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青少年时期写的《咏菊》诗和《哭母》诗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母亲金璇出生于书香世家。在父母的影响下,瞿秋白从懂事起就认真学习。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1913年,十四岁的瞿秋白见秋菊凌霜,即写了一首嵌入自己名字的五绝《咏菊》,诗曰"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在赞颂秋菊高洁耐寒,寄托高尚志向与情操的同时,又巧妙地在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字,即霜、秋白三字。瞿秋白出生后,因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只活了36岁。他是中共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位主要领导人,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就义前,瞿秋白已清醒地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沉着、镇定,挥笔写下了多首诗篇,现在流传下来的共有7首,瞿秋白还把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等,以本来的面目留在2万多字的《多余的话》中,就是这篇《多余的话》后来一度让瞿秋白长时间背负了“叛徒”的罪名。今年是瞿秋白诞辰11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看看瞿秋白去世后,发生在瞿秋白身上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出版的有关邓小平生平活动的读物中,有两则生争史实明显有误:一、柳亚子诗赠邓小平,纯系“张冠李戴”之事。《柳亚子诗词选冲收录有一首诗,题为《赠邓小平》,司徒浩引用此诗撰写的《柳亚子诗赠邓小平》一文说,1949年初,柳亚子由香港来到北京,“由于邓小平安排妥当,使得柳亚子对中共的细心照顾,非常满意,于是在4月间写了《赠邓小平》一诗”。实际上,1949年三四月间,当时身兼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和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不在也未到过北平。经核实,这首诗当时是赠给邓子平(现为中共中央统战部离休干部)的。二、《我的父…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战士在1954年写的一首题为《西盟的早晨》的短诗的前四行。在云南的西南角,有一片莽莽苍苍的高原.这就是阿佤山,西盟是阿瓦山的首府。诗人试图反映阿瓦人民历史性的飞跃和慷慨的情绪。这首诗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欣赏。他亲笔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公刘的诗》,刊于《文艺报》头条。后来,这首诗选入了198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人成名作选》。  相似文献   

5.
祝灵君 《当代贵州》2014,(15):66-66
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瞿秋白在福建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敌人抓捕。国民党对他刑讯逼供,百般引诱劝降。任凭敌人在耳边聒噪,瞿秋白平心气静地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当敌人劝降无果决定杀害他时,瞿秋白伏案挥笔写下了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  相似文献   

6.
发表在《十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叶文福同志写的《我是飞蛾》一诗,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读者纷纷指出,这是一首倾向十分错误的政治诗,诗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的思想、情调是不健康的,有害的。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歌颂为光明献身的寓言诗,诗的主调是激越的,富于启发性的。到底怎样看待这首诗,才算符合它的实际呢?  相似文献   

7.
徐老一诗两写徐特立(1877-1968)老人在20多岁时曾撰写一首题为《书愤》的诗。诗曰: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何必安分守己,不做土匪强盗。作者写这首诗,情绪很愤激,所以题为《书愤》。因为他当时看到维新变法的志士谭嗣同等被杀,义和团起义遭到八国...  相似文献   

8.
周婷 《湘潮》2023,(2):46-47
<正>南岳衡山上,有一座古朴、典雅的书院——邺侯书院,该书院门口一处石刻上,刻有《登衡山邺侯书院》诗一首,其中最为人称颂的是尾联:“犹有邺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诗中充分展现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抗战豪情和决心。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名扬四海的郭沫若。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瞿秋白主编的一些党报,《红旗周报》和瞿秋白的关系不是太紧密。《红旗周报》发表瞿秋白的文章不到20篇,且篇幅大都较短。但是,瞿秋白是在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才逐渐开始在《红旗周报》发表文章的,这是瞿秋白在党内遭到批判被边缘化后为重新适应"左"倾中央而做的最后努力。《红旗周报》见证了瞿秋白的努力,最终也以一篇社论和一篇署名文章宣告瞿秋白希望的彻底破灭。而《红旗周报》也在不久后的1934年初停刊。瞿秋白政治生命的基本终结和《红旗周报》的停办,伴随着中央红军的长征,正象征着"左"倾中央极端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10.
由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这两本书(以下简称《七十年》和《上卷》)在研究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搜集和吸收了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瞿秋白的评价是公正的。这对推动人们深入研究瞿秋白,无疑是有所启迪和教益的。《七十年》和《上卷》对瞿秋白的研究有如下的观点: 一、瞿秋白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有一个发展过程。《七十年》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依据,认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  相似文献   

11.
关于《看山》一诗质疑周玉甫199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前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都转载了《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上新发表的毛泽东诗四首。这是一件大喜事、大好事,因为不论在毛主席的生前还是身后,人们都很爱读他的诗。从发表这...  相似文献   

12.
1986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10周年,胡乔木同志主持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这部简注本中的许多注释条文由胡乔木亲自撰写。《七律·冬云》的题解特意指明作诗日期12月26日是“作者的生日”。写诗的日期恰是作者的七十初度,这并非纯然的巧合。在我看来,《七律·冬云》正是毛泽东的自寿诗。自寿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诸多门类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熟悉古典诗词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乏这类作品。一部《董必武诗选》.自寿诗不下10篇,而成为绝笔的竟是作者去世前一个月所作的《九十初度》。“遵从马列…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有一首据说是毛泽东写的五言诗在广为传播,其诗曰: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日共产党,崇拜孔二先。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是在《长河)}1989年第1期中《中国七十年代政局备忘录》一文里。该文说1973年夏,毛泽东与江青谈话时,说要批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并念了这首五言诗。其后,在《传记文学)1992年第3期《诗人郭沫若在“文革”后期》、《新东方))1992年第12期《毛泽东与孔夫于》等文章中,在《毛泽东诗词联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7月)、《毛泽东诗词大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毛泽东诗词全编)(…  相似文献   

14.
“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这是我最后叫你们‘同志’的一次……永别了,亲爱的朋友们!……永别了,美丽的世界!”这是瞿秋白在汀州狱中写的《多余的话》一文中的话。果然1935年6月2日,蒋介石在武昌行营给福建蒋鼎文发了一道密令,“龙溪绥署蒋主任:寒已法电悉。成密。瞿秋白即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中正。冬行字即”。今年是瞿秋白就义73周年,特撰一文,记叙瞿秋白的被捕和英勇就义的详情。  相似文献   

15.
窦孝鹏 《湘潮》2013,(8):49-49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题壁诗。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传至民国,在革命根据地内也很流行。如《红军到,干人笑》《拥护红军得解放》等都是著名的题壁诗。这些诗从长征期间流传至今已经70余年,仍广为人知。因为这些诗歌写在公共场所,短小精悍,琅琅上口,便于大众传阅,深受群众欢迎。在湖南石门.也有这样一首由红军战士郭绍伯书写的题壁诗《励志从军乐》。该诗言简意深,流传颇广。诗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16.
熊坤静 《世纪风采》2008,(11):42-43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于1933年初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瞿秋白在《〈子夜〉和国货年》一文中高度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的预言被后来历史的发展所完全证实。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而且已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多种文字,国际影响也十分广泛。日本著名文学研究专家筱田一士推荐开列的20世纪10部世界文学名著名单中,便有《子夜》。  相似文献   

17.
耿耿 《党史博览》2008,(9):47-50
牛畅幽默地说:“她们俩啊,是我们征粮队征粮时征来的!”一位朝鲜人民军军长要认姐妹俩做干女儿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常棣》的诗,开头四句是:“常棣之华,鄂不韦毕韦华(同音字: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一首描写兄弟和睦相处的诗。常棣是一种植物,又名棠棣。  相似文献   

18.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瞿秋白因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迫离开党的最高领导岗位暂时避居上海,至1934年初离沪赴瑞金.在沪三载,是秋白展示文学才华和活动的黄金时期.他与鲁迅一道,为我国现代文艺特别是三十年代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称秋白为人生知己.现代文学史家李何林先生在他的学术名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中,把瞿秋白和鲁迅并尊为“现代中国两大文艺思想家”.茅盾在一首诗中,也曾说:“左翼文坛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充分肯定了瞿秋白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李友唐 《党的建设》2013,(12):63-64
一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毛泽东写有《七律·长征》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写过这样一首七绝吗?吴美潮,周彦瑜1990年第3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刊登了计小为的《评舒群的<毛泽东故事>》一文。文中说毛泽东在1971年以后写过这样一首七绝诗: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侍臣颜。这导致了一些以讹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