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 两岸民众第一次公开直接交往。1987年9月15日凌晨一时,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到达北京国际机场,两岸民众第一次公开直接交往。9月15日该报登出38年来台湾记者第一次从中国大陆发回的报道。 台湾当局首次作出台胞赴大陆探亲的决定。1987年10月14日,台湾国民党中常委通过“五人专案小组”关于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从1987年11月2日开始,海峡两岸解冻,台湾当局允许除现职人员外,凡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1988年11月又决定,在大陆的直系血亲、配偶可去台湾探病与奔丧,并决定县以下现职人员不涉及保密者可到大陆探亲。随后,台湾岛内掀起一股“大陆热”。在民众的呼声下,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采访的第一位记者。1987年11月中旬,《台湾时报》副总编张自强经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采访。 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探亲的第一位艺人。1987年11月中旬,曾获得台湾电视广播最高奖——金星奖,被戏称为“台湾最丑陋的男歌星”凌峰,经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探亲。他在大陆拍摄了探亲片  相似文献   

4.
1988年1月19日.由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一行14人,由西安抵达北京。这个探亲团共有25人.其中大部分人是国民党退伍老兵,团长是台湾著名作家、工党领导人之一王拓。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1,(12):42-43
“美国上月球只用了17年,而我们从台湾到大陆却走了40年。”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团长何文德的话道出了老兵们酸楚的心声。他们都是当年被国民党抓去的老兵,一踏入故乡的土地,这些老兵们个个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6.
人们记得,1988年9月9日至12月3日,台湾“昌宏海运公司”经营的“昌瑞”、“昌鑫”两条探亲客轮从台湾的基隆港经日本的那霸到上海,共运行了12个航次,载客1880人,因绕道航行亏损额高达5000万元新台币,被迫宣布停航。船公司董事长吴亦宽先生十分痛苦,在那种压力下,为方便台胞探亲办点好事实在是太难了。虽然他已离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这位曾为两岸通航迈出第一步的先进。  相似文献   

7.
文化润往来     
1988年1月13日,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蒋经国先生在台北病逝。第二天,当时才30岁出头的杨祖瑶记着友人“出大事,要小心”的提醒,带着首个有“合法”手续的老兵探亲团返乡了。  相似文献   

8.
台湾台北红十字总会并请转台湾当局诸公: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是台湾最古老的居民高山族人的后裔,现已是大陆退休职工.欣悉台湾政府自今年十一月二日起,已开始正式批准台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我们对于这一明智而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决定表示由衷的欢迎,更愿张开我们的双臂欢迎、拥抱来自台湾岛的父老、兄弟、姊妹和所有的亲人.  相似文献   

9.
台湾民间学术团体“台湾史研究会”的几位学者利用回大陆探亲之便,以个人名义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8年8月2日举办“台湾研究学术交流会”。这是海峡两岸学者第一次在大陆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陈孔立教授向来自台湾的同行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这次研讨会有台湾学者参加并发表论文,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参加本次学术交流会的论文共有16篇,有14篇在会上报告,其中6篇是由“台湾史研究会”提出的。交流会共分六场进行,先由作者报告,接着进行讨论和提问,然后由作者答辩。  相似文献   

10.
傅宁军 《两岸关系》2004,(10):21-22
那一年台湾老兵走上街头高呼“想家”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随后,第一个拿着返乡证的台胞,心有余悸地踏上离别近40年的祖国大陆;再随后,成千上万台胞从海那边返回故里,前所未有的大隔绝带来前所未有的大探亲。时至今日,挡不住的“交流热”、“考察热”、“投  相似文献   

11.
陈孔立  修菁 《台声》2023,(23):86-88
<正>作者作为大陆学界研究台湾问题的“南派泰斗”,早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探亲之前,就开始与台湾学界开展学术交流。文中他分享了两岸学界交流早期,他经历的几个“第一次”及几场印象特别深刻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2.
据台湾“内政部”的统计资料,台湾出生在1988年以后且在2012年首次拥有投票权的年轻人大概有120万,这些首次投票的“首投族”选票流向如何将成为明年大选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宣布参选的方式上,马英九与蔡英文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首投族”年轻人的簇拥下登记参选,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史研究会第一届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宣读了本所陈孔立教授的论文:《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特点——以问俗录为中心的研究》,该文收入《台湾史研究会论文集》第一集,1988年6月出版。陈孔立的另一篇论文:《清代台湾社会发展的模式问题——评“土著化”和“内地化”的争论》提交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台湾经济、历史。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在台湾《当代》杂志第30期上发表。杨锦麟助理研究员所写的《李万居后期思想的转变》是本所主办的“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学术交流会”论文,在1988年12月9—10日台湾《民众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0月,一支由12人组成的台湾出版界代表团,分别从香港、日本转机降落到上海虹桥机场,带队的是时任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副秘书长(现为协会理事长)的陈恩泉,与他们一同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还有3000种台湾出版的书籍。这是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第一个以行业团体的形式正式来到中国大陆的代表团。其时,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刚刚开始,而台方仍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从那时至今,陈恩泉前后300多次来往大陆,为两岸出版交流奔波了20多年,成为两岸出版界耳熟能详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乡情比酒浓     
这是“回乡的日子”徵文第一篇,作者洛夫是台湾诗人。他以诗人的感触追溯了他的探亲之行。  相似文献   

16.
林旭升 《台声》2001,(9):32-34
一直很想采访谢源拔。 谢源拔是1946年12月调到大陆打内战的国民党70师的一员,这支军队中的一万多名台湾兵,因为内战和两岸交往长期隔绝,战后许多人滞留大陆并与台湾亲人失去联系40多年。1988年,谢源拔成为被台湾当局核准回台探亲的首位台籍老兵。当时,台湾、香港有十几家媒体的记者采访谢源拔,台湾的报纸每天都有谢源拔探亲的报道。就在那次探亲之后,谢源拔便定居台湾。但是,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谢源拔却生活在重庆,我很想知道谢源拔的传奇经历和他情系两岸的内心世界。  于是,我叩响了谢家的大门。带着泪珠离开台湾 “都55…  相似文献   

17.
来名 《统一论坛》2002,(3):30-31
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研究从两岸关系对峙以来就存在了,当时进行“大陆研究”的都是“情治人员”,其工作秘密,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反共。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及1988年开放祖国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文教、体育、经贸等的互动频繁,双边经济关系成长极为迅速,对大陆问题的了解与研究成为台湾各界讨论与关注的焦点。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出现了研究祖国大陆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至今方兴未艾。纵观台湾这些大陆研究机构,大  相似文献   

18.
我的台湾游     
林力 《台声》2008,(8):63-63
终于等到这一天 1988年,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研究生,临近暑假,我和台湾的家人约好假期由表哥来接我回台中雾峰探亲。可是当我通过朋友向当时台湾当局驻东京的办事机构打听办理入台手续时,却被告知除了须填写一些表格外,还必须写一份简短的“悔过书”。不论多简短,“悔过”是绝对不可以的。我因此取消了回台的计划,但我坚信,总有天我们能自由地往返于北京和台湾之间。  相似文献   

19.
台湾台北的华国饭店里,悄悄传着一个让人生疑的消息:“有个大陆人在我们这个5星级饭店里住!说是来探亲的!探亲住饭店!好有钱呀!”从大陆来探亲的人,在台湾往往显得寒酸.这位倒好,听说给台湾亲友红包,请台湾亲友吃饭!倒过来了!“是共产党派来的吧?要不就是共产党的大官,不然怎么这么阔绰?”  相似文献   

20.
杨毅周 《台声》2000,(5):8-9
2000年3月18日 ,台湾“大选”落幕 ,国民党候选人惨败 ,民进党上了台 ,从而宣告国民党在台湾统治55年的结束。3月24日 ,李登辉在民众的一片叫骂中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的职务 ,从而结束了为期12年的所谓“李登辉时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 ,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趋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浪潮势不可挡。在内外压力下 ,蒋经国于1987年被迫解除戒严 ,开放党禁 ,同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于是 ,两岸交流迅速增加 ,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都进入转型期。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 ,李登辉作为接班人接任台湾“总统” ;同年7月 ,李登辉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