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郁静 《人民论坛》2013,(7):172-174
布依族崇尚自然,倡导简朴,日常生活中透露出一种平淡自然的“素朴之美”。布依族生活中的素朴之美,常常是以古朴的常态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具体表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的民族服饰、“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民居建筑以及“承载文化深层的心理内涵”民俗仪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巴基斯坦婚礼   平常人家的婚礼至少要3天,有钱人家则要前后忙活一周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各种仪式可谓是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其中的“满亨迪“礼、迎亲和瓦利马三大仪式是每一个婚礼所不能缺少的.……  相似文献   

3.
<正>巴基斯坦婚礼平常人家的婚礼至少要3天,有钱人家则要前后忙活一周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各种仪式可谓是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其中的“满亨迪”礼、迎亲和瓦利马三大仪式是每一个婚礼所不能缺少的。“满亨迪”礼可以说是婚礼的序曲,在新郎新娘的家庭成员中举行,双方的家庭还会请来众多客人。仪式开始时,先要由宗教人士诵经,接着在宗教人士和现场宾客的公证下,男女双方签署婚书,这意味着这桩婚事得到了宗教和法律的认可。此后,新郎新娘的家人们便开始了跳舞比赛,人人都要登场亮相。等到  相似文献   

4.
布依族总人口21O万;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布依族人民好歌善舞。在历史长河中,布依族人民或出于祭祀,或出于纪念,或出于激励生产,或出于解除劳顿,或出于表达爱情,因此,在他们的社会生活里,产生许多积极健康有益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仅用歌来记述,且往往用古朴典雅的舞蹈来表达。在布依族民间,有着许多古朴、典雅、狙犷、健美的舞蹈,如铜鼓舞,织布舞,糠包舞,打粑舞,刷把舞,踢脚舞,板凳舞,棍舞,龙舞,狮舞等等。 布依族舞蹈一般都是在节日中进行,舞蹈与节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布依族在各个历史阶段,为生产斗争,或因疾病灾害,或因死亡悲哀,或因丰收喜情,或因狩猎获胜,或因战争胜利,都有着一定的记述,久而久之,这些记述就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节日。久而久之。人们又根据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编织成朴实优美,富有民族情趣的舞蹈,世代相  相似文献   

5.
蜡染是贵州布依族民间工艺品中的奇葩,它早已跨出云贵高原,为世人所瞩目。如今又堂堂正正地冲出了亚洲,走向世界了。古朴、典雅、实用、美观的布依族蜡染是如何起源的?这是多年来萦绕我脑中的一个问题。现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不知当否?供参考。 我认为布依族蜡染起源于古代的文身,是古代骆越族文身习俗延续、外化的产物。因而蜡染也就成了服饰的源头之一。那么依据呢?  相似文献   

6.
白族婚俗拾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理白族地区的婚礼饶有情趣。结婚当日,新郎、新娘都要历经一道道关卡,“过六关、斩六将”,整个婚礼隆重而古朴。新郎“应考”“正喜日”(结婚)这天一大早,新郎在“吹师傅”的引领下,接回“喜神”,随着迎亲队伍早早地恭候在新娘家门口,但新娘家的大门却紧闭着,不准迎亲队伍进去。迎亲“总管”在外好说歹说,燃放鞭炮三串,吹响唢呐《迎亲调》三遍,再三表明新郎的诚意,大门才徐徐打开。一位年长的老人把住大门,要先考一考新郎的聪明才智,才准进大门。“考题”由老先生出,内容为历史、地理、风情、传说、谚语、歇后语等,多数是“对对子”(即对…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人口约一百八十九万多人(1978年)。主要分布在黔南、兴义、安顺等州专;在黔东南、贵阳、黔西北等地,也有散居的布依族。布依族自称“bou-yei”(汉译“布依”)。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诬蔑,曾给布依族冠上许多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如“仲家”、“仲苗”、  相似文献   

8.
巴基斯坦婚礼 平常人家的婚礼至少要3天,有钱人家则要前后忙活一周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各种仪式可谓是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其中的"满亨迪"礼、迎亲和瓦利马三大仪式是每一个婚礼所不能缺少的.  相似文献   

9.
在秀丽的富春江畔鹳山上,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古朴典雅、江南风、格的亭子,名曰“双烈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亭额上“双松挺秀”四个苍  相似文献   

10.
杨名 《小康》2006,(3):74-75
婚姻是爱情停靠的港湾,也是彼此相守一生的承诺,作为缔结婚姻的重要仪式,婚礼曾经显得神圣而庄重,犹如一次“朝圣”。但如今现实中婚礼的混乱,使这一仪式难再有昔日的神圣。  相似文献   

11.
位于灵宝市境内的秦函谷关城楼西侧的高埠上,有一座古朴典雅的亭子,名叫“鸡鸣台”,又叫田文台。这个名字与“鸡鸣狗盗”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趣味婚礼     
婚礼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纪念。纪念“单飞”的终结,纪念二人世界的开始,纪念某种情素的幻灭……因为纪念的成分,崇尚新奇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婚礼,他们希望能够用更多更酷的点子来装点自己的个性婚礼。于是,网上婚礼、空中婚礼、集体派对婚礼……纷涌着”浮”了出来,在怪诞趣味的瞬间记录里蕴含的却是永恒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婚礼漫谈     
<正>婚姻在中国被称为大事,而且是“终身大事”,它是以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正因为婚姻是社会行为,所以男女结合,确定婚姻关系,就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被社会所承认的仪式。男女的结合关系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从形式上来说,就是必须按照当时社会的法律或社会的风俗习惯所公认的方式,举行一定的仪式向社会作公开的表示,这通常就是举行婚礼。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婚礼作为对婚姻在仪式上加以肯定的一种形  相似文献   

14.
罗正友 《今日民族》2003,(11):49-50
大理白族地区的婚礼饶有情趣.结婚当日,新郎、新娘都要历经一道道关卡,"过六关、斩六将",整个婚礼隆重而古朴.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布依族首届“牛王节”于2004年农历4月8日(公历5月26日)在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老董下寨(布依村)隆重举行。夏历四月八日的布依族“牛王节”,是农耕、稻作民族的节日,是“牛王”的生日,自古以来布依族是以“牛为伴”、“牛为友”而兴旺发达起来的民族。关于牛王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据史料记载:古时候,在一次布依族与侵略者激战时,一头大犊牛怒冲敌阵,用牛角将敌人挑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使布依族队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为布依族战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八日,又是这头大犊牛的生日,所以,布依族把这头…  相似文献   

16.
布依族色织布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南部的荔波、三都、罗甸、惠水等地出产的色织布(俗称土花布),是布依族一枝绚丽的传统纺织工艺之花,既有较高的物质文化价值,又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自1983年以来,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而且远销英、法、德、日本等国及东南亚地区,以其植物纤维、植物染色和古朴典雅、新颖别致的花纹图案以及传统的纺织工艺等独树一帜的特质,博得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赏和海外华侨的喜爱。其历史工艺技术,花纹图样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前景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布依族纺织工艺源远流长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所见“踞织机”(原始腰机)和贵州赫章可乐、平坝飞虎山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纺轮等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成果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乃至之前,布依族先民——百越文化区域的原始纺织业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至汉代,包括布依族先民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不仅会纺织,而且“知染采”。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纺织原料是树皮。到了三国时代,“五色斑布以(似)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珣,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牵引,无有断绝。欲有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当时,以野棉(古贝皮)作“五  相似文献   

17.
历经1300多个春秋的中国著名古刹——成都文殊禅院,以其悠久的佛家传统文化,古朴典雅的楼宇殿堂,珍藏颇丰的佛家文物瑰宝而名扬海内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生前都曾指示对文殊院“要好好保护”,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历史的长河中,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同祖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祖国的西南,缔造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多姿多采的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布依族曲艺就是布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种。流传于镇宁市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分彭饶”与“分浪论”,就是布依族曲艺中“唱述式”与“讲述式”的曲目。  相似文献   

19.
在布依族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对布依族古代先民的社会发展,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向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作为布依族古代先民的“僚人”,同现在的布依族在地域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村寨,各民族对自己的村寨也有着不同的称呼。布依族的村寨,布依语称为“曼” (mán)或“弄”(òng),是布依族人民以家庭组合而成的基本单位。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布依族人民,正是居住在这种“曼”和“弄”里,进行着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