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人类学(Anthropology)与民族学(Ethnology)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人类学与民族学才成为独立的学科。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词汇和对“人类学”、“民族学”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以英国、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回族学等诸学科的渊源出发,梳理了这几个学科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回族学的学科属性。本文认为,回族学隶属民族学,其学科属性具有综合性。如果从当前回族学的社会功能、研究任务、学者构成、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回族学主要应当属于一级学科的社会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立回族社会学、回族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也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3.
黄泽 《思想战线》2000,26(1):51-52
"民族文化学"之所以在90年代以来备受民族学界、文化学界关注,其缘由一是民族学过去较为欠缺文化研究,①而文化学若脱离具体实证对象易流于空泛;二是"民族文化学"是一门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它在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文化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中嫁接、孕育而脱胎,它尊奉文化人类学为背景学科、母体学科,吸收百年来人类学理论精华,从中寻找理论解释,建构适用于特定对象的研究模式、原则及方法.这一尝试,体现了该学科建设参与者在人类学本土化实践中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学”之所以在90年代以来备受民族学界、文化学界关注 ,其缘由一是民族学过去较为欠缺文化研究 ,①而文化学若脱离具体实证对象易流于空泛 ;二是“民族文化学”是一门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边缘性交叉学科 ,它在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文化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中嫁接、孕育而脱胎 ,它尊奉文化人类学为背景学科、母体学科 ,吸收百年来人类学理论精华 ,从中寻找理论解释 ,建构适用于特定对象的研究模式、原则及方法。这一尝试 ,体现了该学科建设参与者在人类学本土化实践中的努力。《民族文化学》 (张文勋、施惟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文化人类学(即民族学)的核心概念、原理以及研究该门学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近一个世纪以来可谓历经磨难,“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是其发展历程的形象概括。尽管如此,中国大陆与海外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关于云南的研究亦可算得上是硕果累累,为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留下了十分丰富与宝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介绍的是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100余年的发展轨迹和开展的部分学术活动。之所以以学界参与国家的社会工作,特别是新中国的民族工作来讨论人类学民族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主要是想说明人类学民族学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是不可也不能缺少的一门学科。本文对1949年后港、澳、台地区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情况,未作阐述。  相似文献   

8.
新设公安一级学科,是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一项重大进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牵头成立了公安学、公安技术临时学科评议组后,做了大量工作,确定了公安学、公安技术二级学科目录的基本框架,并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应当明确,设置公安一级学科后,开展公安一级学科的规划和科学研究还任重道远。应领会与掌握国家有关学科设置政策与建设制度要求,始终把握好正确方向;应明确公安学科定位,开拓独特的学科领域;应着眼公安教育全局,积极做好公安学科专业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人类学需要的大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学是什么?其学科定位于特点何在?百余年来中外的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有相通之处;但在更大的意义上说是不等同的。中国人类学没有到位,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重建。重建的含义有两层:第一是恢复学科;第二是超越既有(模式)。超越的关键就在要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一是向世界的开放。二是向个体的开放,就是向生命自我的开放。我们要不断反思,超越狭隘的"本土中心"和"国族主义"倾向,复归人类学的整体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学科建设蓬勃发展(一)优势学科地位进一步凸现近年来,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已形成为一个门类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的事业。这其中,民族众多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既是云南的省情,也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建设空间,作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1.
历史人类学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太浩 《思想战线》2003,29(1):61-66
历史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由于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领域是历史上的各民族文化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大量的历史典籍资料 ,容易使人将其与历史学相混。历史人类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研究领域并具有文化人类学研究传统的新兴分支学科 ,其实质与价值不可能被其他任何学科替代 ,其发展也不会损及其他学科 ,因而应当对这门新兴学科加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 ,早日形成本土化的中国历史人类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但盲目发展旅游给地方文化发展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屯堡文化发展走向的经济人类学分析,我们认为要想使屯堡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用极大化,理想的方向是屯堡文化的主体与旅游公司一体化。当然完全一体化受到各种条件限制,这需要地方文化主体采取相关纵向约束来实现地方文化效用一体化,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使得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引导地方文化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在适应所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跨区域的经济活动中,民族文化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相际经营原理》一书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在贵州的田野调查资料,将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与中国实情相结合,提出跨"相"经营的理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张晓萍 《思想战线》2002,28(1):31-34
旅游人类学理论指出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旅游”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 ;“旅游文化”是为旅游和游客而制作文化 ,或是为文化而制作旅游和游客。文化旅游者将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 ,旅游文化应更多地适应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资源 ,应考虑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类学研究5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思想战线》2000,26(1):71-76
人类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前半世纪是人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开始起步发展和传播的时期,在"抗战"前后达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个峰值;后半世纪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跌落至谷底,本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研究重获新生,并于90年代后期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与日俱增.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中国人类学在面向21世纪之时,在新的起点上正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及本土化,并以崭新的姿态准备充实现代国际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人类学研究做出相应的贡献.回顾和反思这一历程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及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人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1,27(4):100-105
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人类学既是西方文学与人类学界一批前沿学者的积极主张,亦是一种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扩展、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影响广泛的重要流派.近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则成为了中国文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并正对人文研究中的其他学科产生着日益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相对主义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相对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的应用,使美国文化人类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由于鲍亚士及其门生对文化相对主义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使它替代了进化学说和传播理论,使其理论在一定时期成为权威性的解释而广为流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进步性和合理之处,对丰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和推动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文化相对主义远不是文化人类学思想的终结,它显然存有理论研究的缺陷和方法论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探讨了文化人类学500年学科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文化人类学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社会功能.在中国加入WTO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融入世界,世界政治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人类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自皮尔斯1978年提出"贫困女性化"概念以来,女性与贫困的关联研究成为劳动经济学、家庭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研究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全球化语境下,贫困女性化的现象具有客观性,但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呈现的形式则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一成不变的全球性现象。具体而言,对贫困女性化的研究不能只关注收入和消费维度;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超越以"女性户主家庭"为分析单元的局限性,将贫困问题放置于宽化的性别和其他群体领域,特别需要关注多维度的贫困和致贫的原因;针对城市化、工业化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女性的竞争劣势性也需要从总体社会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单一的女性本位的发展干预往往会产生负面结果。本文认为,贫困女性化虽然具有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女性与贫困问题在不同经济社会语境和社会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