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记者和几位朋友相约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走访洱海边的村庄是这次行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州府所在地下关开车东行,沿途很长一段是顺着洱海走。约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挖色乡。 挖色位于从岸边突出延伸到洱海中的一块陆地上,我们把车子停在乡政府的大院里,步行走进村子里面。这是一个白族聚居的寨子,保留着完整的白墙灰瓦的白族民居风格。屋顶上摇曳着茅草的老房子中间,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太阳光斜斜打在墙壁上,冷不丁迎面会走来一个穿着白族服装的老太太悠然而过。有一户人家的大门飞檐斗拱,气派辉煌,…  相似文献   

2.
一、人口与分布 保罗和路易斯认为,泰国傈僳族大概是于1921年前后从缅甸迁徙而来的.第一批进入泰国的傈僳族只有4户人家,他们住在清迈一个叫会三的村庄,同年又有另外15户人家迁到这里.数年后,傈僳族开始向四周扩散,一些人迁移到了清莱府北部一个叫多亦昌的村子.①Jiachim Schliesinger认为,傈僳族迁徙到泰国的历史最早不超过150年,其中大多数人还是在二战后迁来的.②还有的学者也认为,迄今为止傈僳族在泰国已经经历五代人,大概100年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泰国傈僳族进入泰国的时间比较晚,人数也不多.  相似文献   

3.
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白族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杨黼的故乡。全村有800多户3200多人,95%以上都是白族。村子坐落于美丽的洱海之滨,苍山十八溪之一的鸡鸣江(阳溪)从村南流过,注入洱海。村西一公里有集市,叫龙街,每逢农历初二、初九、十六、二十三日,十里八乡都来赶集,十分热闹。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民族中,白族是一个有悠久饮茶历史的民族。在白族的待客礼仪中,茶饮是如何沏茶。一般说来,学会沏茶倒水是待客礼节的第一课。现在的人喝茶虽然没有从前那么讲究,只是简单地用开水冲沏,但白族人家也有规矩:水要滚烫,因为用温暾水沏茶,很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冷不热,显得没有热情和诚意。给客人沏茶时,水不能加得太满。白族自古就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说法,茶水齐杯口被老人视为不礼貌的举动。还有讲究些的,要把沏出的第一道茶倒掉,说这一道茶有尘味而无茶味。如果哪天你到白族人家做客,看到主人撇去第一道茶水,那么…  相似文献   

5.
<正>丽江玉龙雪山脚下,有一个村子,今天叫玉湖村,新中国成立前叫雪嵩村。村子距离丽江城15公里,每天都有几班公交车前往。这个村子,从前只有60多户人家,现在将近200户,分为9个村小组,纳西族学者杨福泉曾撰文称它是纳西族第一大村。  相似文献   

6.
徐思民 《春秋》2012,(6):43-46,1
一、河南张泥玩小史 河南张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地处滨州市以北偏西的皂户李乡。村子不大,有100多户人家,村民的祖先据说都是外地移民。  相似文献   

7.
《台声》2020,(10)
正福建省漳浦县绥安镇北部有一个村子,名叫后潭村。该村辖5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2800人。后潭村与附近楼脚村皆为蔡姓聚居地,以前曾合称为霞潭村,这里99%以上的村民为蔡姓。不过,由于历史变迁,其中就有一户姓陈的人家迁居于此。天长日久,枝叶繁茂的这户人家居然成了一个拥有80多名家庭成员的大家族。而  相似文献   

8.
在建宁,有个村落叫渠村,仅400余户人家1700来口人,但村民的姓氏竟达116个之多。村子坐落在一个呈“丫”字型的山坳里,远远望去群山环抱,田畴平整,小溪潺潺,翠竹掩映,房舍俨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派安谧、恬静、悠然的气象。  相似文献   

9.
董艾  李跃波 《今日民族》2001,(10):28-29
凡是到大理的旅游者,大多数都要乘船到“小普陀”游览,但却很少有人上岸看一看距离500米处的海印村。海印村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有100多户人家、1800多人的渔村,村中大多数人靠打渔为生。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过往之客,因而保留了许多白族传统的东西。如今,这里的公路已四通八达,从大理城出发,开车最多半个小时即可到达。交通的开放带来了文化的变异,现在,大多数村民已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讲汉语,穿时装,连做生意都和都市人差不离。如果要找寻一些传统的东西,还只有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有点踪迹…  相似文献   

10.
张惠君 《今日民族》2008,(11):24-28
一块富饶而多舛的土地 片马坐落在高黎贡山西麓,总面积158平方公里,除东面高黎贡山与国内接壤外,南、北、西三面都与缅甸相连,包括片马、古浪、岗房三个村寨。远在唐朝时,就有商人经片马穿过缅甸、印度至波斯。在被英国占领之前,片马属登埂土司管辖,居住着傈僳族、景颇族支系茶山人、白族、汉族等多种民族,约100户人家,在当时天高地远的滇西北算得上繁华地区了。  相似文献   

11.
王洪伟 《今日民族》2010,(6):F0002-F0002,I0001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叫老旭甸的“化石村”。老旭甸在彝语中称为“罗梭达”,意为长满罗梭树的地方。村寨距离石屏县城70公里。全村70多户人家,是一个彝、汉杂居的村子。村民们居住的房屋,全部用古老的植物化石建成。  相似文献   

12.
黄益群 《政协天地》2013,(12):58-59
在福建龙岩龙门镇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咀,有一大户人家,门前立着三根石质旗杆,那是翰林人家的标志,黄薇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去世早,但在开明的坶亲支持下,  相似文献   

13.
杨红文 《今日民族》2012,(9):65-F0003
云南很多地方都有制作和使用瓦猫的习俗。昆明周边的彝族村落,大理的白族村落,都会在正房的屋脊正中安放一个瓦猫。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村子里。我见到了坐镇在屋脊上的那个精灵,造型夸张。张着的大嘴基本就是它的头。在路边的砖窑旁打听后,我找到了制作瓦猫的人——猫福,真名郜金福,他家里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瓦猫。猫福给我展示了制作瓦猫的过程。制作瓦猫不需拉坯,  相似文献   

14.
正怒目圆睁、大口獠牙,乍看一下,眼前的这些泥塑表情凶恶,但仔细一瞧,它们一个个憨态可掬,蠢萌有趣。它们形态各异,造型百变,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瓦猫。千百年来,它们始终端坐于鹤庆白族人的屋顶,用自己狰狞的面孔为白族人家换来了福报和好运。瓦猫是云南本土民间特色工艺品,其中,大理鹤庆瓦猫因为造型夸张而显得更为独特。瓦猫,长久以来,被人们视为镇宅、辟邪之神物。在鹤庆,瓦猫又被称为"降吉虎""镇吉虎"。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的房檐上  相似文献   

15.
按说,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子,出了一个大学生,应该是一件让全村人都很骄傲自豪的事情,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甘肃岷县小寨村唯一一个考到外省的大学生李玉平家就受到很多村民嘲笑,认为他们家养了大学生也没啥用处,将来没准还不如他们乞讨赚钱多。"李玉平所在的村子位于甘肃省岷县小寨乡,是全国闻名的“乞丐村”。村有几百户人家,这里人家家户户以乞讨为生,无论老人小孩,基本都有出去乞讨的经历。"童年的乞讨经历,给李玉平留下了恐怖的记忆。他试图通过上大学的方法选择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今年暑假,李玉平回家后,开始每家每户的劝说村民不要…  相似文献   

16.
你是哪儿人     
我发现自己有时很狭隘。在社交场合,每遇新朋友,总会不由自主地问人家“是哪儿人”。如果对方说是河北人,是山东人,是西北人,我就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话就多,杯就举得勤;若不巧是另一些地方的人,我就心有戚戚,三句话也并作一句说了。我依据的并不是自己的交往经验,而是人云亦云的地域偏见。我的这种小气除了周围环境的薰染所致外,可能还跟我长期的地域偏见有关。我故乡是陕西关中地区背靠秦岭的一个小村子,往南二里地就是大山,往北二里地就是平川,我们村子就位于这山川结合部的“塬”上,这“塬”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高,雨过天晴,站在家门口,…  相似文献   

17.
田果 《今日民族》2011,(4):22-26
记得2007年8月,白族民间艺人张树先肩披扎染白族马甲,腰挎系有鲜红背带的龙头小三弦,跟戴宽边墨镜,半长头发往后一溜,在中央音乐学院演艺大厅进行了鹤庆的甸北田埂调表演,浓烈的白族音乐氛围,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3年多过去了,张树先的那次表演仍令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8.
姑苏桥韵     
<正>"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诗中简笔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姑苏景色。白居易也赞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足见当时姑苏的水城风貌。小时候在苏州,我就喜欢行走在小桥上。特别是那神奇的宝带桥,也不知在上面走过多少回,可桥下有多  相似文献   

19.
"寄名亲家"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甸北白族村落一项传统但不普遍的习俗,不同家族藉由"打干亲"方式建立联系,发展出拟亲属(fictive kinship)关系。在当地,生计模式从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向以银铜手工艺、旅游业等为主的商业社会模式快速转型,白族人施行"寄名亲家"的比例在代际间呈倍数增长。目前,当地白族20岁以下人口中,95%具有拟亲属尊长。"寄名亲家"成为村落间的普遍习俗。作为人类学亲属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同文化的人群建立"拟亲属"关系的对象、方式与目的意义,常有着极大的差异。就鹤庆甸北白族的"寄名亲家"而言,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无法适用此一现象,而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则是更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当代"寄名亲家"习俗,已成为当地白族人适应生计模式变迁,累积社会资本,并与当地年龄组织互补的一项策略工具。  相似文献   

20.
庵夼的山     
史兴雨 《春秋》2010,(6):62-63
庵夼是山东省龙口市的一个小山村,因庵庙得名,因山水秀美闻名。村里一百多户人家,三百多口人,多为史王两姓。由于村里的族谱"文革"被毁,因而村建何年、人来何方,至今无法考究,听老人们讲,建村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庵夼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口通往山外。全村大小几十个山头,个个都有响亮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又都能形象地体现山的特点,足见村人的聪明和智慧。比如,以方位命名的有东涧、南瓮、西北坡、北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