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由北京、上海等地提前实施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第二阶段标准———欧洲II号为切入点 ,揭示了现行标准制定法律中存在的矛盾 ,探讨了可能产生影响的标准制度中政府权力的法律制约、市场主体合法利益保障以及标准实施的实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法律具体化宪法精神、原则和规定并加以实施一直被视作实施宪法的一种重要方式。宪法实施和法律实施都是将规范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实施活动。表面看起来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宪法特殊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目标,宪法实施与法律实施不能划等号。法律实施规范前提的不足和法律实施的结构性缺陷让法律实施难以独自保证宪法实施的质量和效果。何况宪法实施所依靠的实施方式、路径是多元的,除了法律实施,宪法还依靠直接实施和政治实施来确保实施的全面性与效果。不过,以法律实施推动宪法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法律实施要以宪法价值、原则和精神作为指导,以保障基本权利为最高价值目标,在健全保证宪法实施的体制机制中更好发挥法治化实施路径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华 《法制与社会》2010,(18):182-184
"小产权"房并非准确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充分体现着国家法律的两难追求、政策是否错位、社会心理评价、民众道德诉求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平衡和价值取舍的形象表述。不能期望用单一法律思维或手段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小产权房问题。同时应明确小产权房买卖的无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等于小产权房本身违法,也可能在于其流转过程的违法。本文从法律、社会心理和民众道德诉求的角度对该问题加以了阐述,以期作为政府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一方参考观点。  相似文献   

4.
财政体制是环境法的实施责任得以落实的核心保障,随着环境法实施压力的不断增加,政府之间根据生态关联建立起来的环境关系与现有行政区划的错位越来越普遍,法律实施导致的财政压力亦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分配.如果财政工具配置不当,一方面会冲击政府的财政关系,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环境法的实施不完全、不充分、不可持续.我国应该根据财政学上公共产品配置的一般原理,结合法律规定,具体划定环境法的实施责任,并据此配置财政工具,以确保环境法的实施责任得以充分兑现.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召开后,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主要亮点是总布局五位一体战略体系。这就要求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国家架构上已经将生态环境设定为基石,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是制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环境法制建设是关键环节,环境法律实施是必要路径。目前我国环境法律执法不顺、权责不清,民众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缺少参与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需要迫切全面审视环境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探讨并寻求环境法律有效实施的对策,解决中国环境法律实施弊端问题。  相似文献   

6.
段礼乐 《河北法学》2011,29(7):46-55
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发展规律、政策效果的可识别性、政策功能的可替换性、法律约束强度、地方政府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产业政策在地方层面被限缩为产业转移政策。在地方政府对资本展开争夺的过程中,劳动法的空间受到挤压,表现为降低劳动者保护标准、弱化制度实施、资本绑架体制、公权功能扭曲等。应当通过提高全日制用工比重、平衡地区之间的财政落差、实现最低限度的产业政策法律化、细化劳动政策考核指标等措施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劳动法的制度竞争力,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7.
陈悦  张雨琦  陈术 《江淮法治》2013,(10):56-56
现阶段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利保障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体制保护,然而要想更及时高效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利,开展以社会公共组织为主的基层性主体辅助体制不失为是一个更全面地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理语境中的维稳政策意味着一种观念的更新,即不过分强调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而代之以社会治理,其本质是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治理。维稳应以社会宽容为前提,遵循法治原则,采取民众参与、协商的解决方式,实现以维护民众权利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9.
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便存在着纷繁芜杂、形态各异的利益,但其中最重要的、处于基础地位的便是经济利益。法律应当成为经济利益的平衡器,法律的作用就在于以其独有的强制性、权威性优势来平衡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使每一种正当利益既不能遭受侵害,也不应过分地给予保护,从而稳定经济秩序,并为社会财富的创造、积累和分配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宪法实施的概念、方式和路径,澄清了程序与实体宪法实施的两种概念,并指出了程序性实施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程序性实施不仅不能保障宪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而且也不能树立社会大众对宪法的信心和认同.相反,宪法的实质性实施虽然可能表面上否定了某些法律规范的合宪性,实际上则不仅有助于确立宪法的权威并树立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大众对整个法律体系的信心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