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胜利,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保卫苏区合力歼敌的结果。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提出、周密部署到正确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其胜 《世纪桥》2008,(2):9-11
毛泽东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方法论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要领域。毛泽东方法论研究,涉及“方法论”、“毛泽东方法论”、“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等基本概念。把握这些概念,弄清它们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是深化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崟 《党史天地》2009,(1):11-14
罗荣桓元帅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风风雨雨伴随毛泽东近半个世纪。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他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表达了信赖、依重和惋惜之情。十大元帅中,毛泽东如此眷顾不舍.罗荣桓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4.
罗荣桓是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年逝世,风风雨雨伴随毛泽东,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表达了对罗荣桓的信赖、依重和惋惜之情。  相似文献   

5.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从西柏坡到北京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说是“进京赶考”,并提出“两个务必”,“希望考个好成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续“赶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向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相似文献   

6.
赵凤欣 《世纪桥》2013,(9):12-13
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虽然没有根本改变对美国“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但交往策略却是复杂多变。从“中立美国”到“将革命进行到底”,反映了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不断深化与双方关系的不断破裂,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及其策略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走向。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世界”到“东西南北”──毛泽东、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于艳君毛泽东在两极对峙时代,独辟蹊径,创建“三个世界”理论;当今世界,冷战结束,两极对峙解体,世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邓小平审时度势,将复杂的世界局势概括为“东西南北”四方问题,在多极化世界中...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永新县的贺氏三兄妹贺敏学、贺子珍和贺怡,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乃至整个民主革命时期都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他们传奇的革命经历和人生旅程.激起了无数数后人的研究热情。三兄妹中,贺子珍因为有和毛泽东从井冈山到延安的10年婚姻,贺敏学因为有毛泽东称赞的“好人”和“三个第一”的评价,更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和量巧研究兴趣.所以关于他俩的传记、编著、文章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中,贺龙遭到林彪的陷害。毛泽东从一开始表示要当贺龙的“保皇派”,到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公开声明对贺龙“不保了”,其中的原因,拿毛泽东自己后来的话来说,“都是林彪搞的,我听了林彪一面之词”,很明显是受了林彪诬陷的影响。那么,林彪为什么要陷害贺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相似文献   

10.
夏远生 《湘潮》2013,(6):10-12
1954年11月2日,毛泽东乘专列从武昌到长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回湖南。在长沙,毛泽东专程探望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程潜,听取了“三周一谭”(即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副书记周里、周惠,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谭余保)的工作汇报。  相似文献   

11.
胡一峰 《党的文献》2012,(1):123-125
1950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对知识分子“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就是那些唯心论者,我们也有办法使他们不反对我们。他们讲上帝造人,我们讲从猿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述“从猿到人”最重要的作品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掀起学习《作用》及相关著作的热潮,使“从猿到人”在中国得到深入而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提出在1963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河北省徐水县,曾经风靡全国,成为“共产主义试点县”。毛泽东高度评价徐水的经验,并亲自到徐水实地考察。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纷纷到徐水学习“取经”,甚至引起了赫鲁晓夫的关注。那么,徐水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穷县,成为引起毛泽东高度关注的“明星县”的呢?它后来的情况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汪建新 《党史文苑》2023,(11):17-19
<正>从1941年2月到1966年,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达25年。胡乔木站在中国政治舞台核心的最近处,参与并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赢得了“党内第一支笔”的盛名。他与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酬唱奉和,但彼此之间经常切磋、研究诗词。毛泽东的不少作品曾反复向诗家,包括胡乔木征求修改意见。毛泽东对胡乔木写的诗词也总是给予热情指导、精心修改。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钟祥市一中刘朝恩、汪征路:从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到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表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离开了故乡韶山到外地求学。1918年,“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开始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之中,从此,他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从1918年到1976年的58年时间里,毛泽东怀着浓烈的眷恋之情,六次踏上养育他的故土韶山,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留下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1919年10月,毛母病危,毛泽东闻讯后立即从长沙赶回韶山此间,正当毛泽东忙于驱张运动之时,接到了大弟毛泽民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毛泽东立即带着小弟毛泽单,直奔韶山…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大历史观的主张者和践行者,他的大历史观蕴含了“古与今”“中与外”“形与势”等辩证逻辑。“古与今”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通古今之变”,实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形成了自觉的时间意识、自省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中与外”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自觉以更宽广的视野研究党内、国内和国际历史,具有立体存在的空间意义。“形与势”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善于从历史之“形”中把握历史之“势”,明晰了历史的实质和趋势。由此,毛泽东大历史观实现了对其他大历史观理论观点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央到省地县各级干部都要注意搞调查研究” 1961年1月20日,毛泽东给田家英写了一封关于组织三个组下去调查研究的信,部署农村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思考与运用》2004,(4):17-18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代伟人毛泽东关于三峡工程的宏伟梦想,现在正在成为现实。这个梦想,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从上个世纪初到世纪末,整整经过了一个世纪!渝东门户巫山,直接见证了长江三峡整整一百年  相似文献   

19.
胡振荣 《湘潮》2023,(7):25-26
<正>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和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从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要有正确的措施,就要做调查研究工作”,身体力行引领调查研究风气之先,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20.
王建柱 《世纪桥》2011,(10):41-47
被誉为中共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的胡乔木。从毛泽东秘书到“党内一支笔”,再到“新闻大管家”,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沉浮?除了新华社的千字文简历。外界对其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