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大平 《理论学刊》2004,2(10):28-30
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农村文化建设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促进了中国农村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0,(5):27-27
住建部:中国不会赶农民进城日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中国的城市化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中国不会驱赶农民到城里来,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均衡城镇化的压力,避免贫困的城镇化。"仇保兴承认,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盲目照搬国外城镇发展模式的问题,使得中国城市风格雷同,规划设计缺乏地方特色,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3.
王建柱 《党课》2013,(21):118-119
·党史·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作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始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周恩来亲自领导绘制了新中国现代化的最早蓝图。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一五”计划提前胜利完成,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大规模建设的全面展开使新中国向着现代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为当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周恩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具有开创性的奠基作用,“一五”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对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中共二十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包含着周恩来在早期探索中提出的正确思想和经验总结。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纯 《世纪桥》2003,(6):14-1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说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的经济体制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且也适应了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需要,那么随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以毛泽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开始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这种探索可以说是不懈的,有成就的。认真总结毛泽东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无论是思想本身或探索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对我国当今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和启迪。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的初步思考 建国后的头几年,我国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建  相似文献   

6.
在执政党建设上曾经长期依赖以政治运动为基本载体、在党内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的基本路径,这条党的建设的老路子早已不合时宜。拨乱反正以后,党已经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但老路子的痕迹及惯性仍然可见,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政治运动变成了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活动频频开展,党的建设主要依赖、融入大规模的政治活动。实践证明:"以大规模政治活动为主线"的党建路子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改革和制度建设才是党建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7.
高峰 《企业党建》2012,(5):30-32
中国城市化高潮已经来临。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30%就会出现城市化的高潮,每年城市化率将达到1%至2%。这就意味着今后中国每年有1000万至2000万的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开展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建设高潮已经历了十几年,今后中国还有30至40年的城市化高潮。将有总数5亿的农民移居到城市。  相似文献   

8.
声音     
《廉政瞭望》2011,(21):3-3
中国城乡应像夫妻而非同性恋。——近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城乡面貌趋同化是一种危险,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也不会有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随着政治建设任务的加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制定宪法以代替《共同纲领》就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1952年底宪法起草工作开始启动,后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在1954年9月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似文献   

10.
何燕 《支部生活》2010,(8):52-53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特别是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具备了基本条件。1951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历经1951年到1954年,我国五年计划的首次编制初步完成。全国各地也随即一边编制一边实施,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高层动态     
《天津支部生活》2007,(7):52-52
把“大规模培训”与“大幅度提高”兼顾得更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布;大陆竞争力首次超过台湾  相似文献   

12.
刘宇实 《新长征》2009,(9):13-14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的民主要求,民主第一次大规模深入到农村,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改革。1986年我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在换届选举中创造的“海选”,成为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它为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一条伟大的村民自治的民主之路。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给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带来极大压力.桂林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二十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当前开展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中,桂林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突出山水城市特色,实施整体环境保护及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重塑城市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增产节约运动是建国初期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加抗美援朝的力量,为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为此,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必须加倍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增产节约运动的顺利开展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为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6,(3):55-55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阐述了他对城市工作的若干看法和建议。2015年第35期的《财经》刊登了记者对其专访文章。仇保兴表示,现在很多人离开城市甚至到国外去,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通过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文化建设逐步转变为更加注重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等方针,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的任务,便提到日程上来。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是制定宪法。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5,(11):58-59
高路在9月26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报道:近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令人困惑。这些问题:一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许多城市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二是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三是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四是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分析当时形势发展,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情况和问题。政治局就此还几次专门开会讨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最终提出和形成了不朽的《论十大关系》一文。它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构想和历史起点的重要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詹超英 《揭阳论丛》2008,(1):39-40,43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迫切需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干部队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面临着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重任和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