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洲福利国家困境之一斑——德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鲁 《唯实》2004,(2):88-91
西欧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建立起以对国民实行高度社会保障为特征的福利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的福利国家逐步陷入持续的困境中.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却是欧洲国家对国民实行的高福利政策导致了高工资成本与社会保障各领域开支的巨大财政压力.面对福利国家的困境,欧洲各国仍然没有能够找到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这里就德国之"一斑"以窥欧洲福利国家困境之"全豹".  相似文献   

2.
6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取了“福利政策”,普遍实行了养老金、失业救济、带薪休假、免费教育、低收入家庭补助等社会福利制度。到8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一般已占本国政府总开支的1/2到2/3,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因而它们便竞相宣称自己建成了“超级福利大国”。于是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便据此声称,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变成了以全社会福利为目的的“福利主义天堂”。我们也有些同志被所谓“福利国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9,(8):58-58
薛涌在2009年第6期的《同舟共进》上撰文指出:有人问,中国哪来那么多钱买美国国债?中国的钱,是从外贸盈余中来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出口主力的制造业成本太便宜。便宜货在提高了出口竞争力的同时也抑制了进口。而中国货之所以便宜,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再加上省去了许多基本的社会开支,如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福利。不妨看看发达国家的“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瑞典32%。法国29%.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福利最低的美国也将近17%。  相似文献   

4.
福利经济制度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福利经济制度注重人本思想,具有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保障全体公民权益、致力于社会整体福利改善和提高的福利经济制度及以福利经济制度成就的良好社会信用,支持了福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持续竞争力.福利经济体系是福利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并推进城乡与区域的统筹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自是当前之重.学习和借鉴福利经济维系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制度机制,完善和强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和维系社会公正的道德与经济基础,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着力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英国“福利国家”困境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英国于1984年首先宣布建立起了“福利国家”。70年代始,“福利国家”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福利支出过大;社会负面影响日益明显;自身弊端愈发暴露。其原因主要是:战后英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衰落;“福利国家”的民众基础逐步削弱;“新右派”对“福利国家”的批判。但由于“福利国家”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这决定了只能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欧洲福利国家出现了严峻的结构性危机.文章认为,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是基于工业化阶段的社会结构和需求而设计的一种福利制度模式,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整体结构性变迁是当前欧洲福利国家危机的直接动因.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对福利国家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对福利国家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上肩负有限的责任,因为社会福利存在多元供给主体。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社会福利供给存在三种途径:国家途径、市场途径和社会途径。理论上讲,社会福利意味着私人受益的公共物品,一般称为准公共物品,不必由国家来垄断提供。通过提供者与生产者的分离与重组的制度安排,社会福利的多中心供给体制呈现出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之间分工与协同的结构关联性。统计数据显示,转型中国既不是一个福利国家,也不是一个福利社会。然而,在社会福利的供给上,出现了作为公共部门的事业法人、作为私人部门的企业法人和作为第三部门的民办非企业之间分立与协同的新格局。基于西方福利国家的改革经验和福利供给的理论建构,走向福利多元主义新范式应该成为转型中国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民生国家与福利国家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从基本内涵、生成背景、理论基础、本质属性以及建构路径等五个方面,对民生国家与福利国家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三点启示:中国正在建设的民生国家与西方福利国家都可以为执政党获取执政合法性资源提供民众基础;改善民生福利,要注重协调多元主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应辩证看待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的保障与改善民生道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态度是社会政策的“晴雨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社会政策改革浪潮席卷全世界。本文以此为背景聚焦福利体制如何影响福利态度问题,基于2005—2009年和2017—2020年两期综合价值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层广义结构方程模型,试图揭示典型福利体制的效应及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在控制一系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后,不同福利体制造成民众福利态度的差异性;第二,性别平等观在福利体制对福利态度的影响过程中起遮掩甚至替代作用;第三,福利体制的强化效应在不同阶层群体间存在异质性,在贫富差距小的国家和地区更加明显;第四,我国民众的福利态度与东亚福利体制国家和地区民众的福利态度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期,以英国工党提出系统改革福利政策的"第三条道路"为标志,西欧社会民主党开始评估全球化引发的社会环境变化对福利政策的影响,试图将福利国家发展模式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在政策的理念、途径、措施、目标等方面对福利国家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要求。福利政策的改革仍是当前社会民主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借鉴社会民主党对福利政策的改革和调整的经验,社会建设应当符合具体国情,做到循序渐进,与公民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注重要素整合,实现整体联动。  相似文献   

11.
保障社会公平与保障资本效率的双重需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福利国家制度设计中先天存在的逻辑矛盾。当社会保障制度引领下的社会公平维护方式严重威胁到资本效率时,福利国家的隐患就不可避免地爆发出来。被压抑的资本野性要求冲破福利国家的阻挡,在与资本主义现实的妥协中试图建构效率导向型社会保障机制,取代公平导向型社会保障机制后政府又遇到来自中下层民众的更大责难,因此,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只能在保障公平与保障效率之间摇摆。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4,(1):56-56
林梅在11月25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在当前发展的新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民生观。所谓现代民生观,就是要具有以下观念:将民生视为公民基本权利而不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福利已成为一种常规的制度设置。在西方福利国家体系内,福利的分配和获得不仅与国家的角色和社会正义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期,以英国工党提出系统改革福利政策的“第三条道路”为标志,西欧社会民主党开始评估全球化引发的社会环境变化对福利政策的影响,试图将福利国家发展模式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在政策的理念、途径、措施、目标等方面对福利国家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要求。福利政策的改革仍是当前社会民主党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球化时期西欧社会民主党对福利政策的改革和调整无疑可以为中共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冉昊 《新视野》2021,(3):113-119
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如何影响福利分配?传统观点认为,民主制度有利于增加福利分配。研究发现,包括民主选举制度、政党和政体在内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对福利分配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民主选举制度和选民偏好、政党属性和政体形式都各自具有内部差异性,加之其所嵌入的市场经济制度类型不同。重新梳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与福利分配之间的差异化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民主选举制度并非全都促进民生福祉与社会公平,西方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也未必都实施高福利分配政策,以及联邦制民主政体也可能实施比单一制民主政体更为强有力的福利分配政策。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与福利分配的这些最新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希图通过自我调适以应对其政治社会发展的新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打破福利国家都输出高福利分配政策的窠见,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多样性与福利分配政策差异性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的市场化改革,我国体育事业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多元力量的推动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国家、市场和社会在运动员的福利供给上存在偏好的一致性,导致了运动项目之间,地区之间运动员福利供给的两极分化和双重再生产,造成了体育项目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因此重新定位和协调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在运动员福利供给上通过制定体育领域的公共政策,促进优秀运动员的合理流动和体育事业在项目结构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2,(18):27-27
从发大米、肥皂到公款旅游,甚至于分发价值昂贵的住房,近年来,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屡次引发广泛关注或质疑。一些福利专家认为,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隐性福利所造成的社会不公。  相似文献   

17.
正岁末年初,借"送温暖"之名"任性"发福利的行为又有所抬头。西藏昌都丁青县卫生局原副局长格桑扎西从日常收入中"抽钱"发福利,广西东兰县轻工总会将5万元管理费发给职工……回头看刚刚过去的2015年,就有1.05万人因违规发放福利或津补贴问题受处理。梳理这些案例可发现,违规发福利的"马甲"除了传统的挪用专款、虚列开支,巧立  相似文献   

18.
较为客观地评述了西方国家战后实行福利政策的原固、利弊,有助于人们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管制的社会管理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继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之后,社会建设以及由此催发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正逐渐提升到党和国家的工作日程上来.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国家以及后福利国家体制转变的经验和教训,由逐步释放市场力量向保护社会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心和发展方向.由社会嵌入性决定的社会管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新兴的国家、社会和市场的互动关系正塑造着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福利分层:一个多维结构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程度上讲,福利分层实质上是社会分层的催生物,也必将成为社会地位的又一象征符号。我国社会的福利分层在宏观上表现为城乡之间的二元福利分层、城市之间的差序福利分层和同城中的部门分割福利分层,在微观上表现为不同阶层的差别福利分层、同一阶层的等级福利分层以及公务员的“超国民待遇”。这种福利分层强化了相对弱势个体的心理不平衡,阻碍劳动力的合理布局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剧了社会极化,违背福利之本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了实现社会福利分层呈现“逆社会分层”格局,需要实行福利社会化,打破行业垄断,合理分配社会福利资源和继续推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