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新长征》2007,(19)
母亲在鄂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教书,整个学校就只有我母亲一个老师和一间土石房子。学生有30多个,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三四岁,一到六年级的课都要备。山里学生住得分散,路又远,中午孩子们都在学校里搭餐,母亲忙着搞完30多个孩子的饭菜,下午还要接着上课,山路又崎岖,母亲便每天都提着一盏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震动了整个香港的一则新闻是,一个不堪坎坷的母亲,把两个10岁多一点的孩子手脚捆绑,从高楼抛落,然后自己跳下。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15岁的学生在学校的厕所里.用一个塑胶袋套在自己头上,自杀了。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省大巴山区升钟水库的一个湖中村,有位名叫王守奇的教师,过去每天都要划着一艘小木船,风雨无阻地接送分散在几个岛上的孩子上下学。学校简陋,但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小学毕业合格率却连续多年保持100%。24年来,从这所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走出了400多名学生,其中有30多人考进了大学。  相似文献   

4.
成夫乐 《共产党人》2006,(12):28-30
1929年农历4月12,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西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母亲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12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入小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15岁那年我考入晋豫中学,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加之路途遥远,父亲每月都要徒步翻山越岭给我送口粮。为了不想让父亲太辛苦,也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辍学了。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朱德两个伟人在思想品质与人格魅力上有很多相似甚至是共同之处,他们在对待各自的母亲方面,毛泽东与朱德都有着一种深厚而浓烈的感情,都有着一腔对母亲无与伦比的崇敬与爱戴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8岁时就和其父亲毛顺生结了婚。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村妇女,一生都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每到灾荒年月,她常常背着丈夫送米面给逃荒的人。她是一个始终愿意积德行善的人,平时里还总是虔诚的拜佛烧香。在回忆起母亲宽厚仁慈这一点时,毛泽东说道:“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  相似文献   

6.
吴晓明 《实践》2014,(3):54
<正>提起德德玛,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创办的"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至今已走过11个春秋,在这所学校里,她被学生们称为"巴格喜额吉"(蒙古语,意为教师母亲)。一个女人做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的母亲,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要做几百个孩子的"母亲",可是一般女性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德德玛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说起德德玛办学的事,一开始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本来自己有病在身,每年还有那么多演出任务,应该多休息才是,为什么还要办艺术学校呢?德德玛说:"那些从牧区来的孩子,我一见到他们渴望求学的目光,心就像针扎一样痛。我  相似文献   

7.
一位母亲中年得女,溺爱至极。女儿该走路了,母亲不让她下地,怕摔伤了她;女儿上学了,母亲放心不下,害怕女儿吃苦,把女儿从学校接回家,并辞去了公职,专门负责女儿的生活起居——结果原本智商正常、发育正常、神经正常的女儿直到30岁,智商还停留在6岁孩子的水平上——这是发生在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8.
一技在身     
崔鹤同 《求贤》2009,(7):50-50
1962年10月,一个男孩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个贫困家庭里。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十年文革”的打打杀杀中度过的。与同年代人一样,1978年高中毕业的他并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但虽然生长在那个“荒漠化”的年代,他比他周围的同龄人还是要幸运得多,他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在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岁月里,母亲经常告诫他们兄妹三人,“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本领。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男孩便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9.
今年农历三月初六是清明节,正是我母亲的百年生日。母亲享年80岁,这些天来,我格外怀念母亲。1952年初冬时节,我出生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交界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岁多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的家教是不可替代、万般珍贵的。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都长我10多岁,我记事时,哥哥、姐姐都长大成家了。这就使母亲对我特别地疼爱、呵护,走到哪把我带到哪。  相似文献   

10.
活给谁看     
一个晚期癌症患者,拒绝治疗的念头刚一生出,就被家人苦苦哀求:为了我们,你也要活下去啊!此人在最后的岁月里饱受三次手术痛苦、出生不由己,善终也同样。一个姑娘婚礼前突然发现男友品行不端,她告诉母亲不想结婚。母亲软硬相逼:结婚证都领了。可不敢让人看笑话……姑娘婚后一个月怀孕,两个月闹离婚,半年后走出围城,十个月后成为单亲母亲。  相似文献   

11.
文杰 《党建文汇》2007,(4):52-52
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女儿4岁时,父亲应征入伍去了越南,不幸阵亡。母亲一生未再嫁。多年后,母亲去世,女儿在一个小盒子里发现一首母亲年轻时写的诗,题目叫“你没有做到的事”。  相似文献   

12.
每天下午放学后,大兴区枣园小学二年级学生刘圣南都要去上另外一堂课。这是一个特殊的课堂,教室是社区居委会的活动室,辅导老师是社区的离退休干部,学生都是社区里的孩子。原来,这是大兴区清源街道枣园社区党总支创办的"爱心4∶30"服务项目,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到6点开课。目前,这个课堂已经吸引了20多名小学生。枣园小学70%以上的学生居住在本社区。学校下午4点放学,而  相似文献   

13.
临出门,老母亲总递给我一把鞋刷。我三十多岁了,她还把我当个孩子,叮嘱我.一定要把皮鞋擦亮!多少次后,我忍不住问母亲.我本来对服饰就不太讲究.单单擦亮皮鞋有什么意义呢?母亲说,穿什么衣服不要紧,你要见的人,如果是个有修养的人,他不会嫌弃你贫寒,衣服好坏,只能标明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可鞋子有没有擦干净.人家能看出你的生活态度,疲疲沓沓是任何人都不能原谅的。  相似文献   

14.
哦,火笼     
晨雾里,山风飕飕,卷气逼人。我瑟缩着走在通往海拔1800多米的山寨的小径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正要赶往3公里外的民办小学读书,他们手里提着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火笼,尚末引燃的柴禾吐出股股浓烟,熏得这群山娃子睁不开眼,一双双小手冻得通红这情景,令我想起了童年往事。那时,我仅9岁。那时,也是冬天。那个冬天一直有雨。山风凛冽,通往马路河小学的山路泥泞不堪。村里没有学校,目不识丁的母亲为了让我学得知识,硬要叫我在那条5公里的蛇形山道上,每天来回两趟,用瘦小的双脚一步三滑地丈量那个漫长的冬季。我怨母亲!认为她太狠心…  相似文献   

15.
法庭里座无虚席,开庭审判的是一桩绑架案。罪犯是一个30多岁的民工,他绑架了一个6岁的男孩。让人欣慰的是,孩子安然无恙。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他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民工绑架的是老板的儿子。之前,他在老板那里干了8个月,却没有拿到一分钱。他几次求老板先预支一点钱,哪怕几百元也行。他是家里惟一的顶梁柱,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天也离不开药。孩子上学也要用钱。还有他的妹妹,因为失恋患了精神病,他还要为妹妹治病,他不能看着妹妹天天披头散发满街乱跑。他每次找老板要钱,老板都一脸的不耐烦,往往他还没说上几句话,就被老板叫来的保安  相似文献   

16.
依赖     
正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怀疑过父母之间还有没有感情。父亲是早年黄埔军校的学生,多年的行伍生涯养成了他大嗓门,虽然80多岁了,动不动就瞪大眼睛,用地道的家乡话朝母亲大吼,声音如闷雷一般,满屋子里都装不了。母亲则如一个旧式妇人,惶恐的样子一言不发。她告诉我,她一点都不理会,更不怕他,这是对父亲的一种无视和抵抗。不吵的时候总该拉拉家常吧,也不。两人一人一间屋子,各自戴着眼镜忙着自己的一摊事情,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他们就在这种让人受不了的动与静的两个极端里生活着。  相似文献   

17.
青春无悔     
坐落在怀柔区最北部深山区的喇叭沟门满族中学,距城区近160公里,即使不堵车,从城里开车过来也要近四个小时。但就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却把自己所教的一半学生都送进了市、区“重点高中”。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人》2010,(18):48-49
上世纪90年代,宁夏南部山区的山梁上,曾经反复上演过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的母亲,怀里抱着不到一岁的婴儿,衣服的左右角被两个年龄差距不到两岁的孩子牵扯着,在夕阳里,母亲背后还跟着一个单薄的小身影……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了一部影片<我们的孩子>,它反映了都市小学与农村小学学生的生活.刻画出城乡的差距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一边教学资源丰富,有外国人教英语,父母可以在家陪着做功课,放学还有各种补习班加强课辅;一边连自己的英语老师都没有,一个老师要教好几个学校的英语,有问题要等到下一次上课才能得到解决,父母多半在山下打工,孩子放学回家都要帮忙做家到爸爸必须大费周折:母亲背着小的,牵着大的.  相似文献   

20.
胡光嵌 《党课》2014,(23):96-98
林夏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品学兼优。但11岁那年,父母的离异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曾以喝安眠药相抗争,但是这并没有挽回父母的婚姻。11岁的她开始随母亲生活,母亲只要求她好好学习,为的是在父亲那里赌一口气。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自己只是父母之间比斗的工具,故而性格也慢慢变得内向、冷漠。在她18岁之前的7年里,她只回过父亲那里7次,唯一的目的就是按照母亲的要求索要每年3000元的生活费。每次,她都是带着复杂痛苦的心情、流着眼泪离开曾经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