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韩国丽水市邀请,2013年底,我赴韩国参加丽水市“海洋观光产业投资说明会”.初到韩国,街面上偶尔会看到中国汉字的身影.随行的韩方美女翻译姜览娜告诉我,韩国有许多家庭挂有中国书法,这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到了一丝亲切.在丽水市金忠锡市长热情地接见了我们.在介绍了当地旅游产业投资环境以后,吸引眼球的项目就是赠送书法了.我写的书法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巨海纳百川”,旨在反映依托丰富海洋资源的丽水市每年接纳着10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以此拉动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市长看到这幅书法显得十分的兴奋,近距离地端详每一个字.尽管语言不通,但他的笑意一直写在脸上,连连说“很好”,并十分愉快地展开书法让大家拍照.  相似文献   

2.
我在阅读他人的专著或论文时 ,喜欢留意其注释和引文 ,因为科研成果的质量与作者看了多少参考文献以及学术规范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有关。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出发 ,只有亲眼看到的文献 ,我们才能堂而皇之地标上这个注释。否则 ,我们必须在注释后加上“转引自……”这几个字。使我感到寒心的是 ,有些同行其实并没有亲眼看到国外文献 ,只是在其他人的科研成果中看到了一个注释 ,为了证明他的成果参考了国外“第一手”文献资料 ,就迫不及待地直接注上。虽然他 (她 )仅仅少写了“转引自……”几个字 ,但其做法是欠妥的。标上几个“转引自……”并不…  相似文献   

3.
早就想写点文字纪念书法家刘炳森。每当看到京华和外地各处炳森兄遗留下来的墨宝,总是想到他慷慨和谐的为人和自己两年来“还没有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的遗憾,心里常有一种欠债的愧疚之情。  相似文献   

4.
二月兰     
肖琳 《新青年》2006,(8):64
这是坐在自家的小阳台上,怀想远方田野里麦苗生长的神往;这是静听春雨细细敲打铁皮屋顶的静然;这是穿行一条小径,看二月兰独自兀然盛开的姿意;这是望着空空池塘独自吟诵“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伤感;这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悠然,只因岁月全在心中。这就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二月兰》,朴素、悠闲、端庄、绝美。季老先生一生为文,散文形成“学者散文”一派。看他的书,仿佛我们搭乘飞机去旅行,一路上还在叽叽喳喳,欢笑不已,而当我们大包小裹地被带入森林田野,那一片不管不顾全然生长的植物、河流、空气,让我们觉得原来生命是这样喧哗…  相似文献   

5.
今年82岁、离休定居在兰州生物研究所的燕真老人是河北定州人,1938年5月,他18岁时在曲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参加革命。在五台县军区卫生部医训队学习时,他在河西村参观“白求恩模范医院”,第一次见到白求恩大夫。已属耄耋之年的他深情地回忆起白求恩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当时,白求恩正在筹建一个战地“模范医院”,医院设在河西村。我们是上午到的,一看,这个名为“国际和平医院”的“医院”其实就是一个破庙。一进庙门,我就看到一个瘦削、高个儿、头发稀少而花白的外国老头儿,正在画图并弓着腰教一位当地木匠做木夹板和牵引架,他就是白求恩。老…  相似文献   

6.
朝鲜是个美丽的国家,也是个颇为神秘的地方,今天的朝鲜正小心翼翼地打开国门。列车一驶过鸭绿江,便看到无处不在的人民军战士及红色的标语、红色的语录。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一个火车站都悬挂着金正日或金日成的大幅写真画像,车站的横幅上则用朝文写着:“21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将军万岁。”珍珠般的平壤走在平壤大街上,常可看到日本和韩国游客,而最多的还是从鸭绿江过来的中国人。朝鲜又称“清晨之国”,是朝日鲜明的意思;她的另一称谓“高丽”,则是山高水丽的意思。平壤则是这朝日鲜明、山高水丽的国土中最明亮的珍珠。在平壤,我们看到了“金日成…  相似文献   

7.
我亲身感受到“福建省荣誉公民”第一人的黄仲咸老先生的崇高人品和过人威望,是近在眼前的同事小陈就曾获得过他颁发的奖学金。同时,远在千里的他多次应国务院邀请参加国庆观光团上北京天安门观礼、翻看港刊资料,眼光更不禁久久停留在称他为“罕见的奇特人物”这句话上。  相似文献   

8.
田樱 《海内与海外》2004,(12):69-70
我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时,下榻的宾馆不远处有一家华人开的名叫世界书局的书店。那是一个雨天,我来到书店三楼时,看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图片展———“南洋机工中国抗战纪念展”。在海外能看到这样的图片展,我感到格外亲切,因而吸引了我去观展。展厅前面在红色大字“南洋机工中国抗战纪念展”的横幅下,有四个条幅,依次写着“中国危急,八方支援”、“滇缅公路求助南洋”、“抗战丰碑,机工血铸”、“历尽万难,功垂千秋”,展示着南洋机工英勇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援助工作可歌可泣的事迹。这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世界书局和星洲日报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9.
以《丑陋的中国人》而蜚声海内外的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但是,人们对他的爱情生活却知之甚少。 柏杨三次结婚。第一位夫人是注音权威齐铁恨老先生的女儿。齐女士是“保守持家的老实女人”,“也是一位良母型  相似文献   

10.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6,(6)
别字在一家副食店门口,服务员刚在牌子上写完“现在另售”4个字,旁边一位顾客便指着牌子纠正:“师傅啊,零售的‘零’,你写成别字了。”服务员瞪了他一眼说“:别字?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呢。”谁在吵闹开学第一天,校长在校园里巡视,他听到从一个教室里传出非常嘈杂的吵闹声。他冲进那间教室,看到一个身材最高的男生,正在大声地喧哗。他抓住他,把他拽出教室,命令他站在走廊里。校长回到教室,命令其他人安静下来,然后在班级里发表了一番关于“行为美”的训话。半小时后,他说“,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一个女孩羞怯地站起来:“校长,…  相似文献   

11.
“六代之民”今年90岁的张中行老先生健谈 ,思维敏捷 ,且记忆力好。行公兴趣广泛 ,博览古今中外 ,可以说他是位哲学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诗人、作家 ,这些称谓对于他都适用 ,人们只好称他是位杂家 ,他也乐于接受这一称号。张老的寓所在北大 ,是一套普通的三室一厅房。以前他和二女儿挤住在一起 ,直到有人问他 ,您为什么不和单位要房呢?张老才知道 ,噢 ,原来我也有要房的权利。于是1994年才搬进了单位的房子。一位他的崇拜者要免费给他装修 ,张老说什么也不干 ,于是他现在仍住“毛坯”房 ,创下了该楼一百多户唯一未装修的“吉尼…  相似文献   

12.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不久前河南中医学院2003届博士生班开学典礼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叫李耀,今年已经74岁,刚刚考上医学博士生。从军患疾久病成医提起李耀老先生读博士的渊源,说来话长。李耀出生在河南驻马店市一个富商之家,少年读书,后在战乱中家道败落。为了生存,李耀随家人四处迁徙,20多岁那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不久他考入黄埔军校第25期,1949年随国民党来到了台湾。长时间枪林弹雨下的紧张生活,使得李耀的心脏一天天脆弱起来,最终导致了心脏病发作。流落台湾后,李耀看了许多西医,心脏病却一直没有治好,他为…  相似文献   

13.
“南洋华侨机工”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走访早已居家成都的吴璋老先生时,这位已年逾八十的老翁,患有严重哮喘症,咳嗽着,断断续续而又清清楚楚地忆起了他自己的那段往事。 “我出生在新加坡。祖籍  相似文献   

14.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主张戏剧创作要“陌生化”, 打破观众世界一成不变的观念。为此, 剧本和剧场 要善于制造意外与惊喜, 制造审美距离。《高加索灰阑记》是他这项主张的实践范本, 全剧采用多重“陌生化”手 法, 将观众置于“运动”之中。同时, 剧本采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在对这些元素的“陌生化”处理手段上, 也富有 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早恋与偷盗     
女儿11岁,喜欢上网聊天。有一天,无意中打开她的QQ,发现她正和一个叫冬的男孩谈朋友。出于责任和好奇,我一篇篇地看下去。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11岁,刚刚读五年级,连篇作文还写不成。可是,和男孩谈起感情来,许多成年人都自叹弗如,什么“看到你忧郁的眼神,我的心在发疼。  相似文献   

16.
有位读者来信,谈起一篇文章,是关于景色的随笔. 他说文章写的正是他的家乡,在离家多年后看到这样的文字感觉很温暖,但同时也有淡淡的忧愁.  相似文献   

17.
那天,拿起报纸看到上海人艺来京演出话剧《正红旗下》,这是老舍的故作,是北京人艺的李龙云作的编剧。写北京的旗人生活,却是由号称“海派”的上海人艺来演,对专演“郭(沫若)、老(舍)、曹(禺)”作品的北京人艺来说应该是个遗憾吧?报上的消息说,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先生在戏中出演老舍,为了演好老舍,焦先生多次来京遍访老舍的足迹,在老舍故居、在小羊圈胡同、在太平湖采风,他说演老舍让他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能有百倍的投入,其情很是感人。看到此,我忽生一个念头,便打电话给老舍的后人,他的女儿舒济,他的儿子舒乙,他们得知后…  相似文献   

18.
桑绿蚕黄的金秋时节,在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侨乡,一辆红色的出租小汽车在村口停下。“二叔!到家了。”黎原老先生在侄子大民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家乡。他兴奋地环顾四周,眼前的一切,似乎熟悉而又陌生,河边的老榕树依然是那样青翠婆娑,盘根错节,  相似文献   

19.
正1999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与李德伦在北京合作的那台音乐会上,我们看到了1979年斯特恩初次访华时拍摄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片断,看到斯特恩给年轻的中国音乐学子授课时,李德伦在旁敏捷地兼任了翻译的角色。那时的李德伦,已在考虑着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建设这个重大的艺术课题,也是在那一年,他给当时的一位文化部副部长写了一封长信,阐述了自己对交响乐的认识、交响乐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乐队建设的建  相似文献   

20.
一种怜悯     
“早上,泡奶粉喝,我喝了10口……”这段文字出现在一个被亿万人唾弃的人的日记中。我们也喝奶粉,但是很少记得起喝了几口,然后写在日记中。而他的日记本中像这样的内容很多,早上吃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晚上又吃了什么,不厌其烦。这个人叫马加爵。我无法掩饰对马加爵穷凶恶极的憎恶和害怕,但是看到被解密的《马加爵日记》时,心中有一种怜悯涌动。马加爵的姐姐说:“弟弟小时候总是吃不饱,因为家里穷啊。”马加爵是在饥寒交迫中长大的,他的灵魂是孤独的。在那个无人知晓的世界中,他的灵魂被人扭曲了。佛说:因果轮回。这个世界不存在没有“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