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公共舆论危机也困扰着我国政府。政府在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危机方面存在回应不及时、态度不积极、信息公开不完整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采取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建立处理机制,勇于承担相关责任;解释事件原委,配合传统媒体发布等措施,解决好网络公共舆论危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使得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它也是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因此,网络问政向网络理政的转变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加强对政府监督和提高政府决策执行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公信力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力。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对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义,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并积极引导网络舆情。重塑与提升政府公信力,可以考虑三条路径:信息公开背景下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网络舆情视域下完善政府责任机制,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兴起与政府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共舆论监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种舆论监督方式,并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也给政府带来了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干预司法公正、危害公共安全等挑战。针对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及其给政府带来的挑战,政府一方面要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措施来保障公民的网络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公民的网络公共舆论监督,使其朝着合法、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的网络舆情在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在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转变行政思维和理念,规范信息公开制度,实行行政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完善监督体系,使网络舆情能为提高政府公信力服务。  相似文献   

6.
网络问政是政府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回应,可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保障市民权利,同时也面临政府层次差异、流于形式、网络民意选择不当等问题。为此,应该通过缩小研究结论的推广范围、做好资料分类工作予以修复。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是政府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回应,可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保障市民权利。同时也面临政府层次差异、流于形式、网络民意选择不当等问题。为此,应该通过缩小研究结论的推广范围、做好资料分类工作予以修复。  相似文献   

8.
积极的网络问政是政府占据主动地位引导公众舆论良性发展,实现官民互通,从而构建政府公信力。不过很多地方政府虽然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却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地处四川北部的广元市努力营造网络问政的"向日葵"模式",上网访民意,施政解民忧",使网络问政不走过场。通过"广元模式"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地方网络问政除了需要打造高水平的问政平台外,也有必要走出网络问政的认识误区,提高地方政府领导的问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围观作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兴网络现象,深刻影响着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政府公信力视角存在三方面的举措规避网络围观负面效应。第一层次是公开政府信息打造“回应政府”,第二层次是合理使用技术转变管制思维,第三层次是弥合制度鸿沟落实“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络实名制如今成为政府导控网络舆情的手段之一,对于网络言论的规范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政府在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上应该以善治为理念,限制网络实名制的运用,对网络舆情给予更多的宽容,采取以导为主,以控为辅的原则,充分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1.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面对网络舆论,政府部门应发挥避雷针效应,做好积极引导;打破屏蔽效应,树立公开透明形象;重视首因效应,做好事件首次应对;克服激将效应,提高新闻发布水平;避免蝴蝶效应,及时迅捷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信息网络化浪潮的兴起,网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网络政治萌芽开始显现。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政治不可避免的会陷入“网络政治悖论”,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本文立足于网络政治提出政府公信力重构。政府形象重塑的根本措施:改变传统信息形式公开,实现信息公开的制度性回归。  相似文献   

13.
网络民粹主义是近几年崛起的一股新兴社会思潮,以其传播的快捷性、影响的重大性快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我们在厘清民粹主义主要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网络民粹主义进行了利弊分析,其结果我们不难看到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助推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等,也有消解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削弱政府公信力等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于民粹主义在网络媒体表达中的存在,需要我们予以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如何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不仅是当前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衡量现代警务机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可能影响实体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政府的权威性和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要从社会和谐发展大局和政府及其公安工作全局加以审视和考量,抓住现实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敏感点,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及时、有效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危机。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民众是一跃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网络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提高,网络问政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相对落后的运作和服务模式,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在网络舆情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探讨政府如何通过体制改革、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等措施来完善自我,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由于网络舆情应对体制、机制存在缺陷,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认识和基本应对方法,因此在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中普遍存在着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的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在互联网与网络舆情深度互动的现实背景下,以创新思维,健全联动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引导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仅是重塑政府形象的必要,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提升政府公信力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我将以下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和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来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正逐渐成为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在此背景下,迅速传播的公共突发事件对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以"哈尔滨塌桥事件"为例,论述了政府网络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政府网络危机公关失当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强调公众的理性质疑是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公信力建立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公众的理性质疑对政府的工作造成巨大的压力,促使政府积极地去改进工作。而通过政府工作的改进便会赢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是政府的公信力前进一步。文章强调指出:政府的公信力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公众的信任不等于在另一件事情上取得公众的信任,永远不能一劳永逸。政府的公信力正是在公众的质疑中逐渐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