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织认同以理性为主导,是一种选择性结果,不是自然形成的。组织认同中的理性,是一种由个体出发的主观行动理性。西蒙关于"管理人"的假设,肯定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和合乎逻辑的,同时又强调了人的选择能力是有限的,更符合对组织中人的理解。行动理性人具有的主观理性表现出独特性,自我性和情境性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温岭民主恳谈进行整合的理论阐释,从社会行动及主体间关系的分析视角,阐释了商谈式民主决策的实证逻辑:以对话商谈社会行动的伙伴关系为基础,并在共生的社会行动机制中,建构商谈式民主决策公共行动的能量场(包括权力精英与社会公众间公共的对话商谈、网络化交往、开放积极的参与合作和平等互动等机制);商谈式民主决策的社会建构过程同时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生态建构过程。论文为温岭商谈式民主决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商谈式民主决策的理想型及其社会行动机制的理论阐释,为地方性社会民主治理提供了公共决策的社会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突出了制度主义的逻辑,社会治理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制度的框架下开展的。制度主义逻辑中的社会治理依附于中心—边缘的社会结构,政府位于社会治理的中心,通过制度对社会进行普遍性的统一的治理,结果却在对技术理性的追求中把社会治理导向了精英治理的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类社会进入了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政府垄断社会治理的局面受到了挑战,依靠制度的社会治理出现了失灵,因而需要谋求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建构。就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来看,由于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行动与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被重置。民主的内涵从制度转向行动,专注于行动会把社会治理引向合作治理的方向。张康之教授的《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为我们展示了社会治理从制度主义到行动主义的转向,并创造性地描述了走向合作治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4.
侯勇 《理论与改革》2012,(4):125-127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具体的行动主体、行动目标、行动情境、行动规范等组成的结构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子系统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若干单位行动有机组合而成的社会实践系统,其单位行动具有需求满足、社会管理、社会和谐、价值实现四重逻辑。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9,(1):30-38
公众参与涉政网络事件的场域与频率的扩大和增长必然冲击现实社会的有序性,而其源头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性又依赖于公众参与涉政网络事件生成机理的深刻揭示。基于国内外互联网动员与网络集体行动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建构了一个用于解释公众参与涉政网络事件的宏观过程和个体行动者之所以选择参与以及怎样参与的微观过程的理论框架,并通过设计的量表和软件工具对多个地区进行了调查检验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实环境中的资源禀赋、情感驱策下的动机累加、认同构建下的行动触发、理性博弈后的现实参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与行动主体的紧密互动中实现了从舆情参与到现实行动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在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纠纷中,公民怎样才能推动党和政府出面来解决问题,党和政府又会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去实施权威性行动?从内容上讲,形形色色的"闹决"现象实质上是一个公民参与的信息支付如何激活党和政府的权威性行动的问题。本研究以"闹决"现象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过程,探讨了公民主体的信息支付与党和政府的权威性行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归纳并描述了信息支付的过程、特征以及行动者的激励,接着分析了权威性行动的信息结构和基本类型,继而考察了信息支付与权威性行动之间的四种匹配关系,最后揭示了信息支付与权威性行动之间的多种紧张关系。本研究致力于理解"闹决"过程中一般性和抽象性的方面,从而为思考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学界对帕森斯的批判,引出帕森斯宏大理论构建的过程,探讨在帕森斯的理论中如何构建社会秩序,并就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理论为例探讨宏大理论的现实可能性。帕森斯的理论是对以往经典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传统上综合发展出的新的理论,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但帕氏王朝始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学发展,他的宏大理论的构建对我们当今学术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以新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而开展的社会行动逐渐出现并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遵从常人方法学倡导的对个体日常行动的考察,认为网络社会行动呈现出流变性衍化及双重性逻辑,网络的多元复杂性表明网络秩序治理不能采用传统的社会权力运行模式,"耦合"思路是一种可能性的治理路径,即实现政府、企业、网民三元主体的协同治理,通过价值共识下的内部耦合和多元共管下的主体间耦合,开展网络秩序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3)
冷战后,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这为联合国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机遇。基于此,中国对联合国的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联合国维和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不同于冷战时期仅仅停留在态度的观望上,而是表现出一个循序渐进,从消极适应观望到积极实践参与的过程。这一变化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  相似文献   

10.
陈咸瑜 《理论探讨》2004,1(4):35-38
"生活世界"是人自身"在"的确证。人之"在"在这里由隐蔽而显现。日常生活世界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不得不接受的。人在其中熏陶成为他在现实中呈现的样子。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又由于日用而不知、思不出位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使人趋于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与社会实践两者同构同质。身处交往实践中的现实的个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主体之间互动且互补,个体融入群体,共铸人类文明,推动着社会前进。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