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中建立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经济特区不仅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意图就是要在特区中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笔者认为: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把握邓小平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为指导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在改革刚起步就提出要建立经济特区呢?第一,邓小平同志是从全国范围改革的高度提出建立特区的。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改革…  相似文献   

2.
蒋积伟  刘昱彤 《党建》2023,(12):39-41
<正>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40多年来,特区人披荆斩棘,拼搏奋斗,在“杀出一条血路”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特区精神。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相似文献   

3.
特区包括政治特区与经济特区,我们这里指的是经济特区。在我国,经济特区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因为是新事物,就不免使一些人对它了解不够,甚至有些人还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其中之一,就是认为特区是旧中国租界的“回复”。鉴于此,搞清特区与租界的原则区别,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4.
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日前指出,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像当年建立深圳等经济体制改革特区那样,着手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特区。李永忠认为,“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就在于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特区。而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改革尝试,之所以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推进,也在于对这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失败,没有像当年经济特区的改革那样,有人敢于出面‘埋单’。”●钟青李永忠还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几个经济特区的试验圈。继续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这样几个‘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  相似文献   

5.
<正>1980年,我国设立经济特区。40多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像5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大地上。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孕育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国家设立利用资本主义世界资金、技术的经济特区,历史上没有先例,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经济特区的建立,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我国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综合性试验的场所。它在改革方面取得的许多成果。如:建筑工程实行招投标承包制、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19):33-34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经济特区 30年前,当时的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提出,广东是否可以按中央要求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走一步”时,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并亲自命名:“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就这样,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创办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为了有序地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采取的具有试点、辐射和指导意义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上普遍认为,举办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一、邓小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促进了中国经济特区的诞生和特区经济理论的探索广东、福建两省对外开放的设想引发出邓小平创办特区的战略构想。1979年初,广东省委在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想…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的机构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始终以邓小平机构改革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经济特区机构改革必须有特区的特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指导我们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进行机构改革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在经济特区行政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经济特区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区、先行区、示范区,又是处于战略区位上的重要口岸城市,带动和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特区的“两重性”。由此入手去研究经济特区,我们将会更深刻地认识它的发展机制和发展优势,更全面地了解它在历史进程中所能做出的业绩和贡献,从而更准确地预见特区未来的作用和地位。 城市特区和特区城市 特区与城市相结合、相促进,是中国经济特区的典型形态。在改革开放中,特区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是创建经济特区,今天我们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些地方所见到的,大多还是一  相似文献   

11.
珠海经济特区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光辉历程,是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1979年3月,国务院批复珠海撤县建市。1980年8月,成立珠海经济特区。近三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珠海按照中央“三步走”发展战略,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敢为天下先,在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过程中,经历特区的建立、发展到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历史进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12.
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有关特区问题的一场争论,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一、有关特区问题争论的简单情况7月2日至6日,《经济日报》连续刊发了由该报记者采写的一组题为“特区怎样‘特’下去”的报道,这组报道以全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为“麻雀”,深入地进行了解剖。这组报道,在深圳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经济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如何“特”下去?再次成为深圳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金融早报》等在显著位置陆续转载了《经济日报》的系列报道。《深圳商报》还开设了“特区  相似文献   

13.
刘琳 《唯实》1996,(12)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渐进的、但却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伟大革命。深圳经济特区16年的巨大变化,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意义。 从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看,深圳经济特区就象当年陕甘宁边区那样的根据地,点燃了改革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改革烈火燎原之势 第一,特区是第二次布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创办经济特区,要求特区要象陕甘宁边区那样,要杀出一条血路。1979年初,广东省领导层酝酿方案:在邻近港澳和沿海地区划出一些地方,设立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以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在同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听取了上述方案的汇报,并对广东省委的领导同志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他把特区比作革命根据地。而创建根据地是非常艰难的,但必须在艰难险阻的重围里“杀出一条血路来”。会议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特区。1980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在广东省的深圳、  相似文献   

14.
既然是盘好棋特区还应特下去刘福垣: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研究员在我国划出一块地方,搞经济特区,始于深圳。随着深圳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一度时期曾出现a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大量资金流向特区;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孔雀东南飞”的壮观场面,人才、技...  相似文献   

15.
1984年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海经济特区,给改革开放不久的经济特区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他题写的“珠海经济特区好”,鼓舞了广大特区干部群众夜以继日地开拓特区事业。时隔8年,1992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三中、五中全会都强调改革决策要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如何认识和把握二者的结合?海南省在增创特区优势的实践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一、改革与立法结合是增创海南特区新优势的现实选择海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场”和开放的“窗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得风气之先,比全国先行了一步。海南又是全国人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0,(19):32-33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198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经济特区,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场经济熔炉的锤炼,深圳经济特区不仅创造了举世惊叹的物质奇迹,也创造了支撑特区经济迅速崛起的“特区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举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一项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决策。16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和广大特区干部群众积极开拓实践,经济特区迅速发展,由原来的边陲小镇成为今天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和改革的试验区作用。最近,中央领导同志一再明确指出特区还要办下去,重申中央对经济特区工作“三不变”方针,  相似文献   

19.
深圳是一个较发达的城市,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茅,但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深圳市由于存在经济特区和非经济特区两部分,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特区内外发展的明显不平衡。其中既有无形因素的作用,也有有形因素的作用。前者主要是“特区”和“非特区”、“特区人”和“非特区人”的心理因素使特区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后者主要是特区管理线及检  相似文献   

20.
1987年6月1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外宾时宣布:“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1988年4月,海南正式从广东划出,成立经济特区省,由原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许士杰出任省委书记,原广东省顾委副主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任省长。中央赋予海南岛比深圳等其它经济特区更为优惠的政策。从深圳等四个特区扩大到海南特区省,这是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又一次飞跃。在一个拥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和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省份兴办特区,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深度和广度,实堪称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壮举。 邓小平提出:“如果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海南人民对此欢欣鼓舞,他们决心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立足于海南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同时大力吸引外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