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民主得以发扬、法治得以实现,有赖于完善的立法。立法通过对社会主体权利义务的界定,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立法价值取向的良恶,立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序的、广泛的、制度化的公众参与立法,能够把各阶层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充分整合到立法决策中去,使各利益群体之问的利益得以协调,矛盾得以化解,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的格局下,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转型成本的承担者,而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各方利益搏弈的结果,因而树立立法平等理念,对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立法平等的内涵出发,分析转型期新农村建设为什么需要立法平等。  相似文献   

3.
贾应生  杨志成 《行政与法》2007,5(9):112-114
和谐社会只能建立在法治基础上,和谐立法是法治社会的立法追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变迁,多元利益共生于同一场域共同争夺着稀缺的资源,面对利益冲突,现代立法的利益调控功能日显重要。和谐立法其实质是一个利益识别、利益选择、利益整合的交涉过程,当代我国和谐立法中的利益衡量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4.
张燕玲 《法学论坛》2012,(5):99-106
宪法对家庭的保护意味着既禁止国家对其实施直接侵害,又要求国家颁布法律以落实宪法精神。《婚姻法》作为规范家庭成员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其关于家庭的制度构建及完善直接影响着公民家庭权益的实现。我国应借鉴国际社会家庭形式多元化与子女利益最大化之理念,弥补传统法的缺陷,完善家庭扶养制度,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保障的互为补充;拓展家庭的法律内涵,赋予同居伴侣平等的家庭权益保护;健全人工生殖规范,明确人工生殖子女的法律地位;完善家庭暴力的防治立法,让家庭和谐在私法自治与公权干预的最佳平衡间实现。  相似文献   

5.
宋欣蓓 《行政与法》2006,(11):27-28
现实社会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冲突,而是社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冲突。中国目前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对各种社会冲突进行有效控制。在立法上,建立一种服务于大多数人利益整合的制度,实现对利益的分配、保障和和谐;在司法上,做到阻止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容许法外利益,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6.
闫国智 《法学论坛》2003,18(5):20-26
平等关系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的普遍提升 ,在人的关系中 ,任何一方失缺该意识 ,都不可能有平等存在。法律平等是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的统一 ,立法平等是法律平等的本体 ,没有立法平等就没有适法平等。平等是最基本的法的价值 ,也是贯通于其他法价值之中对之具有纠偏、定向作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宝妹 《河北法学》2006,24(1):141-144
作为劳动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用人单位可以说是组成整个劳动法大厦的基石之一.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工资格,享有用工权利,履行用工义务的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因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在执法过程中,不因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而有所差别.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冲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更多的体现为联合.尽管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己任,但这种保护应该建立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利益平衡的基础之上.用人单位的各项权利义务都应当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利益平衡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公平正义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起码的公平正义,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人与人之间权利义务不平等,社会地位和待遇差距过大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9.
温刚  于海燕 《山东审判》2007,23(3):69-72
受立法者能力所限,法律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体系,而在法律中规定授权条款进行价值补充就成为必然.诚信原则作为变动的自然法的缩影自然担当起这一重任.现代意义的诚信原则是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其价值基础是由市场环境、市场主体、立法--司法模式等影响其本质变化的因素所决定,其价值判断包含社会妥当性、实质正义、公法手段介入私法合理化等价值标准.在运用诚信原则进行价值补充时,注重其对实体权利义务影响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程序性权利义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和谐,社会关系是难以和谐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利益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这一内在联系,客观上要求我们以促进经济和谐为基点,进而构建和谐社会。这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柯楠 《行政与法》2013,(1):94-100
社会权作为失地农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制度性根源、法律根源和公共政策根源造成了失地农民社会权的贫困,并且未得到宪法等法律的有效保护。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加强失地农民社会权的宪法保障,以人为本是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法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阶层平等是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法保障的法理基础,人格尊严与个人自治是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法保障的人权法价值。失地农民社会权的宪法保障离不开宪法本身的完善和宪政制度构建的支持,实现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法保障是国家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By exploring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itizenship stipulated in Chinese legislati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identities and human nature in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Chinese citizens through three selected cases from Chinese legislations, which illuminate that Chinese citizens are essentially persons with independent personalities defined by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tipulated in legislation. This conception is further strengthened by the entitlement to private properties and equality before law. This conception of Chinese citizenship is concrete and meaningful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underpinned with reference to social identities as person, people and personality in Chinese legislations. The reference of the conception to human being constitut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egislatio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itizenship is indeed a dynamic process engineered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rocess. The finding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itizenship in Chinese legislation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legal identity through legislation varies greatl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Nevertheles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citizenship will necessarily be backed up by social identities as person, people and personality, which will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expanded by the legitimating of private properties and equality before law. Citizenship is achieved by social participants through mediation engineered with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rocess.  相似文献   

13.
范少虹 《法学杂志》2012,33(4):57-61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应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连接二者利益关系的行为具有民事法律性,但基层政府意志的渗透和交易主体地位事实不对等等因素,使这种一般属性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了特殊性。据此,从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分析各自的权义结构,致力于权利、义务的较优分配与组合,可以获得最优的履约承诺和信任,实现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权的法律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冬梅 《河北法学》2007,25(10):79-82
和谐社会应当是依法保障人权的社会,人权不仅需要法律保障,更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因此,有必要从立法、司法等方面完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平等:和谐社会之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世豹 《法学论坛》2005,20(4):70-7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平、宽容、开放与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平等是支撑和谐社会之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平等。当前社会中不平等现象是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保障平等适用法律,还要消除法律歧视,更要通过立法禁止歧视。  相似文献   

16.
宁清同 《政法学刊》2007,24(6):63-68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弘扬民法的基本精神。因为,民法的平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法的自由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民法的诚实信用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民法的私权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伟迪 《时代法学》2008,6(2):43-51
我国经济、立法、违法犯罪都在高速增长,说明我国法治存在重大偏差。三高态势的背后是法治的三大难题:社会心理和社会制度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公民,人性误解成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因制度原因部分公务员蜕变成官僚,官僚成为最大的反法治群体,官僚跋扈是我国法治肌体的最大毒瘤;某些法律条文粗糙。应从人性平等到人权平等、强化权力制约机制、精修法律三个方面来化解难题。  相似文献   

18.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caste affects at least 27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mostly in South Asia. Caste as a system of social organisation has been exported from its regions of origin to diaspora communities such as the UK, yet despite the prohibition of caste‐based discrimination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caste is not recognised as a ground of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law. The overhaul of its equality framework and the proposed new single equality act present the UK with an opportunity to align national legisl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law obligations.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not to include protection against caste discrimination in the new legislation leaves race and religion as the only possible legal ‘homes’ for caste.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argument for legal recognition of caste discrimination in the UK, the capacity of race and religion to subsume caste as a ground of discrimination, and the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law in addressing ‘new’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such as casteism.  相似文献   

19.
环境法的公正具有自己的特征,环境法上存在着区域公正,国际公正,社会公正和代际公正。区域公正是指在相关区域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是否恰当平衡。国际公正涉及国与国之间享有环境的权利和国际环境义务的分担。社会公正要求将环境行为置于社会背景下认识和解决。代际公正要求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要考虑到下代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社区发展权理论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农民权益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在主体多元化、社会关系与社会利益交叠冲突的现代社会,农民权益不能仅通过个人选择还必须通过不同组织进行集体选择的方法来实现。农民权益保护要以动态发展的视野,在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发展权与以土地为主的客体发展权的立体构建维度中,以农村社区发展权为实践的时空载体,提出基于主客体和谐发展的社区发展权理论,从而寻求农民权益更新、更高层次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