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早年胡乔木     
中共才子胡乔木已渐行渐远。然而,他那博学深思的学人情怀,缜密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对中共党史乃至对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贡献和建树,却是学人们常说常新的话题。当年,“和他在延安相识,长期共事,断断续续,前后有五十多年”的杨尚昆,曾深情地写下《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文,详尽地回忆他与胡乔木同为秘书身份的共事历程,借以缅怀胡乔木的秘书思想和秘书实践,讴歌胡乔木在党的秘书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功绩。  相似文献   

2.
胡乔木和温济泽在延安时期相识,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温济泽回忆起他和胡乔木相识、相知、相处的那些经历,非常感慨。他说:“乔木同志对党、对国家、  相似文献   

3.
在胡乔木塑像揭幕式上的讲话(一九九七年六月一日)逄先知今天,在胡乔木同志诞辰85周年的日子,盐城市委和市政府在这里举行胡乔木塑像揭幕仪式,纪念和缅怀胡乔木同志,这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各个战线上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的领...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曾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副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   林默涵,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   两人都是文化思想战线上的骁将,都是知名度甚高的人。如今,胡乔木已化作星光月辉远去,可在他的老友林默涵心中,依然是“人比月光更美丽”。 一   1940年夏的一天,延安雨后天晴。《中国文化》编辑部来了一位清瘦、颇有气质的人,说是找林默涵同志,并自报了家门。林默涵虽没见过胡乔木,但对他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今见他大驾光临,惊喜之余…  相似文献   

5.
胡乔木,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两年前惊悉胡乔木同志于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不幸逝世.心中十分悲痛!刊登在各大报纸上的胡老的遗像是那么慈祥和霭.抚然良久,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些往事那是在1977年3月,我在搜集王洞若烈士事迹时,承蒙张劲夫和王承租叫我与胡乔木同志联系,说他可能知道王洞若的情况。我遵照他俩的建议,遂胡老通了几次信。对我来说,获益匪浅使我终身难忘。华时胡乔*同志担任国纣院政治观托皇王外御粉评“四人帮”…  相似文献   

6.
胡乔木作为毛泽东同志的秘书,不仅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毛泽东交办的一些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而且由于他与毛泽东同志对诗词的共同爱好,彼此之间经常切磋、研究诗词。翻开《毛泽东诗词选》,虽然没有毛泽东与胡乔木直接唱和的诗词,但毛泽东许多首诗词的发表都和胡乔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在家乡入党,让返乡之行有着特别的意义 北京南长街地处紫禁城西华门之南,元代乃宫苑之地,明清属皇城,如今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1990年12月的一天下午,我们盐城市委党史办的三位同志根据预约来到南长街胡乔木寓所。因我们编写的《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涉及到胡乔木早年在盐城的一段革命经历,另外胡乔木时已兼任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我们特别希望他能对家乡的这部革命斗争史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故有此约与此行。  相似文献   

8.
徐永军 《党的文献》2012,(4):122-124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胡乔木身边工作了一段时日。那时,乔木同志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仍然学习不止、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学习、思考、写作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  相似文献   

9.
永远怀念胡乔木同志逄先知从我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对我直接影响最深、教诲最多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田家英同志,一个是胡乔木同志。我是通过家英同志认识乔木同志的,那是1951年。当时我作为家英同志的助手参加《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开始与乔木同志有所接触,但...  相似文献   

10.
正新华社总社到达西柏坡后,中共中央恢复并加强了对其直接领导,任命胡乔木为新华社总编辑。胡乔木对稿件的修改,大到方针政策,小到标点符号,从稿子的主题思想、体现的方针政策及写作技巧、错别字等,他都严格把关。文章修改后,他还经常把撰写稿件的同志请来,讲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提醒写稿的同志以后投稿时要注意的事项。有的稿件被他从头到尾批得"体无完肤",要求重新撰写;有的稿件经过三四次返工才获通过。像范长江这样经验丰富、全国闻名的老记者,  相似文献   

11.
胡乔木复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胡乔木真正的复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胡乔木不是中共中央委员,只能以列席者的身份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的大秘书里,胡乔木的自然生命延续的时间较长,享年80岁。胡乔木在毛泽东时代得到重用,在邓小平时代同样得到重用,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毛泽东对胡乔木印象不错,说乔木跟他20年,“总还是一介书生”。这句话颇为传神,也颇为贴切。毛泽东是说胡乔木是一介书生有两点含义:一是说他有灵气;二是说他还老实。毛泽东不仅喜欢有能力的人,也喜欢老实人。毛主席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党内著名的笔杆子,胡乔木一生起草、整理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文件和历史文献。毛泽东曾夸奖他说:"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称他是"党内第一支笔"。那么,胡乔木是怎么写文章的呢?"如何使文章按中央的要求能够让人看下去"胡乔木一生撰写、整理、修改的文件、讲话、社论不计其数。他  相似文献   

14.
1941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找到当时在“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担任教务长的胡乔木,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道:“毛主席那里需要人,决定调你到他那里做秘书工作。”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胡乔木大吃一惊。此时,胡乔木自1937年7月从上海来到延安,已经有5个...  相似文献   

15.
历史要分析──谈《胡乔木文集》第二卷阐述的历史方法论刘大年胡乔木同志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熟谙多门科学的社会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时,他担任第一任院长。我和乔木的接触,开始于1949年夏天。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他的间接或直接领导下工作。1949...  相似文献   

16.
《湘潮》1985,(3)
一九三九年秋,胡乔木同志从延安来湖南检查青年工作,到了我区的辰溪、怀化、安江等地。为了征集这一史料,我们走访了当时陪同乔木同志返邵阳(当时省委机关设在宝庆,今邵阳)的湘西工委青年部长白云同志(现名王铁铮,中央党校培训部副主任),并整理了《王铁铮同志谈胡乔木同志来湘西》的访问记录,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四日邮寄乔木同志审阅。乔木同志仔细审阅了这份走访记录,亲笔作了补充修改。并将修改稿附上亲笔信寄给王铁铮同志。王铁铮同志接到乔木同志亲笔信和修改稿后,又亲自到当时湘西工委组织部长丁务淳和省青委书记于刚等同志处进一步核对史实。然后,又亲自将他自己和丁、于等同志的回忆整理寄给我们,为我们搞清这一史实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更为我们树立了求实存真、立好立准史料的榜样。以下为胡乔木同志给王铁铮的信和王铁铮同志给我办的信的全文。  相似文献   

17.
胡乔木是中共中央一枝笔,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胡乔木原名为胡鼎新,曾用名乔木,至于他后来何以启用胡乔木这个名字,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与胡乔木同时,早年在我党我军内还有一枝笔——乔冠华。胡乔木和乔冠华都是江苏盐城人,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们既是同乡、同学,又同是“笔杆子”。  相似文献   

18.
胡乔木晚年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乔木是我党老一辈的领导人,他目睹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衰和复活,对5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狂翻案言行抱有高度的警觉,当日本文部省在1982年修改历史教科书时,是他发动了对日本政府某些右翼大臣们的批判,他不仅带头撰写批判文章,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1985年,当日本右翼势力再次跳出来否认南京大屠杀时,又是胡乔木及时地、严厉地迎头痛击了田中正明之流。只有毫不含糊地反击日本右翼势力,才有中日友好健康地发展,胡乔木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9.
1935年10月,胡乔木在浙江大学外语系读书期间,因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被校方开除,只身来到上海。就此,他开始了两年的革命文化活动生涯。社联的“着手笔”到上海后,胡乔木在闸北江湾路的“春晖草庐’句号租了个亭子间住了下来。胡乔木找到了在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工作的陈延庆(胡乔木二妹胡文新的前夫,当时尚未结婚),这时,正逢“社联”党团书记许涤新被捕,与上级领导机关失去了联系,代理的陈处泰分配胡乔木担任“社联”沪东区干事,并参加“社联”机关报编辑部工作。这份机关报为避开国民党的迫害,一期换一个刊名…  相似文献   

20.
易达鹏 《湘潮》2013,(4):52-56
从1941年2月起,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止,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一职长达25年。在毛泽东秘书这个岗位上,胡乔木成长、成名,他站在中国政治舞台核心的最近处,见证和记录了历史的风云瞬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