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求实》2013,(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化"、"化什么"以及"如何化"。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直接指向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因此,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内容与方法要求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框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当代化是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大众化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同时,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国内外发展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对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确认识,符合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的正确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相似文献   

5.
杨智勇 《世纪桥》2012,(19):43-4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品质之一,这里的"时"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现代化。现代化作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乃至在世界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无论经济、政治还是社会都要求现代化,作为我们行动指南的思想、理论同样需要现代化,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同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从而寻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以本质主义、主客二分以及实体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哲学上是对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变革,而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义才体现了它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现实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性以及未来社会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突出其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该文就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一理性思考,希冀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铁明 《探索》2005,1(2):10-13
在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研究和表达,特别是作为一门课程和教材来建设时,如何避免这门课程和这本教材成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简单串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侧重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孙玉娟  周蕊  孙婉竹 《唯实》2011,(4):33-3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它的顺利实现不仅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还关系到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积极探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社会公正问题,从经济伦理、政治哲学等维度,结合我国现实问题,多视角地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试图从不同的维度来建构起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于客观科学地认识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进一步推动和谐公正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但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考察和把握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对这些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升华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更好更快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国内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审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行了由计划到市场的根本性转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中国文化产业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产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于不断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国伟 《探索》2005,(3):149-154
本文在参阅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大量论著及学术理论研讨会综述文章的基础上,对我国哲学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进程与现状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和概括,对研究此问题的代表性学者、机构、课题、会议及其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旨在为哲学界同仁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此问题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并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结合本地实际 ,从健全工作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着眼 ,有效防范突发事件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起码要求。一、突发事件内涵和外延及其研究现状(一 )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重大影响是对社会而言的 ,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各方来说 ,则是事关成败得失、甚至于生死存亡的事件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危机 ,…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概括这些经验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主要经验和具体经验。认真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主客体关系、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的权利和道德关怀对象等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偏差.而其泛主体论、泛价值论和泛道德论恰恰造成了主体的缺失、价值的缺失和道德的缺失。“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鸟托邦”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18.
列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国宏 《探索》2001,1(2):73-76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对东方和中国革命的指导,直接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最初的成功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占居主导地位的.同时,列宁的世界革命理论及对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出现的某些局限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地认识列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政府信用缺失已凸显为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当前,地方政府信用存在不少问题,政府信用流失的情况较为突出。而重构地方政府信用,促进社会和谐,已成为中国政府一项紧迫的任务。因此,要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规制——服务”型的地方政府;加快政风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管理机制;加快权力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同时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利益相关性凸显、群体性矛盾增多、矛盾对抗性增强、党群、干群矛盾突出以及矛盾处理难度增大等方面;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采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予以协调和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