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20世纪中东国家的民族构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兴 《西亚非洲》2006,48(9):12-18
从民族构建的角度看,伊斯兰传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近代,土耳其等国进行了初步的现代化改革,传统的伊斯兰制度出现裂缝。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多数民族国家的疆界基本确立,而各国的社会变迁为国家政权提供了政治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民族构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国际层面。战后中东国家的民族构建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各国依然带有传统伊斯兰体制的痕迹,其民族构建进程遭遇了重大挫折。中东的民族构建之路仍然漫长而曲折。  相似文献   

2.
《国际交流》2010,(2):13-1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因素,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社会方面存在着发展程度的差别,存在着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人文差异。逐步消除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别.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人文特征。是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民族政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东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民族主义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和意识形态,构成了建构中东民族国家并启动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识形态因素,从而强烈地冲击了伊斯兰政治传统;而有着深厚传统根基的伊斯兰教则在中东政治现代化进程陷入挫折之际,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方式构成了对中东民族主义的严峻挑战.中东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矛盾既有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有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发展中国与中东国家①的关系出现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完成了与中东国家全面建交的历史进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中东国家的信任.中国关注中东地区热点,积极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中国与中东国家合作实现了制度化与机制化,经济贸易关系大发展,文化、教育、科技交往日益热络,中国对中东的学术研究日益深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辟了双方关系发展的广阔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越南的民族政策及其对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越南制定优待少数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一)政治上保障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进步越共自创建之始,就把解决民族问题作为越南革命的重要任务。1951年,越共二大提出:“越南各民族在权利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要团结、互助、共同抗战(抗法)、建国。”1955年建立越北自治区(类似中国的民族自治区,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以后撤消)。越共三大、四大、五大都提出:“要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共同进步。”1986年越共六大开始实施革新开放政策,六大的决议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三项革命(即生产关系革命…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美国认为“以中东为大本营的支持恐怖主义并企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是美国在中东利益的最主要威胁。对此 ,美国确定了“反恐”与“民主改造”两手并举的中东新战略。美国希望通过对中东国家的民主化改造 ,扶持亲美的国家和势力 ,以美国式民主和价值观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 ,更好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为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目标打下基础。但是 ,受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中东国家很难在政治意识与社会制度上走向美国式的民主  相似文献   

7.
中东伊斯兰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面貌。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东国家独特的宗教、社会历史条件 ,其政治民主化进程在 2 0世纪 90年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但只要中东国家坚持和发扬伊斯兰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合理因素 ,同时积极融入全球政治民主化大潮 ,协调好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东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一定能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东民族与宗教问题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素来是全球民族、宗教矛盾与问题最突出、最集中的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纷争与矛盾不仅是中东地区乱象丛生的主要表象,也是该地区长期动荡不宁的重要根源。"9.11事件"后、尤其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中东民族、宗教问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诸多特点,并给中东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带来重大影响,不仅造成该地区局势动荡、地缘政治重组,也给美国的中东政策带来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9.
王黎明 《东南亚》2006,(3):45-52
泰国总人口为6000多万,全国有30多个民族,其中泰族占人口总数的40%,老挝族占35%,华族占10%,马来族占3.5%,高棉族占2%。此外还有苗、瑶、拉祜、克伦、等山地民族。①主体民族泰族主要居住在中部地区;北部和东北部山区散居着种类复杂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山地民族;马来人聚居在南部与马来西亚邻近的北大年、陶公、也拉、沙敦、宋卡五府。这些民族群体之间有着各具特色的宗教信仰及社会文化,彼此之间的差异多于认同,隔阂多于沟通。山地民族和马来人被视为不同于泰族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宗教文化上的异质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数民族的边缘化问题,同…  相似文献   

10.
中东国家不属于典型的国家干预型,却在国家治理中普遍发挥干预经济的功能。从实际效果看,中东地区的国家干预方式在早期对于保护民族经济不受西方操纵、保证国内经济恢复和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中东国家在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各自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方面的特殊性,各国在经济干预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经济领域,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决策过于集中,缺乏经济民主。此外,中东国家普遍缺乏技术的控制手段和革新,在确定经济改革计划和发展方向时容易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左右。  相似文献   

11.
The Kurdish issue in the Middle East reflects the complex regional ethnic conflicts. The Kurdish independence movement has grown stronger in recent years and it is now an important factor driving the geopolitical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East, which has been manipulated by both external and regional powers.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在参与中东传统安全治理、化解地区冲突方面,中国始终推动对话协商,致力于公正合理解决中东热点问题,构筑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集体安全架构。在改善地区安全环境方面,中国抓住中东地区主要安全矛盾,顺应地区国家寻求缓和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取得了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的重大成果。在参与非传统安全治理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同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共同安全破解独享安全、以综合安全破解分割安全、以合作安全破解竞争安全等理念和经验,在中东安全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志超 《和平与发展》2013,(3):64-76,131-142
2011年初爆发的中东“阿拉伯之春”不仅对该地区稳定、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也使该地区的库尔德问题临当重要转机,库尔德人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不过从目前情况看,一个统一的库尔德斯坦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不太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4.
中东地区历来是大国战略博弈的重点区域。自阿拉伯国家陷入群体性动荡以来,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大国或地区力量围绕中东变局纷纷进行政策与战略调整。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的根本目标是既要避免类似伊拉克战争的深度卷入,又要保持对中东事务的主导权。欧盟尤其是法、英两国对中东变局的积极干预使欧洲对中东事务的影响明显增强,欧盟正力图确立统一的中东战略,但其内部分歧不容忽视。俄罗斯中东战略的核心特征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实用主义外交,并极力维护其地缘战略利益和能源利益。中国应进一步增强对中东战略地位的认识,冷静客观地认识中东变局对中国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适度扩大对中东事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Conflict between dominant and subordinate ethnic groups in eastern Europe has greatly complicated efforts to build stable and just democratic systems in the region. Leaders of new states as well as rulers whose authority extends from the communist era have attempted to create political systems where competition is clearly along ethnic lines. Polarisation and violence have resulted from the manipulation of ethnic feeling, but there are also a range of factors which have encouraged majority and minority representatives to show mutual restraint at crucial moments.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East European nationality disputes and the gradual acceptance by a number of states of group rights to stand alongside individual ones, have cooled down a number of disputes and possibly forestalled new ones. But the national question will be a troubling one for many still‐fragile democracies unless strong external incentives are offered which encourage states to conciliate internal minorities and estranged neighbours.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石油消费量的50%需要中东供应,但中东地区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时刻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对于要摆脱对中东石油的绝对依赖、实现石油来源多样化的中国来说,俄罗斯丰富的能源资源以及稳定的供应能力,颇具吸引力,我国加强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既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The Middle East is experiencing one of the darkest periods in its history and a new regional order is still far from being established. Yet, it appears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few matters will affect its developments more than the ongoing regional demographic dynamics. The region’s history and spatial background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approaching these epochal shifts and critically examining the ‘ethnic stabilisation’ thesis, which interprets current demographic movements as a kind of normalisation of the region’s ‘original’ demographics. Instead of this ‘medievalization of the Middle East’, many people in the region are keen on ‘getting back into history’ and ‘regaining possession’ of their multifaceted past: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geopolitical reductionism so popular nowadays.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Rural Reconstruction)理念最早是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于1999年提出的。2005年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将新农村纳入宏观发展规划体系中,党中央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扎实稳步的加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r the Middle East. It locates the BRI within the region’s politics and examines the opportunities that the initiative offers for the region, as well as its inherent risks and challenges. It argues that the BRI is not merely an economic project as framed by Beijing, but that it represents a new stage in China’s engagement with the region, and—if fully implemented—could have wid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The Middle East has the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immensely to China’s sustained growth by addressing its energy security, supporting China’s role as a ‘megatrader’, and, more importantly, driving China’s efforts to become a global maritime power and monetary power by internationalizing the Renminbi (RMB). Thus, the BRI could have wide implications for the Middle East. Far from being a win-win project for all, the BRI will likely benefit som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more than others. Iran stands ready to benefit most. The BRI will likely increase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Suez Canal and could potentially undermine the importance of some logistic hubs in the Middle East in favour of other trade hubs in Central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