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是当前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的要求。基层卫生人员是实现分级诊疗的主力军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大政方针导向下,随着分级诊疗的落实,社区(乡镇)卫生人员是我国最基层的公立公益性医院医疗卫生队伍的主力军,担负  相似文献   

2.
敖虎山 《北京观察》2017,(12):44-45
<正>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建议以医疗保险制度为杠杆健全医疗分诊制度,通过医保支付来调整和引导,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真正使老百姓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转诊有序,健康指导常态化,达到医改政策的惠民目的。分级诊疗是为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秩序而提出的。分级诊疗制度,包括了基层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等就医流程及制度的建立。此举既可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也能解决"小病"要看大专家,而真正需到大医院看大专家的病人却挂不上号的"看病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姚克 《前进论坛》2014,(4):60-61
<正>早在2006年卫生部就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双向转诊制度",鼓励社区医院实行"首诊制",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然而截至2013年底,除青海、北京、青岛等部分省市区推行分级诊疗外,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还未真正得到确立,且面临实施难的困境。以浙江为例,截至2012年,全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30267个,医疗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县级以上大医院病床使用率基本在100%左右,但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仅在30%左右,甚至更低;社区首  相似文献   

4.
杨佩 《协商论坛》2016,(11):14-17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是社会对分级诊疗的期待.然而,舍近求远、“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情况依然每天上演.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本是解“痛”良方,转化为具体操作层面,被寄予厚望的分级诊疗制度却在推广中遭遇诸多难点痛点,迟迟“分”不开来.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8月,北京市开始实施增加社区报销药品品种、四类慢性病常用药品下放社区使用及社区就诊长处方、医保报销和支付向基层倾斜等政策,并同步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7年4月又推进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改革。三级医院门诊量同比减少11.9%,基层门诊量同比增长16.1%,在分级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目前也存在影响分级诊疗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型便民惠民服务具有有效分流实体医院需求侧、提高患者就医可及性、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应用价值。当前的发展现状显示"互联网+医疗"不仅有可能阻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中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而且在实现诊治一体化、明确服务监管、做好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挑战。未来,"互联网+医疗"一方面应以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为目的,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助力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借助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医疗"应依托实体医院,构建看病、急救、重大疫情防控融于一体的便捷通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患者就医选择权的过度宽松,导致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过度集中于三级医院,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服务机制的效能发挥。本文结合医改实际,通过深入剖析当前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中的"瓶颈"问题,提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分级诊疗服务结合的破解方法,以缓解当前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医改政策,"分级诊疗"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目的是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以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导致医疗资源极大浪费的矛盾。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工作重点当中,明确提出的分级诊疗的突破口是高血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6,(19)
正作为全国首批"分级诊疗"改革试点城市的湖北省宜昌市,创新探索了"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宜昌模式",在全国具有典型性。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5年国务院大督查情况通报,宜昌的这一做法受到了表彰。西陵区是宜昌市的中心区和核心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分级诊疗"改革,从医院、医生、投入、监管、患者"五个核心要素"统筹破题,创新医疗服务"便民特色",提升市民就医"获得感",成为"宜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5,(7)
<正>城市中大型综合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已经越来越强,医疗资源与患者都被越来越多地"吸"到了这些大型的三级医院中。只有基层医疗系统的实力强大了,才能逐步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小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焦点问题。为了有效缓解这一民生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措施,但很多老百姓并没有明显感受到医改所带来的实惠。大家仍往大医院跑,而大医院的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世纪行》2016,(7)
正热点聚焦"30年前,以色列和我们一样,老百姓扎堆到大医院看病。此后实施了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现在他们50%的医生都是家庭医生,提供了80%的医疗服务。"武汉市九三学社副主委丁顺清的一番话,引起与会委员和专家的共鸣,主持人、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在讲话中更是几次提及。深化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聚焦"分级诊疗"这一重要民生,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会前深入调研,充  相似文献   

12.
《世纪行》2016,(7)
正一方面是基层医疗水平跟不上、患者信赖度低,一方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问题凸显,省政协第五次月度协商座谈会聚焦分级诊疗,既是聚焦医疗资源如何合理分配布局问题。也是聚焦重大改革举措如何落地生根的问题。医改是块"硬骨头"。跟很多深水区的改革一样,分级诊疗并非顺风顺水,而是在现实中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从社会观念上讲,它需要改变患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有病只认大医院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从当前的短板着手,改变基层医疗机构设备  相似文献   

13.
《协商论坛》2014,(10):64-64
10月底开始,浙江省将分批启动分级诊疗试点,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转诊程序等手段,引导、推动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形成“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痛到大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缓解“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为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的服务现状和社区医疗机构面临的问题,改进社区医疗工作,引导市民合理就医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近期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市16区的1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00名社区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5.
《世纪行》2016,(8)
正本刊讯8月15日至19日,省政协副主席田玉科率队赴青海省学习考察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考察组先后赴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市第一医院、海晏县人民医院和湟中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实地调研,并与相关部门、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代表进行座谈交流。青海省有关省、市、县医改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当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与考察组交流了分级诊疗工作推进中的经验和困难,重点就如  相似文献   

16.
王萍 《中国人大》2014,(5):24-25
一个人生病了,不是先到社区诊所,而是直奔最高端的三甲医院,形成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隆现象。我国急需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让基层医生为大医院医生分流减压。政府必须提高基层医生待遇,让优秀人才愿意留在基层。  相似文献   

17.
正为改变患者就医向上级医疗机构集中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情况,改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国家于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总纲领,并制定了相关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慢性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家庭医生签约等相关文件,从而形成了家庭医生、医联体、慢性病管理的体系化的文件。总体来看,分级诊疗  相似文献   

18.
加强撤村建居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干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撤村建居,原有的57个行政村已有43个村完成了撤村建居,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做法和成效江干区撤村建居社区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正>王大立:中国人民大学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九三学社社员医生是直接与司命之神打交道的,万万不可一知半解就诊治,更不用提道听途说、口若悬河这些行医大忌。"我先是大夫,再是院长"2010年,王大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医院,担任社区医疗部主任。社区卫生机构经过改革后,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的主体由五个部门组成,社区医疗部是其中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医院临床科室疾病的诊疗工作。在上任  相似文献   

20.
尤蕾 《小康》2018,(10)
正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80%的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份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了医联体。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有一部分医联体"叫好不叫座",存在"联而不动、动而乏力"的问题。为推动形成分级诊疗格局,破解无序就医乱象,区域医疗联合体应运而生。同样,这件关乎国民健康的民生大事也出现在了2018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足见高层对其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