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国元帅朱德戎马一生,90岁高龄时,仍腰身不萎,肩背不驼,依然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是人们公认的高寿之人。朱德高寿,与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分不开,当然与他喜欢诗词书法、养气调息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体育运动场上的朱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丰利  苏振兰 《党史博览》2009,(4):33-35,38
朱德一生非常重视体育锻炼。他多次语重心长地说:“锻炼身体,不容易得病,才能为革命多做些工作。”朱德参与缔造伟大的新中国,艰苦奋斗一生,得享90岁高寿,奥秘正在于他时常活跃在运动场上,一生与体育运动结下的不解之缘。“体育教习,就是教学生练操、练跑、练武艺,强健身体。”朱德对体育的热爱,从小就开始了。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朱德传》载:“他从小喜欢锻炼身体,爱爬山、游泳,还翻杠架,所以身体一直很健壮。”  相似文献   

3.
汪玉明 《世纪桥》2012,(24):15-19
朱德是我党我军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功勋卓著,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其中,他身上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与高尚情操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发扬。纵观朱德一生,他虽然身居高位、功勋卓著,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淡泊名利;他虽然手中有巨大的权力,掌握着丰富的资源,但他从未有过非分之想,而是始终坚持不搞特殊、廉洁自律;他虽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礼遇,得到人民大众的衷心爱戴,但他从不讲排场、搞奢侈,而是始终做到生活朴素、俭以养德。朱德是传统美德与高尚情操的模范践行者,这种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尊重,更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朱德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学习知识和尊重知识的重要性。他常说:“一个革命者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去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还算个什么革命者呢。”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回忆说:“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对于学识丰富、某些方面颇有造诣的人士,  相似文献   

5.
一 朱德元帅(1886~1976),一生中用了好儿个名字。他出生后,为了好抚养,母亲给他起乳名为狗儿。4岁时,父亲给他起的小名是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老师按照朱家的家谱,把朱代珍改为朱玉阶。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当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只招收云南人,不招外省人。朱玉阶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无人报考。于是,求学心切的他就假称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改名朱德报上了名,并通过考试被录取。从那以后,朱德就成了朱玉阶的常用名,而玉阶就变成了朱德的字。  相似文献   

6.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两岁时过继给大们父朱世连。朱世连家境贫寒,但他节衣缩食给朱德提供读书的机会: 朱德的学生时代,正是中吲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充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朱德目睹这种社会现实,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他受教育界一些进步人士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总司令的经济观──朱德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创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司令的经济观──朱德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创见陈友群朱德一贯重视经济建设,关心国计民生,关心部队在不妨碍作战、训练的原则下进行经济建设。他除参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外,在经济建设事业中还提出过许多创造性的意见。经过几十年实践的检验,证明他的见解仍然充满着勃...  相似文献   

8.
朱德:坚决不搞特殊化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也绝不允许子女后辈利用自己的声望享受特权。在领导干部子女用车这个问题上,朱德从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明。他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无一例外,就连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相似文献   

9.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 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在行军作战之余,他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由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兰花品种及栽培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以往党史学界对朱德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军事思想。近年来,党史学界对朱德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研究有新的突破。研究者指出,朱德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朱德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从“苏联模式”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1.
尹家民 《湘潮》2005,(2):18-21
1922年9月初,朱德第一次穿上西装和他的好友孙炳文登上法国邮轮,前往欧洲。此时朱德已是36岁了。  相似文献   

12.
“红军之父”朱德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元帅,而且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有着完整的学习经历:6岁入丁家私塾就读,24岁完成高等教育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毕业,36岁更是远赴德国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开始他的留学之路,、在他漫长的求学路上,先后受业于席聘三、刘寿川、张澜、李根源等众多恩师,他们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朱德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全国人民当中树立起了一个尊师重教的楷模形象。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朱德去苏联学习的背景资料杨奎松根据目前已见的有关朱德的传记资料,人们几乎无法了解朱德早年在莫斯科学习的情况。史沫特莱根据朱德回忆撰写的《伟大的道路》一书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及他在苏联学习的情况;《朱德年谱》中,关于朱德去苏联学习的问题也只有寥寥几句...  相似文献   

14.
提起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人人皆知是朱德。可你是否知道,从1955年授衔开始,一直到朱德去世,整整21年间,他竟然一次都没有领过元帅的工资。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只要了解朱德一直以来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就明白不肯拿元帅工资只不过是他的"常规操作"罢了。曾经因接见外宾的需要,工作人员准备为朱德做新衣服,他却说什么都不同意,认为把钱省下来支援国家建设更有价值和意义。平时,朱德穿的也都是旧衣服,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多年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风华正茂的朱德随蔡锷领导的援川军踏入川南几年间,战功卓著,奠定了名将的地位。但是,“群枭易市争棋动”的局面,有违他“誓将铁血造共和”的初衷。此时的朱德感到烦恼、抑郁,其思想与行动处于不稳定的、矛盾的状态中。正当朱德苦闷、徘徊之时,一个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孙炳文出现了。孙炳文,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城郊魏家山,自幼苦读,后考入北京大学。他思想进步,参加革命后,以同盟会京津分会文牍部部长身份兼任《民国日报》总编辑。因谋刺原摄政王一事泄露,遭袁世凯通缉,被迫潜回南溪以教书…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在20世纪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中,朱德的名字是不朽的。他早期是怎样拿起枪杆投身革命的呢?与他一起奋斗的家人又是怎样的命运呢?在党内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特别是在黑白颠倒的“文革”中,他又是怎样襟怀坦荡、顾全大局的呢? 近日,笔者专访朱德的嫡孙、空军大校朱和平同志,听他讲述“爷爷”那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张廷益1936年11月,朱德率领红军总部胜利抵达陕北,受到党中央和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对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充分肯定了朱德为维护...  相似文献   

18.
“住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每当我们读着朱德这些豪迈诗句,他那响亮的名字,他那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经历,他那成武、刚毅、正直、谦逊的形象,便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在朱德诞辰11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从他的光辉一生中采撷出一幅幅多彩的历史画面,编成这本(朱德人生画卷)奉献给广大读者,也以此寄托我们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崇敬和怀念。朱德,作为一位跨越两个世纪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自己7o年奋斗不息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的现代历史和党史、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青年时代就怀着从戎救国…  相似文献   

19.
顾保孜 《湘潮》2013,(1):21-24
“文革”开始后,一切乱了大学套。就连朱德总司令也被推进了历史的漩涡中。 毛泽东说:“朱德不能批斗,他是红司令”  相似文献   

20.
朱德不仅是一位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壮怀激烈、气冲霄汉的诗人。他的才情、学养、气度和趣味,在他早年撰写的三副戏楼楹联中就有令人叹服不已的挥洒和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