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回: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族回回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回族先民来自中亚、西亚、阿拉伯和波斯。早在唐代,就有一些西亚和阿拉伯地区的人,经我国东南及南方沿海,以及西北陆路,来中国经商。这是后来回回民族最早的先民,但只是一小部分。构成回族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在元朝建立前随蒙古军大量进入中国的中亚、西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西征;一二五八年,旭烈兀攻占巴格达,于是葱岭以西、黑  相似文献   

2.
何玉江 《友声》2012,(4):40-42
<正>回族是以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为主体,兼容吸收了中国蒙、汉、维等民族,以伊斯兰为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经商定居。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大批西域人迁入中国,经吸收当地的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关于回族的  相似文献   

3.
服务视点     
知识伊斯兰教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历史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伯半岛中西部的商业重镇麦加,其后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帜下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且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变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拥有信徒1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5,并被40多个国家奉为国教,特别是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7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从元代开始,伊斯兰教在…  相似文献   

4.
《礼记》有句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说进入别国国境或新到异地,先要问情那里的法禁、风俗和忌讳。伊斯兰国家一般都有着严格的法律、法令及宗教教规,风俗习惯也较为特殊,出访伊斯兰国家的人员,要充分了解那里的法律法规、宗教教规及风俗习惯,尊重并自觉遵守之。笔者归纳出伊斯兰国家的有关习俗,希望对赴伊斯兰国家的人员有所帮助。 一.酒类戒律 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不准携带酒类及其他违禁物品入境,如违反这一法规被查获,轻者罚款,重者将被拘捕或判刑。在中东诸国宴请不能上酒。如在沙特阿拉伯,醉汉上街,入监一周,鞭笞四十;走私酒类,监禁一月;秘密酿酒,枭首示众。现通融规定,家中可以自由饮酒。 二.偶像禁忌 因人物雕像、儿童玩具娃娃等均在违禁之列,所以阿拉伯人不喜欢中国的美女图、老寿星、洋娃娃。受《古兰经》教义的影响,阿拉伯人忌谈“猪”,也禁止养猪,禁止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我国的大熊猫外形似猪,阿拉伯人也不喜欢。所以出口到阿拉伯国家的产品和包装图案不能出现猪、熊猫、狗、虎、狮等动物形象,在他们看来,这些动物形象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三.“五行”习俗 阿拉伯人虔诚信仰“五行”,即伊斯兰教的自白、礼拜、决...  相似文献   

5.
当前,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某种意义上,巴以冲突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两大民族、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面对惨不忍睹的流血冲突,人们不禁发问:难道巴以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吗?谁曾想到,今日兵刃相见、相互仇视的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在数千年前竟然同居一个屋檐下,本是亲兄弟!本是一家人绵亘了近一个世纪的巴以矛盾,其本质是领土争端问题,但更隐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东地区民族众多,其主体民族有: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犹太人和塞浦路斯希腊人。这里不仅民族种类多,而且构成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汉民族地区,一般都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意思是,这个教是回民族信奉的宗教。报纸、杂志也相因成习,经常使用「回教」这个名称。这是不确切的。伊斯兰教是一种国际性的宗教,伊斯兰教这个名称也是国际间通用的名称。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除了回族以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东乡、撒拉、保安等9个民族,约共一千万人。因此,今后对于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  相似文献   

7.
迄于今日,凡论及云南回族的最早来源,一般都按《元史》所载,以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跨革囊”之后,众多的西域回回人随元军进入云南为始。但从全国来看,还早在此六百余年之前的初唐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大食人即分海陆两道来到中国内地经商,形成了“贞观开元,藁于充斥”的状况。其人数之众,范围之广,无可争议,已为定论,他们是中国回族的最早先民。有宋一代,随着东、西方海运交通的大开,这种情形渐趋日盛。陇西河套、大江南北,尤其东南沿海诸地的旱津要冲及通都大邑,多有波斯、大食商人活动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上海人大月刊》2009,(8):53-53
伊斯兰教传入上海始于元代。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初经由穆罕默德的传播而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为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亦含安宁、和平之意。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传入中国,旧称“回教”等。1956年6月起,国内统称为“伊斯兰教”,其教徒统称为“穆斯林”。  相似文献   

9.
我国回族群众大都讲汉语,但由于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生活领域和穆斯林群众之间,有时也使用伊斯兰教发源地的语言(主要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所以,回族人民的部分用语,具有民族性和特定内涵,有别于汉族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吴心 《黄埔》2010,(1):56-57
7世纪初叶,在阿拉伯半岛,一个叫穆罕默德的人,经过若干时间的酝酿,于公元610年在麦加宣布自己受到天启,被真主选为使者,受命传播一种新的宗教——伊斯兰教。“伊斯兰”系阿拉伯文的音译,原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信仰这一宗教的人叫做“穆斯林”。  相似文献   

11.
阿訇:波斯语的原意是有知识的人、教师,我国伊斯兰教用来称谓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古兰经的教职人员。而有着十几年阿訇经历的吴孝光,除了主持清真寺的教务和向教民讲授《古兰经》,还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协调当地回汉矛盾、维护地方稳定、扶危助困、为地方经济发展倾心尽力。吴孝光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新时期的阿訇。吴孝光出生于睢县,母亲是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在母亲的安排下,对宗教并没有太深认识的吴孝光,高中毕业后就进入淮阳县刘庄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自此肩负起了母亲所赋予他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使命。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懂阿拉伯语…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汉民族地区,一般都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意思是,这个教是回民族信奉的宗教。报纸、杂志也相因成习,经常使用"回教"这个名称。这是不确切的。伊斯兰教是一种国际性的宗教,伊斯兰教这个名称也是国际间通用的名称。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除了回族以外,还有维吾尔、哈萨  相似文献   

13.
回族深受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丧葬礼俗方面保持着薄葬的独特风格,包括简葬、速葬、土葬、节哀、不看风水等特点。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创造的,世间万物是真主创造的,人的生死寿限,贫贱富贵,后世的荣辱均由真主决定。人从真主那儿来,死后仍回到真主那里去。人死后是进天园,还是入地狱,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入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神教。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惟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该教主要有逊尼和  相似文献   

15.
11世纪下半叶至12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在中亚向纵深发展.在此过程中,塞尔柱人大举办学之风,使伊斯兰教各派在教义上完善,形成了各自的理论.这些措施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英)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128.00元二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于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现拥有信众10亿人上下,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等地。就其创始年代而论,属第三世界性宗教;就其特色和影响而论,则是最具现实导向力量和入世性宗教。与佛教、基督教相比较,倡导宗教信件与人生社会并重,以修行见之于作为的积极入世精神,是伊斯兰教最显著和最重要的特征。它反对人民弃绝现实生活去出家修行,反对通过布施、化缘等手段不劳而食。在伊斯兰国家里,从不设立专供修士与修女出入的修道院,也没有严格的教阶制度。他们的“阿句”和“伊玛目”都不过是些…  相似文献   

18.
我省朝觐团圆满归来近日,我省伊斯兰教朝觐团一行47人,;圆满完成宗教功课,从沙特安全返回家乡。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每个穆期林在条件许可时都要到麦加朝拜一次。我省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等族群众近90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朝觐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10)
伊斯兰文明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极为重要的一极,在伊斯兰文明世界与其他文明世界长期的文化交流与人员交往中历史地形成了伊斯兰教命运共同体,是社会学上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人之生存与发展之精神依托的功能极为强大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20.
回族男子多戴无檐小白帽,这种帽子亦称"顶帽"、"孝帽"、"回回帽"或"礼拜帽",意为回族的号头和标志。回民为什么喜欢戴白帽昵?一是白色象征清净和纯结,是回族长盛不衰的风习。二是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民在做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疗便,他们就戴上无檐小白帽。也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遇到聚礼活动时,便把帽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