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开了一半的 “庾家河会议” 1934年12月9日,红25军长征至陕西省丹凤县庾家河镇。第二天上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镇召开第18次常委会议,专门讨论在鄂豫陕边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会上,有人认为,陕南山多人口稀,地薄粮食少,不能建立根据地,即使建了,也巩固不了。主张到四川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陕南条件不错,战略地位又  相似文献   

2.
东征路上巧用兵 1935年12月24日,中央军委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确定以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抗日,总司令员彭德怀,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中央军委要求各部队在42天内做好渡河东征的各项准备,待命进发。 当时,盘踞山西省的军阀阎锡山,把山西沿黄河的20余县划为“防共区”,将黄河东岸构成碉堡地带,企图阻挡红军东征抗日的去路。 黄河河宽流急,风大浪高,向称天险。  相似文献   

3.
获悉党中央消息 为了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1935年6月底,徐海东率部跨过终南山,步步逼近西安。7月14日,挺进至距西安20多公里处的引驾回(又称接驾回)。徐海东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毛炳文、于学忠两个军,置红25军于不顾,开往甘肃,说明那里有更大的红军。这红军是从哪里来的呢?徐海东正在分析不透时,只见一个参谋喜孜孜地送上一份7月12日的《大公报》,接过来一看,上面登着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 “松潘西南连日有激战,共军一、四方面军正向松潘方向流窜……”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来人,徐海东 率部前往接受指示 1934年11月4日,徐海东接到中共鄂东北道委(道委,相当于后来的地委——笔者注)书记郑位三的来信。信是写给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红25军军长徐海东、红25军政委吴焕先三人的。信中说: “中央派程子华带来了重要指示,请你们接信后,火速率部来鄂东……”  相似文献   

5.
正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大将之一,我军卓越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在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神秘的人物。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他驰骋疆场,组织指挥了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军的无数次战役和战斗,打败了数倍于我之敌,威震敌胆,被誉为虎将。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陕北的冬天,比鄂、豫、皖和陕南来得早,冷得多。11月中旬就下了场雪,结了冰,寒风刺骨。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万里长征来到陕北的红军指战员,有的穿着薄薄的棉衣,有的还穿着单军装,普遍感到难以抵御北方的冬寒。徐海东、程子华等军团部领导人多次研究,要供给部想方设法给部队添些衣服,加厚被絮,买些羊肉,买些山药蛋,使指战员能过个温暖的冬天。  相似文献   

7.
张岩 《党史纵横》2009,(9):46-50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埃德加·斯诺。  相似文献   

8.
首战平型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炮声,震动了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更加高涨,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共/“党联合抗日的主张。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红十五军团改编为第115师344旅,徐海东任旅长,黄克诚任副旅长(到职时改为旅政治委员)。下辖第687、第688两个团。红十五军团改编后,即开赴抗日前线,迎战华北日军。9月24日夜,第115师进入平型关设伏阵地。第344旅的任务是断敌退路和阻击关外可能来的援敌。根据师部指示,徐海东命令第687团埋伏在平型关左翼,断敌退路;第688团作预备队,防备…  相似文献   

9.
“革命就像这大别山, 风吹不倒,地震不摇!” 1932年9月底的一天,在湖北省英山县西界岭一带,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冲杀声响成一片,山上山下,到处是硝烟。红9军第27师师长徐海东正奉命率部在这里阻击敌人,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阻击战已打了10多个小时,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已十多倍于红军,形势越来越严重。 第27师的3个团已被敌人完全分割,徐海东直接掌握的只有第79团,另两个团由师政委和副师长率领,且情况不明。当时红27师没有电话、电台,相互间联络只能靠通讯员和号兵。 “号兵,吹号同政委和副师长联系。”徐海东大声对号兵说。 号兵挺着胸,鼓足了劲,嘀嘀嗒嗒吹了一遍又一遍,但对方始终没有回音。徐海东派出去联络的人也没有找到另两个团的踪影。徐海东  相似文献   

10.
“你的行动,就是 最好的证明嘛!”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纠正陕北肃反的错误,下令释放刘志丹、习仲勋和其他受牵连的同志,恢复他们的工作。 徐海东在高兴的同时,也引发了他长期系在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原红25军还有300多个“反革命嫌疑犯”的问题尚未解决。这300多个人中,有团长、政委、营长、连长,也  相似文献   

11.
1939年12月,徐海东甫抵皖东,抱病指挥部队作战,一举粉碎了日军对皖东的第一次大“扫荡”,为民族的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说徐海东是“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抱病“请命” 敌情,敌情,一道道火烧火燎的情报传到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部:敌人从南京、蚌埠一线抽调了2000多名日伪军,进到滁县城(今滁州市)、沙河集、全椒县城,即将对皖东进行一次大“扫荡”。  相似文献   

12.
徐海东(1900年-1970年),湖北省黄陂县人,窑工出身。1925年入党,参加过北伐和黄麻起义。自代理排长一级级干起,解放前曾任红15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解放后一直养病。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毛主席多次说过:“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快马加鞭去见毛泽东 1935年9月20日徐海东指挥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劳山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一举歼灭敌人一一O师三千多人,取得了大胜利。此时也正是徐海东等人焦急盼望中央红军到来的时候。 …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硕果仅存,有其历史必然性。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在克服左右倾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构建狡兔三窟的多区域战略布局,探索出在流动中创建根据地的新模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社会各阶层和多种势力的支持;全面开展根据地建设,促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做好根据地内外群众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缘环境,使之转化为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优势。这些工作为根据地硕果仅存提供了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组织、群众等各方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得以保存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为红军提供落脚点,从而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做一浅析探究,分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下寺湾巧遇1928夏季,渭华暴动失败后,刘志丹受中共陕西省委的派遣,回陕北发动武装斗争。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关中平原,三秦大地被白色恐怖所笼罩,这时候有一个商贩正急匆匆地往西安赶路,这个人就是曹力如。他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陕西省委的秘密联络点。然而,此行并不顺利,他扑了个空,因为省委机关已经转移,无奈之下,他只得在亲朋好友那里筹措路费,赶回老家保安县旦八镇准备东山再起。这天,他来到甘泉县下寺湾,找到久未见面的同学张三,准备在这里休息一两天。突然门外的狗“汪汪”叫个不停,曹力如急忙躲藏起来,让张三出门应酬。但没有想…  相似文献   

16.
4顽固派:“重点突破”的阴谋破产了。张策安下台,改换韩涵担任专员。韩涵问陈石和业主团的地主们:“你们甘愿就此罢休了吗?”陈石颇有心计地回答:“既然‘硬’的啃不下,我们就要改换策略,找‘软’的下口。”来“软”的有3种“软法。”一是地主挑选“软”的咬,到所谓的“软”地方去牧租。哪些是“软”地方呢?就是我们党的力量相对薄弱、群众基础比较差的地方。而能对“软”地方采取“硬”手段的,大多是带有武装的反  相似文献   

17.
1939年11月底,刘少奇到达皖东,先后听取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四支队代司令员戴季英、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中共苏皖省委书记刘顺元、中共豫鄂皖边区区委书记郑位三等人的汇报,找了部分干部座谈,视察了一些部队,阅读了有关文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了解,刘少奇感到皖东的情况比他原先知道的还要严重,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敌情严重。据谍息和多方侦察,近日,敌人从南京、明光、蚌埠等地抽调了ZOOO多名日伪军进驻滁县县城、全椒县城和沙河集,驻巢县的日伪军近千人经含!IJ侵入古…  相似文献   

18.
湘鄂赣苏区的土地革命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共耕制、分耕制甚至集体农场的尝试,到"耕者有其田"原则的平分土地政策的演变。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湘鄂赣苏区各级党组织领导广大贫农雇农中农群众,探索科学和公平的分配方法,通过坚决的反富农斗争,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使土地革命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代表人物是否是林彪,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说不是,一种说是。说不是的人认为:林彪在井冈山时期对革命前途有过右倾悲观的情绪,但不是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朱德在井冈山和干部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就在革命根据地内广为传诵了。1949年,朱德军长的通信员朱良才在《星火燎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朱德的扁担》的文章,这个故事从此传遍了天下。这篇文章后来还改编成短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