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卫星接收站近日在海南三亚正式揭牌,这使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直接获取能力首次伸展至南部海疆,解决了我国南海和周边区域长期缺乏遥感卫星数据的状况,填补了我国民用对地观测数据接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亚文 《奋斗》2014,(12):59-60
2013年9月25日12时37分。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响起。"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第三颗小卫星"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在浩瀚的苍穹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从2004年的"试验一号"卫星到2008年的"试验三号"卫星,再到2013年的"快舟一号"卫星,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的研制人员,凭借无以伦比的向心力协作攻关、开拓创新,一次又一次地筑就着"哈工大人的航天梦",一次又一次地放飞着"中国人的航天梦"。  相似文献   

3.
图说天下     
我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卫星2月12日13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五、六颗组网卫星。本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也是农历鸡年中国航天的"收官之战"。  相似文献   

4.
环球     
《廉政瞭望》2012,(23):13-13
24小时监控公车 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该国已立法严禁公车私用,并将逐步给所有公车安装卫星监控装置,让每一辆公车24小时都处存卫星监控下.工作人员只要打开卫星监视系统,每辆车的历史行程和当下位置都可以明确显示并储存归档,不能删除不能修改,以供司法部门检查。  相似文献   

5.
焦点     
成功发射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北京时间6月2日晚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2012年11月19日,我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环境一号卫星C星成功发射。12月9日,环境一号C星成功获取首幅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图——郑州地区图像。影像图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环境一号C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相比光学成像卫星,环境一号C星对地观测效率大幅提高,大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我国成功发射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向着全球组网的目标再次迈出坚实一步。仰望苍穹,一位老者思绪万千。他已牵手中国的北斗事业走过了22载,功勋卓著。他,就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大智报国魂驻北斗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  相似文献   

8.
图说天下     
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四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仅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9.
《党建》2020,(3):44-46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成立于1968年,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核心力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铸就了以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中国航天发展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2020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从"东方红一号"开天辟地启新元,到"东方红五号"比肩国际高水平,中国空间事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赵乐 《新湘评论》2010,(16):55-55
"小秀才"四句小诗 牛宝源,1956年3月从辽宁省北镇县入伍,成了一名坦克兵。当时年仅18岁的牛宝源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了军中"小秀才"。军队大家庭涌现的新人新事,都被善于观察的牛宝源记录下来,写成小诗、数来宝、相声,深受战友们喜爱。  相似文献   

11.
赵乐 《学习导报》2010,(16):55-55
"小秀才"四句小诗 牛宝源,1956年3月从辽宁省北镇县入伍,成了一名坦克兵。当时年仅18岁的牛宝源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了军中"小秀才"。军队大家庭涌现的新人新事,都被善于观察的牛宝源记录下来,写成小诗、数来宝、相声,深受战友们喜爱。  相似文献   

12.
《党建文汇》2013,(12):10-10
卫星定位查违规用车湖南岳阳市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为全市4000多台公务用车安装北斗车载电子监控设备.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监督公务用车,定期清查监控数据,发现违规严肃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13.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完成全部使命后,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上,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发射升空开始,“嫦娥一号“卫星累计飞行494天,共传回1.37TB的有效科学探测数据,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研资料,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1,(8):17-17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今年1月的北极海冰面积缩减至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低水平。报告显示,今年1月北极海冰面积仅为1355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1月创下的历史同期最低纪录减少约5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5.
王建柱 《党课》2011,(13):119-119
祖籍山东牟平,祖上‘闯关东’,父辈起就生长于东北,说话一口东北腔。”这是传记文学作家对孙家栋的描述。“东方红一号”升空以后,孙家栋的名字就常常和我国卫星事业的首次连在一起。1967年,孙家栋被钱学森点将,调任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1984年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孙家栋都是总设计师。1986年44,他还担任我国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巴合作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的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16.
王剑峰 《学习月刊》2012,(10):119-119
人造卫星的成功升空是人类在太空探索历程中迈出的关键的一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国家拥有了属于自己国家的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卫星传输的讯号.人们能够收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借助卫星传输的讯号.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伙伴.  相似文献   

17.
翻开他的履历,一颗颗璀璨的中国"星"熠熠发光——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由此,他被人们誉为造"星"大师。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孙家栋。  相似文献   

18.
卫星的诉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展示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唐家岭地区,走进展示馆宛如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一幅幅图片、一颗颗模装星,包括飘荡在展馆里的那首太空曲……正在向人们诉说着我国卫星研制的艰难起步。  相似文献   

19.
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展出的遗物中,有两盘特殊的录音胶带。那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后,毛泽东收到的卫星发出的一盘《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一盘卫星飞经首都北京上空时直接收录未加剪接的录音胶带。在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50周年日子里,梳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回顾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我们分明感到:毛泽东的这份珍藏,是对东方红卫星的情感寄托,更是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有力物证。正是毛泽东的直接决策和领导,才有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日后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朝着打造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代”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