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厉云婷的出现,解决了唐菊英老人的难题。去年8月15日,厉云婷出现在老人家里,帮老人搞卫生、陪老人说话.每天服务1小时,而唐菊英无须为此支付费用。这是宁波开展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医疗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提高,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数量逐步增加,高龄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以烟台市D老旧小区为调查对象,针对该社区高龄老人的基本状况和养老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后得出结果表明:尽管很多高龄老人希望通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解决自身的养老问题,但因为子女工作及生活等实际原因,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在对高龄老人助餐服务、助浴服务、上门家政等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做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目前高龄老人社区居家养老存在老人自理能力、经济压力和社区设施人员配备等问题,针对高龄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利用社区群众、加强社区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培训等解决办法,这将有助于改善高龄老人的居家养老难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居家养老服务是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形式,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就鸟鲁木齐市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居家养老是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鉴于在农村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笔者从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政府职责、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以期引起人们更多关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发展,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5.
为居家养老建立社会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家养老模式是国际社会养老探索的一个主要成果。但是,世界各国的居家养老模式都面临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支持力度不足的挑战。中国应该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的互动养老模式,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居家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家庭核心化导致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居家养老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老人自发形成自助互助组织,社工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在社区中形成居家养老的互惠共同体。然而由于服务资金单一、服务人才有限、服务资源不足等限制,社区居家养老仍然面临重重困境。促进服务实施主体的多元化、规范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以及提升服务的专业化与纵深程度,依旧是当前优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茜 《学习导报》2011,(18):15-15
美国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院":总部设在美国内华达州,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的老年照顾机构,在全球有850个加盟和独立的分支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保健、安全、帮助和生活照顾服务。  相似文献   

8.
浅谈居家养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家养老服务深得家庭和老人认同,必将成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本文通过论述推行家养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揭示了居家养老模式的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份,北京市民政局计划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全面推广。届时,将有14万名老年人可以领取居家养老服务券,人户分离的老人也将可实现跨区享受养老服务。据  相似文献   

10.
姜琳 《新湘评论》2013,(18):54-54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如何为老人“暖巢”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由于欧美、日本这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相关配套体制,并在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方面想出了很多妙招。他们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经验,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完善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以荣市街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解决辖区老人养老问题,哈尔滨市南岗区荣市街道办事处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多方联动、合力共筑的居家养老工作格局。根据荣市街道办事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哈尔滨市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切实从老年人的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样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2.
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7,(10)
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比重17.8%,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应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老年人口现状、现在国家养老现状以及采取1.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情况下,要缓解居家老人的生活压力及其子女的供养压力和成本。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共享养老。3.通过社区,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养老服务自愿者服务团体。4.引进民营资本,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方法来解决我国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据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启动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市区两级政府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补贴,约14万老年人将得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卡”,凭卡到民政部门兑换现金。可享受此政策的老人包括: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以及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90岁以上老年人。  相似文献   

15.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挑战、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2015,(4)
我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抚养比上升等特征,养老形势格外严峻,尤其有担负六种老人刚需服务的任务。我国养老服务尚在起步阶段,经过了从强调机构建设转向向居家养老政策倾斜的过程。国家制定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方针,北京、上海等也分别制定了"9064"和"9073"计划。但三者关系尚未理顺,许多地方依旧围绕机构和居家之间的数字比例做文章。在三者中,应突出社区,建设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是养老任务的核心。所谓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即在社区平台,形成多方主管部门参与,配置整合公共、社会和个人各方资源,有效连接机构与居家,形成有机的服务体系,提供综合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6.
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主要结合了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优点,即在老人不需离开家庭的情况下,既可享受到来自家庭的照顾,又可以从社区获得诸如医疗保健、义工服务、精神抚慰等方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刘俊  张涛 《学习月刊》2014,(6):115-116
2012年11月27日《楚天都市报》A11版刊载了一条题为《武汉养老服务未来实现“一键通”》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表示,武汉将在全市社区建成养老信息化网络,为60岁以上的137万老人配置“一键通”,向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料理、床位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  相似文献   

18.
李延英 《共产党人》2008,(15):45-47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让老人们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养老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着政府的信誉和社会的和谐。为适应老龄化社会和家庭结构发展趋势,必须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为主、养老院为辅的新型服务社会化的养老模式,通过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9.
八面来风     
《当代贵州》2010,(2):8-8
<正>贵阳市:清镇八项措施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二是深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居家养老工作。四是不断深化国办养老机构建设与改革。五是不断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六是进一步优化农村养老资源。七是制定发展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八是对困难老人实施救助。2009年,清镇市已将1564位城镇困难老人和4893位农村特困老年人分别纳入城乡低保。  相似文献   

20.
正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15%。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如何创新养老模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渴望获得更优质、更舒适的养老体验。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老年人的需求,而新兴的"互联网+"时代给养老产业带来了新的前景。保障居家养老的安全与便捷目前,居家养老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但子女不在身边时无法照顾老人,特别是对于空巢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