俄国汉学家。十月革命前即在中国,从1919年9月起受聘为北京大学俄文系讲师,1923年参加中苏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1924年任苏联驻华使馆参赞。”近年国内所出有关共产国际和中共早期关系的著作也多沿袭是说。柏烈伟其人姑且不论,  相似文献   

12.
他,是共产国际里的"中国通",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在世界传播马克思主义;27岁时,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播撒共产主义火种;1921年,他协助李大钊、陈独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就是维经斯基。  相似文献   

13.
加伦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姚洪亮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在中国化名加伦)是前苏联红军元帅,著名的军事政治活动家。1924年8月至1927年7月他出任广州革命政府军事总顾问期间,在创造新式国民革命军、制定和实施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面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14.
忠诚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左道之左启左道之(1901-1965),名正元,又名光颜,号道之,别名左士、左军,苏联名李必兴斯基·康·华。1901年,左道之出生于三台县城东街一缝纫工家庭。弟兄4人,道之为老大,均曾师事光绪举人左攀龙,有深厚的儒学功底。192...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23):18-19
最早的基层组织 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和酝酿成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等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是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诞生的。发起人有8个: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叶天底,前6位都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会议把青年团的名称定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亦即S·Y青年团(英文“社会主义”“青年团”两词的第一个字母)。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书记陈独秀也参加了会议,指派这8个人中最年轻的21岁的俞秀松为“负责人”,参加会议的苏共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提议称为“书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次年,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  相似文献   

17.
遵义会议后的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8月16日,欧洲有名的大报《德意志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一份讣告:“奥托·布劳恩同志于1974年8月15日逝世,终年73岁。”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则消息并未在我党引起反响,也没有多少中国人关注,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奥托·布劳恩是何许人。殊不知,他就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大名鼎鼎、具有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00年9月出生于慕尼黑。早年参加过德国工人起义和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  相似文献   

18.
维经斯基首次来华指导和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最初的建党思路是首先和各种革命力量取得联系,建立一个包括多种革命力量的中心组织,开展各种宣传和组织工作,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建立纯粹的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二大召开及其相关文件传入中国后,维经斯基帮助中共建党的思路进一步发展,开始抛弃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建立纯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式政党。维经斯基帮助中共建党的思路与实践,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陈独秀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1921年中共诞生时,全国只有党员50多人,还不是一个群众性的党。1922年底,共产国际向中共提出了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建党目标。但是,这一建党目标遭到了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坚决反对。1924年初,共产国际指派维经斯基替换马林为驻中国代表。1923年5月,共产国际给中共三大的指示正是由维经斯基起草的。该指示指出:"巩固共产党,使其成为群众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时期为国共党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维经斯基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共代表,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先后6次来华,与中共关系密切。在国共党内合作问题上,瞿秋白与维经斯基既有共同的观点,也存在意见分歧。探讨两人在国共党内合作立场上的分合,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大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