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结合后,任仲夷先后在辽宁、广东任省委第一书记,口碑极好。在其任职期间,力主平反冤假错案,积极开展市场经济试点,坚定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热切推动中国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2.
“罗瑞卿事件”后,毛泽东表达了对军队既放心又不放心的心理 1965年11月30日,林彪派叶群带着他的信和11份材料乘专机赶到杭州。单独向毛泽东作了几个小时的汇报。汇报的情况现在已无从知道.但从叶群几天后在上海会议上的发言可以了解.林彪诬陷罗瑞卿的内容至少包括:罗瑞卿要夺取军权:罗瑞卿一贯反对突出政治,反对毛泽东思想,存在单纯军事技术观点,等等。  相似文献   

3.
焕然 《湘潮》2004,(5):31-36
陶铸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调到中央工作的,“文革”开始不久就被打倒,后含冤去世。他经历“文革”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对“文革”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文字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以清除异己的一种手段。谁都没有想到,这种在封建社会才有的冤狱。却让共和国开国大将罗瑞卿陷入其中。因文字获罪…… “七千人大会”之后.林彪大获“文字誉”,罗瑞卿却滑向“反毛主席、反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5.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的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前不久,袁成亮在《党史天地》撰文就此作了披露。现予摘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1970年8月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和“九一三事件”的发生,成为“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重大转折,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败,从而为结束这场运动“提供了一次历史转机——一次纠正极‘左’错误的转机”。1973年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九一三事件”发生后,由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国各方面的工作有所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但是,这次大会却错失了结束“文革”和“左”倾错误的绝好时机,最终也只能是一次“十分仓促和草率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从“文革”到“改革”,这种传奇式的剧变,对于国家民族不只是否极泰来,简直是起死回生。“拨乱反正”是这次历史大转折的显著标志。“解放思想”是“拨乱反正”的原动力,而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则是“解放思想”的前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8.
“文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场全民性的社会大运动。“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则演绎了这场运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剧。本文用群体心理学的视角,从群体的“人”、领袖的“人”和真正的“人”三方面分析“文革”中群体、领袖和个人之间的内在互动及相关原因,以便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解构“文革”时代,去感估“文革”一代。  相似文献   

9.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10.
粉碎“四人帮”后.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严重局面,在千头万绪中从端正思想路线人手.进行拨乱反正,逐步致力于把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其中引进新技术、进口成套设备和走出国门考察,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11.
李意根 《党史纵横》2008,(10):40-42
在“文化大革命”中,开国大将罗瑞卿受到林彪集团的残酷迫害,与世隔绝地度过了8年的牢狱生活。在监狱中,面对专案组的各项陷害,罗瑞卿部给予了义正词严地驳斥,惟有对一件事他没有反驳而是不断地进行解释,还主动泌这事“当然是不能允许的”。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高校造反派中的“天派”、“地派”并没有各自的统一组织;它们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实质性的分歧;“天派”、“地派”都是中央文革小组的工具,它们都争做中央文革小组的“铁拳头”;“天派”、“地派”之间始终保持了力量的基本平衡;“天派”、“地派”两大阵营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请您评刊     
华君武的漫画幽默且颇具讽刺力量。但他不准夸大他自己的作用,也不愿别人过誉。 曾有一篇《画有风骨,人有风趣》的报道,说他“文革”期间蹲三年“牛棚”,没停过画笔。他看后批注:“无此勇敢。”  相似文献   

14.
《支部生活》2011,(3):50-50
提到赵燕侠,人们就会想到“毛衣事什”。“文革”中有人说江青送她毛衣,她竟然不穿,甚至摔存一边,嫌脏,真是罪大恶极,因此全同共讨之。“文革”后,人们说她不穿江青送的毛衣,不愧反江青的先锋。  相似文献   

15.
钱江 《党史博览》2010,(8):13-15
1966年5月18日凌晨,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拼将一死,与已经来临的“文革”抗争。这个消息在人民日报社悄悄传开后,人们都极为震惊。但是,邓拓之死没有使“文革”恶浪有丝毫收敛,这个“潘多拉盒子”已经被打开了。  相似文献   

16.
周扬是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建国后一直担任文化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是五六十年代中国文艺界的实权人物。“文革”初期,周扬受到政治性批判,被监禁,“文革”后复出,以其深邃的眼光对历史进行反思。作为反思的一个成果,  相似文献   

17.
顾保孜 《湘潮》2013,(1):21-24
“文革”开始后,一切乱了大学套。就连朱德总司令也被推进了历史的漩涡中。 毛泽东说:“朱德不能批斗,他是红司令”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15):33-34
“文革”期间我们的对外交往很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很少。粉碎“四人帮”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动,人们的思想也出现了松动,大家都急于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到底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19.
将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引入政治学当中,对于我们研究某些政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文革”的特殊年代,周恩来的政治角色可以定义为协调者,协调者的政治角色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决定了周恩来在文革期间的政治行为。这种角色使周恩来能对“文革”中的‘左’倾狂热起到协调缓冲作用的同时,却又限制了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效果,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周恩来在“文革”当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违心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2013年6月中旬,61岁的山东老人刘伯勤在杂志上花钱刊登了一则广告,向“文革”中被自己批斗、抄过家的校长、老师、同学和邻居公开道歉。也许刘伯勤本人没有想到,一场迟到的“文革”“道歉风”延续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