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魏文侯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  相似文献   

2.
正李悝(公元前445-前395),又名李克,战国时政治家、魏国丞相。《史记·魏世家》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魏文侯想从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中选出一个为相。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询问他的重臣李悝。李悝列举了五条辨识人才的标准(史称"识人五法"),魏文侯根据李悝所提供的这一标准,最后录用魏  相似文献   

3.
【原文】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孝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相似文献   

4.
《前进》2018,(8)
正魏文侯(前472―前396),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李悝(前455—前395),又名李克,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三晋法家第一人。师承子夏之学,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  相似文献   

5.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源于一则典故:大意是魏文侯出外巡游,路上看见一个人反穿着羊皮背饲草,便上前问他为什么把皮板儿反穿在外。那人答道:我很爱惜这身羊毛,怕被饲草磨坏了。文侯听了摇头说,难道你不知道皮板儿磨破了毛就没地方依附了吗?有一年,在魏国东阳地方,上缴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满朝大臣一齐向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不以为喜,反而告诫众臣:这不该祝贺呀!如今我们的田地没有扩大,人口没有增多,上缴的钱物却多出10倍,这必定是对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家的地位也难以巩固。这与反穿羊…  相似文献   

6.
<正>糟蹋之恶习,追根溯源:因为自私,而不知道公德;因为愚昧,而不相信科学;因为封闭,而不认识真理。糟蹋,在中文里的意思是:浪费、损坏或侮辱、蹂躏。在民间,所谓"糟蹋",就是一种被社会视做不洁不端、不公不义的劣行。  相似文献   

7.
秦未农民起义的战火葬送了暴虐的秦王朝,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项羽、刘邦都以其惊天动地的伟业传颂于今。然而,楚汉相争中,威震诸侯、名闻天下的项羽却以惨败告终,而屡战屡败的刘邦竟能一统宇内,兴建强汉。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正确的用人路线而造就的人才集团所起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刘邦置酒庆功。他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相似文献   

8.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9.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10.
在周作人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提到明末清初吴梅村之处不多,偶尔涉及也是一笔带过。比如在《苦茶随笔》中,谈及《礼记》中“乱世之音怨与怒,其政乖”时有云:“孔颖达解亡国为将欲灭亡国,这也不对,亡国便干脆是亡了的国,明末那些文学或可称之乱世之音,顾亭林傅青主陈老莲等人才是亡国之音,如吴梅村临终的词也是好例。”当然,周作人谈得不多,不等于他对吴毫无兴趣,倒极有可能因为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因为不愿在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而有意回避--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自卫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上下其手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音于)(?),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於城麇(音军)。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於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之?”囚曰:“颉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楚人以皇颉归。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2,(3):54-54
哀公问于孔子日:“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相似文献   

13.
忙里偷闲读两页<列子>,见歧路亡羊典故."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返)也."<列子·说符>载: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没有找到.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羊到哪里去了,所以就回来了."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4.
法官说理既是法官权力公开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职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司法判决不被接受源于当事人对于判决结果的不认同,而这又源于判决书的裁判理由不被接受,多数情况下判决书并未充分说理或者根本没有说理。影响法官说理的因素既包括个人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但是无论内因还是外因均应当被克服,因为法官说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利益,也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刘建明 《政策瞭望》2012,(10):58-58
《论语·尧曰》中记载: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  相似文献   

16.
凡是熟读过《水浒》的人,没有不恨高俅的。但不知人们是否想过。高俅本来就是个既无报国之心又无安邦之能的流浪汉。只因为其与端王踢过球,才在端王继承皇位后被抬举殿帅的。端王宋徽宗身为一国之君,竟然视用人为儿戏。提拔了这么个贪赃枉法、害民误国的大臣,难道他的昏庸不也可怨恨么?  相似文献   

17.
全孝华 《今日海南》2006,(11):47-47
大风过后,一棵巨大的橡树被狂风连根拔起,橡树躺在地上却看到芦苇依然在风中舞蹈,就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你们这么低矮弱小却能抵御大风而不被摧毁呢?”芦苇平静地答道:“正因为你粗壮有力敢与狂风抗衡,结果被刮断了。而我们则相反,我们自知软弱,风来时我们弯腰让它过去,所以才会一次次地逃过劫难。”这也许就是树大招风的来历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木强则折。虽然老子的观念在现在看来有其片面性,但我们还是能从其中得到很多的启示。柔弱也是一种智慧。思想过…  相似文献   

18.
陆陆续续编了一年的《黑洞》,先是被上来就先声夺人、继而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尔后,终于被文中主人公直率、执著的性格所打动,就像许多迷恋这部作品的读者一样。  老实说,起先我并不太欣赏刘振汉这个人物。我问自己,也冒昧问过作者张成功,难道忠于职守的刑警队长就该是这副样子:瞧谁不顺眼就横眉冷对,老婆孩子朋友概莫能外;碰到问题硬邦邦就撞将上去一点弯也不会拐?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身为女性,我尤其不赞成刘振汉在妻子面前的那种毫不通融,就仿佛他面对的是又一个可恨的腐败堕落分子,而不是生活上处处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言极为丰富,自古说话就讲究礼貌和艺术。故凡遇不想直说、不好明说、不愿说而又不能不说的话,就拐着弯儿,变着法儿说。于是,在修辞格上就出现了“委婉”一词。 有了“委婉”,说话就灵活多了,方便多了,也得体多了。比方说,帝王之死,既不能说死,也不能说亡,得用一个委婉之词,说“驾崩”。既然驾为车辆,崩为倒塌,车毁马翻,人焉能不亡?又如,当年曹操,率军攻吴,下战书时也是委婉得很,不说我将与将军决一死战,而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说“我将与将军在东吴一起打猎”。你想,以魏国之大,不乏游猎处,何必要借吴国疆土?而且打猎只需主公带上少许人马,何须兴师八十万之众?显然易见,把曹将  相似文献   

20.
吴用办学     
<正> 智多星吴用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因为贫寒,报考了师范,毕业后托不来后门,到东门乡小学当了教书先生。吴用一心扑在乡村教育上,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乡亲们都称他作学究先生。东门乡小学,这些年学生入学率一直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剩下的百分之十,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交不起学费,只好望“学”兴叹。入云龙公孙胜说,大宋朝早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