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岳健勇 《南风窗》2010,(25):54-56
<正>中国对自由贸易的热衷虽然主要出自产业升级困难重重的无奈,但也不乏对自由贸易本身的真诚信念。这与中国发展特点直接相关。2008年9月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再度加剧。而中国经济则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两年来,中国经济规模连续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崛起因而为全世界所公认。与此同时,中国拯救世界和中国世纪等说辞也甚嚣尘上。目前,西方国际政治学界虽然对权力转移的命题尚存争议,但一致认定中国正在利用西方的经济困难,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关注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摸索其规律和模式,这样有利于与他们沟通。在我看来中国是文化、习俗、惯例等味道浓厚的社会,它们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身心上。然而有些现象确实不可思议,对此虽然我也尽量想办法加以解释,想借此提出我眼中“中国人的不可思议”。首先声明,这些都是相对的,不是彻底普遍的,更不是永恒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范大鹏 《法制博览》2010,(15):40-41
1941年12月,发生了至今仍令人牵挂万分的北京猿人化石失踪事件。1929年,中国青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遗址发掘出来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一直保存在由美国人掌管的北京协和医院B楼解剖室的保险箱内。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夕,日美关系日趋紧张。为避免这些珍贵的化石落人日本人之手,院方决定将化石运往美国暂时保管。  相似文献   

4.
辜鸿铭 《法制博览》2008,(22):30-31
我曾听一位外国友人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一春 《法制博览》2008,(16):4-5
20年,日本和中国换了个位 20多年前,一位中国银行家带着一个考察团在德国杜塞尔道夫市中心商业区散步,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马路中心急驶而过一辆敞蓬跑车,车上两个年轻人挥拳扬臂地用德语骂了一溜话后扬长而去,考察团的人都蒙了。原来是德国人把这些中国人当成了日本人,他们骂的是“日本人滚蛋”。  相似文献   

6.
田磊 《南风窗》2011,(24):50-52
"核电站泄漏造成的损害,比预期的大,现在不是日本单独面对,而是集中了美国、法国三国核电专家的智慧共同面对这个问题,这也给予了我们信心。"半年多前的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核电泄漏,让日本遭遇了重大危机,与两年前民主党登台执政一样,很多人期望这些变化能给日本带来革新的良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政治舞台上依然走马灯式地更换着首相,外交事务中,对中国依然强硬,对  相似文献   

7.
姚洋 《南风窗》2010,(15):68-71
泡沫破裂是否就是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的真正原因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泡沫的形成和破裂都属于短期宏观波动范畴,很难想象它们可以解释日本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20年的停滞。我们必须从长期因素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07,(24):7-7
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都令人羡慕,两个国家的未来也紧密交织在一起。仅在上海,就居住了2万名日本人。而在日本的中国人数量更加可观:50万人的中国合法移民是日本的最大外国人群体,这些人不仅仅是厨师或者只是在便利店里值夜班,有超过8万名中国学生在日本大学里学习,占了日本外国大学生数量的2/3。  相似文献   

9.
叶航 《法制博览》2008,(20):11-11
哈佛大学第一堂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一是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或“消费”行为;二是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的才用于消费。哈佛教出来的人,几乎都很富有,并非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而是哈佛培养了他们的理财行为,每个人看到这里,似乎还有些懵懂,再举几个例子,就会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0.
柏杨 《法制博览》2009,(2):35-35
有人早就讲21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美国人上自学者,下至贩夫走卒,马上就加以否认,21世纪决不是美国人的世纪,那是日本人的世纪。而日本人马上就否认,21世纪不是日本人的世纪,而是你们其他国家的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反正不是我们。只有我们中国人乐此不疲,这是我们的世纪。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法制博览》2011,(5):65-65
“东北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摇篮”,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而这一“摇篮”的编织者中,有不少是日本人。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法制博览》2010,(9):50-51
中国近代银行史上第一桩伪钞案,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农历正月初七,即1903年2月4日。发生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通商银行,一种是在一家商店里。伪钞出现后上海金融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伪造者是日本人,虽然被日方擒获,但此案最终却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13.
快哉风 《法制博览》2011,(17):35-36
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孤岛,虽然资源缺乏些,环境恶劣些,离大陆文明圈远了些,但有了大海这个天然庇护所,陆地上几千年来再怎么翻天覆地战火纷飞,也烧不到日本列岛。历史上,只有两次有外来民族打到日本本土——蒙古人一次,美国人一次。  相似文献   

14.
赵坚 《南风窗》2010,(12):86-87
<正>日本古代自然灾害频仍,经常发生食粮匮乏,为了减少口粮负担,老人和幼子首当其冲。弃老戕幼,这在以孝、仁为人伦中心的古代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一衣带水就成了形容两国距离的专用词。的确,乘坐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从上海飞到大阪;两国的旅客往来,光上海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一天飞往日本各地的航班就有近百个。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2009年到日本旅行的中国大陆游客超过100万人  相似文献   

15.
廖述江 《法制博览》2011,(17):17-19
吴佩孚(1873—1939)直系军阀首领。字子玉,蓬莱人。清末秀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天津武卫前军当兵。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习。历任北洋第三镇参谋、营管带、炮兵第三标标统等职。  相似文献   

16.
邱兆锋 《南风窗》2010,(19):82+84-85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观光立国战略能否成功实施,关系到日本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外放宽对中国民众赴日的签证,可以说是日本推进观光立国极为重要的一步棋。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正在热烈地讨论中国参与非洲发展的问题、.在北京和其他地方,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在分析、研究,并希望找到中国与非洲大陆建立新的经济联系的内在动机。站在一个非洲人的角度,我应该承认,是中国将非洲带到了西方大国的利益中心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这个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我认为,中国的赔款与日本经济的起飞无关,相反,它成为日本后来惨败的伏笔。  相似文献   

19.
设计师 《法制博览》2011,(16):54-55
提起日本你会想到什么?日本在中国人心中的感性形象是什么?不用做太多思考,就脱口而出的是什么?看看不同的中国人怎么说,有恨有喜,有恭维有呵斥,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真实的图景也应该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对下一代的爱,在世界上是数得着的。多少人一辈子含辛茹苦,做牛做马,就是为了把孩子供出来。有人说,这爱也不那么纯粹,养儿防老嘛,既然没有西方那样的福利体系,当然只好自己救自己,拼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投资啦。这话不能说全错,但如果把这当作惟一原因来解释中国人对下一代的爱,则又过于绝对。至少对我个人不适用。我相信自己垂垂老矣之时,经济上大致是可以自立的,不至于过多依赖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