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学 《世纪桥》2009,(11):18-20
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陈独秀在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陈独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失误。正确认识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失误及其原因对于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陈独秀的历史功过进行了述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陈独秀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既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工作,又具体践行了中国化的内容,总的来说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不可遗忘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3.
叶琼瑶 《党史天地》2007,(12):35-38
同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陈独秀与李大钊走过的革命道路和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李大钊被害后,陈独秀曾自称“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但是,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陈独秀与李大钊充当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推手,以至于出现“南陈北李”之说。  相似文献   

4.
马娟娟 《党史纵览》2011,(10):47-50
一陈独秀与李大钊尽管同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巨匠,思想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双方在世界观上的歧异,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态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着差异。从具体的历史细节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伟大而曲折的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探索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给当时的党和革命运动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其"二次革命论"理论进行解读,这对于后来在中国更好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必须直面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维护中共独立自主地位等诸方面,作了理论创新和开拓性实践探索,不仅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成果,更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作出了表率,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7.
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最早开展了党的创建工作。党史上还有“北李南杨”一说,指的就是李大钊和杨匏安。杨匏安是华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又是中共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和史学家。党史界认为,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杨匏安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星火与燎原     
正2018年5月,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近两个世纪以来,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思想革命。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和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建立中共早期组织的地区,弄清楚像重庆这样的中国西部内陆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情况,可以从空间上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情况,进一步证明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阶段.系统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程,认真分析早期探索过程中的历史局限性,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期的革命经历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陈独秀逐渐形成了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革命理念,成为一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对中国劳动群众实际情况的了解也使陈独秀对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革命运动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陈独秀的群众路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早期党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发表的《谈政治》为标志,陈独秀实现了思想进程中的历史性跨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由宣传向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标志。本文以《谈政治》一文的研读为依据,追溯陈独秀早期思想跨越的足迹,并对这一重要跨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具有的意义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2.
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开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其重要的使命之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像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和传播工作。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同样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谈到执政经验时,明确把“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文化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就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青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它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观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上。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价值论进行解读。对"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批判与继承、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等方面作了回答。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大历史作用:通过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新文化格局;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初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聚合工人阶级物质力量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力量,初步孕育了中共政党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从中共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水平及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贡献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标准,并据此认为尽管大多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应忽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西学东渐”“共产国际”“革命实践”在历史前提、组织支撑和现实动力等层面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如果说“西学东渐”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前提,“共产国际”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织支撑,那么“革命实践”则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性行动推力。把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结构讲清,既是理清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一体”逻辑的理论要求,也是准确把握党的早期革命经验的实践要求,更是在新时代继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思想动力和实践借镜的关键之维。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与墨家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毛泽东早年的经历、革命时期的言论和思想观点以及陈独秀、蔡和森、邓中夏等党的早期领导人的思想言论,可以看出他们受墨家思想的影响程度和在革命实践中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借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农民阶级政治学说与农民革命文化导向的墨家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所进行的革命实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正>90年前,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产生了要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党的强烈愿望。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等相继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昌、济南等地建立起党的早期组织。但在当时,还没有给即将诞生的党确定名称。曾经叫"社会党"。有资料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曾叫"社会党"。这是因为陈独秀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涌向中国。在广州,影响较大的是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一度合作,并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2月,陈独秀应广东省长陈炯明邀请南来广州,行前与李大钊商量,拟借此机会在广州建党。陈独秀到广州后,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辩论,从理论上对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区分,并率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决裂,随后建立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  相似文献   

19.
今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李汉俊牺牲80周年纪念。李汉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影响的人物,曾被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誉为中共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如果说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历来有“南陈(独秀)北李(大钊)”之说,那么说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由于李汉俊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合作,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毫不过分的。李汉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1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20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依托北大红楼旧址建成。北京大学红楼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神圣殿堂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