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水心灯——自然·心灵·城市”为展示主题的台湾馆,将展示中华文化的人文关怀及生活智慧。 一脉相承的两岸文化 台湾馆位于世博园区A片区,紧邻世博轴,是参观者必经之地。“台湾馆的创意是以东方哲学为主轴,将城市进步的动力由具体的技术层面提升到抽象的心灵层面。”台湾馆的设计师李祖原说。  相似文献   

2.
在统一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两岸谈判台湾问题的形成由于中国的内战及随后的美国干预,这是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都追求国家的统一,虽然在具体方式上存在着分歧。祖国大陆方面,从“解放台湾”发展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台湾方面,在二落时代也一直坚持国家的统一,从“反攻大陆”演变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海峡两岸解决这个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思想基础就是这种统一意识。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会有共同的语言;有了统一意识,两岸就可以取得协议,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这种统一意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民族兴…  相似文献   

3.
主权问题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一年多来,台湾经济快速、大幅滑落,陷入严重困境。随之,台湾掀起大陆投资热,但当局拒不开放两岸直接“三通”,仍然以“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台湾全民迫切期望摆脱困境。于是,台湾当局从7月22日至8月26日召开“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经过激烈争论,最后达成包括有关两岸经济议题的若干共识,提出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但仍回避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架构,没有一个规范两岸关系、处理两岸问题的基本架构,其政策的…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2011,(9):12-13
两岸经贸篇 核心理念:一、提升台湾全球竞争力。两岸经贸重要,但两岸不等于全球,“中国”市场是台湾全球布局中的一环。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同时,更应积极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寻求全球经贸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5.
袁成亮 《长白学刊》2010,(6):115-118
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中共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提法经历了从“台湾回归祖国”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转变。事实上,台湾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已经回归祖国。十三大以前,中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的不当提法与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台湾的武装侵略与干涉是密切相关的。随着1978年美国对台湾“断交、废约、撤兵”以及中关建交的实现,中共也逐渐注意到“台湾回归祖国”提法不仅不符合台湾的历史与现状,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反对外国势力分离台湾的阴谋。中共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是中共依据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对台湾问题作出的精准表述。  相似文献   

6.
庄文 《政协天地》2009,(2):49-51
福州到台湾的基隆只有150海里的水程,从福州的平潭县东澳镇到台湾的新竹不过是68海里,是中国大陆到台湾的最近距离。20年前,一位作家在作了“台湾海峡两岸行”考察之后,用形象的语言写道:“一衣带水,不是楚河汉界;浅浅海峡,有大陆架相连,精卫鸟们是知道的!”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历史上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具有“官方、正统、主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中,开创性地先后提出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心灵契合”“两岸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两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论述,构建了国家统一大业重要理论。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主张,不仅着眼于解决当下台湾问题,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同时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着眼于台湾问题解决的同时,推动两岸同胞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8.
两岸还没“三通”,医疗体制也没有衔接,这让在祖国大陆患病、受伤的台胞不得不忍受诸多不便。如今,厦门长庚医院移植了台湾的医疗服务模式。台胞患者到了长庚,就像回到台湾就医一样。  相似文献   

9.
1988年10月,一支由12人组成的台湾出版界代表团,分别从香港、日本转机降落到上海虹桥机场,带队的是时任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副秘书长(现为协会理事长)的陈恩泉,与他们一同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还有3000种台湾出版的书籍。这是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第一个以行业团体的形式正式来到中国大陆的代表团。其时,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刚刚开始,而台方仍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从那时至今,陈恩泉前后300多次来往大陆,为两岸出版交流奔波了20多年,成为两岸出版界耳熟能详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王缇娜 《台声》2011,(12):78-78
2003年初我从台湾前来大陆工作至今,除了为自己当年孤注一掷的“先知先觉”而沾沾自喜外,也为两岸在签署ECFA之后对未来有更深的期许,历史的见证已从过去一窝蜂的“台湾的大陆热”转换到现在的“大陆的台湾热”。  相似文献   

11.
张维为 《台声》2002,(8):10-10
中国和平统一大业能否成功,说到底取决于大陆是否能够争取到台湾的民心。能够争取到的话,和平统一就成功;争取不到,和平统一则无望。现在台湾的主流民意是不“独”不统,求安定、求发展、求尊严。从国家和平统一的角度来看,这种主流民意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意味着“台独”基本教义派已被边缘化,它使具有“台独”理念的民进党不得不向中间路线靠拢,它也表明台湾大部分民众希望尽快实现“三通”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主流民意也说明,台湾民众支持两岸统一的动力仍然不足。虽然台湾现当局否认“一个中国”,令人不得不质疑其…  相似文献   

12.
海峡两岸开启文化交流的大门,转眼己过20年,从齐秦到蔡琴,从童安格到朱德庸……台湾文人、艺人纷纷回“家”寻根,两岸的“文化苦旅”吃尽了“绕道”的苦头,尝到了“对接”的甜头。  相似文献   

13.
<正>初冬的武夷山,满目苍翠,茶香清幽。2023年11月16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开幕。本届茶博会以“三茶统筹、融合发展”为主题,突出两岸交流、茶旅互动、全链发展,打造有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茶业盛会,交易总额达84.36亿元,较上届增长14%。本届茶博会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设置标准展位1900个,展位数为历届最多。参展企业813家,邀请VIP采购商4367家,台湾馆由原来的100个展位增加到150个展位。展馆设有茗茶馆、闽台馆(包含台湾馆)、茶机械器具馆、茶包装馆四大主题展区,涵盖茶包装、茶机械、茶器具、茶空间、茶食品、茶洗护用品等从茶园到茶桌的全产业链产品,充分展示“三茶”助力乡村振兴以及两岸以茶为媒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张燕娟 《两岸关系》2010,(10):63-65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从民间到官方,从文化到经济,两岸交流愈发常态化,甚至政治相关方面的交流也逐步浮上台面。借助这股东风,台湾“名嘴”尤其政论“名嘴”“登陆”.早已不是个案。和过去在台湾岛内评议时政为主不同,台湾政论“名嘴”们在大陆媒体上。  相似文献   

15.
董璐 《台声》2011,(12):79-79
随着两岸形势好转,从“小三通”到“大三通”到如今开放的个人游,越来越多的大陆朋友加入探访台湾的队伍。而无疑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幸运的宠儿,因为我们不是环岛7天,也不是个人游15天,而是住在台湾138天。从最初对台湾的懵懂,继而发生文化“冲撞”,到反思、成长,最后微笑而归。  相似文献   

16.
王亮 《两岸关系》2011,(10):45-47
“光州固始”是闽台族谱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有关资料显示,台湾有80%的姓氏源自河南固始。从固始到福建、广东再到台湾的大迁徙和大移民,孕育了海峡两岸同胞今天的血源基础,印证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也昭示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白华 《两岸关系》2009,(6):34-35
第三次“陈江会”签署了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也发表了“陆资入岛”声明。在金融风暴远未结束、仍大大冲击台湾外贸订单及失业率的今天,“陆资入岛”不再是浪漫憧憬,此举也让台股—飞冲天,短短数日就大涨了近千点。股市猛涨,说明“陈江会”后对“陆资入岛”的期望,以及两岸搭起的经贸合作愿景,已让台湾股市远景可期。  相似文献   

18.
《两岸关系》2009,(11):F0003-F0003
2009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早,海峡两岸从北到南,一波接一波的寒流接踵而至,在一轮又一轮的降温中两岸同胞感受到了浓浓的冬意。然而,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两岸之间各领域的交流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从“台湾江苏周”到“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从海基会新闻交流团来访到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一场场的交流活动,犹如一股股的暖流,温暖着两岸同胞的心田。  相似文献   

19.
逗点 《台声》1999,(11)
受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之邀,以祖国大陆“中华炎黄书画院”秘书长丁玉来为团长,陕西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崇人为副团长的祖国大陆书画名家一行13人,于9月18日至10月8日赴台,参加由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主办的,台湾《传奇报道》杂志社承办的“1999年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暨两岸中国名家书画展览会”。未曾想到,活动伊始,便逢台湾百年不遇的大地震。访问团全体成员,经劫后余生之洗礼,冒不断余震之危险,一致决定:继续留在台湾,并将文化交流活动改为义卖赈灾。在台湾的20多天里,从北到南,访问团共举办了7…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10年以来,在两岸推动商签ECFA过程中,大陆方面多次表达将“让利”于台湾。这一“让利说”引起台湾方面极大反响,既有认同、期待的,又有疑惑、甚至反对的。因此,厘清“让利说”相关认知问题,以利ECFA的顺利商签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