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们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调整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其选择的价值体系是不同的,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调整横向的社会关系,与调整纵向关系的行政法等所选择的价值体系不同。本文认为,从民法的私法性质、调整的横向社会关系和民法遵循的基本原则看,民法的价值取向是互利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民法的本质是民法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其决定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目的和体系。民法是权利法 ,表现在其制度、规范、目标等方面 ;民法是私法 ,在立法、司法、法学教育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根本原因在于其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表现在其确立了市场主体资格 ,财产归属和流转制度以及以其理念指导市场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前正值我国民法典制定之时 ,民法学界对民法典内容、体系编纂等理论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 ,文章认为 ,编纂民法典内容、体系的标准既不是民法调整对象的“重要性”、民法典的“创新性”或“进步性” ,也不是民法调整对象与“人”和“物”的“关联性” ,而是民法调整对象自身固有的属性。为此 ,作者提出民事主体资格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 ,其共性问题应当规定在民法典的总则部分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的结果而非民法调整的对象 ,并构成民法典的全部内容 ;民法典的分则部分可由产权编、债权编、继承权编和人身权编组成 ,其中产权编包括物权和知识产权 ,人身权编包括人格权和亲属权。  相似文献   

4.
民法三述     
《理论与当代》2002,(3):38-39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第2条确认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我国民法只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即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  相似文献   

5.
谢秋红 《探索》2003,(5):140-142
"非典"时期,国家建立起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应急机制,保障了非典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法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整是多方面的,民法调整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即试从民法角度审视非典事件中突显的几个民事问题,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民事法律后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民法性质、其中的民事权利保护以及民事责任,以期发挥民法在突发事件中对相应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并成为国家法治应急机制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民法的语源及其含义道尔基民法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讲,是公民的法律之意.在国际上来讲,民法一词渊于罗马法,在罗马,市民法相对于万民法而言。市民法适用于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万民法主要适用于调整罗马公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但在查士丁尼制定《国...  相似文献   

7.
民法是调整一国内部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法的一个基本部门法.在我国,民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以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民法逐步成为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部门法,甚至有的学者提出,民法应成为私法领域的宪法(经济宪法),应与现行宪法并称为国家的根本法(1).  相似文献   

8.
民法通则部分 1、我国民法的调整范围是什么?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两个方面的内容。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在民法上,分别成为所有权关系、债权关系和继承权关系等。综合起来看,民法主要调整的是商品交换关系。所谓人身关系,是指与特定的人的身份不可分割而又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诸如公民的名  相似文献   

9.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迎来"民法典时代"。被誉为"当代民法史活化石"的我国98岁民法学家金平教授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参加了我国前三次民法典起草的专家组成员。从放牛娃到法学家以金平的名字命名的"金平法学成就奖",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诺贝尔奖"。他在民法调整对象问题上率先提出的"平等说"理论,为民法划定了一个科学的调整范围,被1986年制定  相似文献   

10.
刘居昊 《奋斗》2004,(12):19-20
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一个法律部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民法是调整具有平等地位社会成员之间(即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2.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谭光定 《探索》2005,(2):181-183
我国的司法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设计者和实施者都面临共同的困惑: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怎样构建司法独立体制。法官独立作为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自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对这一被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了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如何构建法官独立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特征,无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指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贫困问题是令人十分担忧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贫困的消除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扶贫方式的选择是我国政府财政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政府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等措施,来逐步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不分的弊病很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现党政职能的科学分开。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理顺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党的领导和发挥国家政权机关职能作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党内选举失真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党内选举中存在种种失真现象 ,由此构成对干部权力合法性的严重挑战。要提高党内选举质量 ,应该以改革和完善党内权力结构为前提 ,以构建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为关键 ,以实施“城市带动农村”战略为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充分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并一心一意为了群众的利益奋斗,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赢得民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