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犯罪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行为是侦查分析的重要切入点。从加害与被害相互作用的强度可分为加害行为强被害行为弱、加害行为强被害行为强、加害行为弱被害行为强与加害行为弱被害行为弱四种互动模式。不同的互动模式形成的犯罪过程和结果不同。研究两者间的互动模式,有助于揭示行为规律、充分认识行为过程、正确研判行为性质、明确行为人特征,从而为侦查指明方向,为揭示案件事实真像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
因果规律是客观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把握因果规律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侦查工作中要把握原因与结果的性质和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判明犯罪动机,认定罪责。要把握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则,既要研究犯罪主体,又要保护犯罪侵犯的对象,研究被害人的过错,减少犯罪。要坚持对因果关系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察原则。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纵横交错的因果网络和无限转化的因果链条,要进行犯罪预测,减少和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3.
“标签论”认为 ,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因而产生了“罪犯” ,而并非“罪犯”个体原因所致。“标签论”运用形象互动论的原理 ,认为犯罪是社会反应与行为人形成自我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标签论”认为犯罪是相对的 ,阐明了“贴标签”与法定犯罪定义产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犯罪学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标签理论有其局限性 ,其主观唯心色彩浓重 ,对标签化的后果解释简单化 ,对社会反应的揭示不全面 ,片面强调了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与行为人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集群犯罪与集群行为或群体性事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非等同。虽然集群行为中包含着集群犯罪形态,合法集群行为亦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常常因为失控而转化为集群犯罪,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集群犯罪的发生不是简单的感应式因果关系,在集群犯罪的因果链条上,还有一个重要变量因素——犯罪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控制了犯罪条件,犯罪结果就不会发生。在当前社会冲突加剧、集群犯罪的成因难以短期根除的背景下,将防控集群犯罪的视角由犯罪原因转向犯罪条件,从"群体情绪"、谣言传播、"重点人物"、"受害人"、突发因素以及"处置因素"等这些关键条件因素入手,打破集群犯罪的结构,阻断集群犯罪的成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联系,对于控制集群行为的恶性转化、遏制集群犯罪的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镇洲 《公民导刊》2005,(12):51-52
犯罪,作为合法行为的对立面,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反映了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对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如何舒解这一社会矛盾?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对犯罪严厉的刑法制裁和道德贬损。尤其在重刑主义传统较为深厚的国家,更将犯罪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6.
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为重要,这是每一良好法制的主要目的。”(见《犯罪与刑罚》)研究犯罪动机的形成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犯罪,做好严密的犯罪预防工作,实现矫治之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犯罪动机形成规律的几个中心环节作些探讨,摸索犯罪动机的形成规律,以期做好犯罪预防。一、不良的刺激是产生犯罪动机的原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下的主动型侦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模式是侦查的最一般路由,侦查人员借助其对案件侦查形成基本的工作思路.当前犯罪出现了动态化、智能化、组织化的异化现象,处于基础性地位的反应型侦查模式在应对犯罪异化时遇到了困难.本文研究反应型侦查向主动型侦查转型的相关问题,借助了大数据对于行为、事件的预测功能扩展了原有的主动型侦查模式适用的外延范围并厘清了其在适用时所要解决的与反应型侦查所不同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8.
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变态系列杀人是指犯罪行为人在性心理障碍驱使下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实施的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性变态系列杀人案件具有犯罪手段的共同性、犯罪行为的残忍性、犯罪活动的连续性、侵害对象的特定性、犯罪区域的熟悉性等特点。这类犯罪行为人性变态的形成是社会心理因素成人格障碍影响的结果,其犯罪心理形成模式有自发模式与习得模式两种类型,他们在认识特征、情绪情感特征及个性特征方面都有特殊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城市犯罪预防与"防卫空间"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城市犯罪预防对策中,"防卫空间"思想及实践是其一项重要内容."防卫空间"思想又称为环境预防理论,是指通过改变和保护环境,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提出,有必要通过环境设计,制造一种"防卫空间",即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旧城改造、社区氛围的营造等各个环节造成不利于犯罪、诱发犯罪行为的机会,预防犯罪的发生.引入"防卫空间"理念治理和预防城市犯罪,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考虑.城市犯罪预防的硬件建设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将犯罪预防作为一项重要的功能和指标,贯穿始终,让城市建筑、居民住宅具有抑制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其软件建设是指制定和落实有关规范和措施,以保证上述硬件设施充分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10.
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背后的经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中经济形态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使犯罪率迅速上升 ,团伙犯罪的大量存在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为其形成提供了组织结构和行为模式 ;正在进行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完善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经济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无业人员增多现象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提供了人员主体。  相似文献   

11.
12.
13.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现实要求,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要实现快速发展,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没有金融的带动,就没有高新技术的持续开发和产业化。要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进一步创新体制、制度和机制。该文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存在的问题,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金融机构科技投资、政策性科技与金融结合等角度,提出有利于科技创新型的金融支持体系和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高校合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在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高校合并并非简单地1 1=2,在伴随着巨型大学蜂拥而起的同时,高校合并中所出现的速度太快、摊子太大、管理太难、学科融合太慢等弊端也日益显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在高校合并中趋利避害,实现高校合并1 1>2的组织教学和育人的多级优化,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这是今后高校合并和合并后高校发展必须正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英美警察学者多年来采用参与者的直接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对数据和卷宗进行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围绕警察职业特点,对警察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普遍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及这些心理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试图找出更为科学的警察培训及管理方法,其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警察职业和警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丰富了警察科学的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17.
朱瑛  郭三保 《理论月刊》2004,22(6):38-39
随着科技置换军事并与经济耦合,科技的政治功能日益显现,世界已逐步由“军事政治”进入“科技政治”时代,“科技政治”已成为我们时代重要的政治特征。这告诫我们:必须发展科技以提高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8.
农村文化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当今农村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面临着困境,出现了传统文化弱化、城市文化在农村嫁接和农村文化操作层面的不完善等问题,改变这一现状,重构农村文化,需要加强农民的主体性,客观对待传统和现代文化,从操作层面上去努力构建现代农村的田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延伸与扩展:乡镇民主的启动与突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主跟随利益走.中国的改革是从微观开始的.整个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主要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分户经营,建立健全家庭经营制度.家庭成为利益主体,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人身自由支配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