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参与北极起步很早,上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北极科研,曾开展过一系列国际联合调研课题。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块融化以后,北极的资源和航运价值开始引发日本的关注。安倍晋三重新出任首相后,日本全面加快参与北极的步伐,任命了北极大使,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北极合作。在如愿以偿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后,日本今后将积极推动改变目前的北极治理架构。虽然目前中日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日本国内舆论对中国的相关海洋动向更是喋喋不休,但日本对中国的北极参与却持较为理性的态度,对与中国和韩国的北极参与合作也持向前看的姿态。这显然是因为中日韩在北极参与问题上携手合作的效应要远大于各行其是。  相似文献   

2.
由于北极海冰融化的加剧以及北极权益等争夺的日益激烈,北极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和亟须理论突破的新研究领域。近年来,相关学者积极参与到了这一具有重大实践需求问题的自主性研究,体现了学者对于北极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基于目前关于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未形成,提出中国北极观的概念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北极观是指,以中国为视角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对于整体意义上的北极以及作为北极的某个部分和周围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及观点。构建中国北极观的学理链,其研究范围、思维原则、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科学问题,以及由系统论延伸而来的方法论和方法体系,形成中国北极观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4.
在全球权力竞争、国际共识赤字与俄乌冲突三重问题叠加的变局之下,北极地区的权力竞争、机制停摆、规则冲突等问题错综复杂地呈现出来。各方对北极的认知发生变化,也加速了在北极的战略布局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北极例外论”似已消融。突破了“例外论”的北极地区秩序走向中,蕴含着冲突与风险。当前,各方应致力于建立容纳安全诉求的协调框架,构建基于国际法的地区规制安排。在观念协调层面,可尝试跨区域的复合地区主义路径,即在跨区域的大国协调机制或经济论坛与北极地区现有的治理体系之间,创设新的合作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能够兼容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区秩序,实现北极“长和平”的阶段性目标。  相似文献   

5.
孙凯  郭宏芹 《美国研究》2023,(2):9-29+5
北极问题日益增强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使其在美国政府的议程中占有越来越优先的地位。涉北极研究的科学家及研究机构拥有北极专业知识,在美国北极政策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北极科研也日益呈现出导向多元化和活动系统化的特点。科学家参与美国北极政策制定的直接方式包括在政府机构任职、出席国会听证会提供立法咨询,以及作为顾问通过非政府组织、媒体等渠道间接影响北极政策。美国科学家在北极事务中的有效参与,推动了美国“北极大国”的身份塑造,明晰了美国的北极利益,并推动创造维护美国北极利益的国际规范。美国科学家参与北极政策的进程也受制于美国政治极化阻滞、利益集团施压以及科学权威受到质疑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研究》2021,(1):112-136
在北极自然条件变化给俄罗斯北方航道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俄罗斯为了实现北极开发和航运的技术独立,提升航道管控效能、服务商业航运,同时试图排斥外国军舰进入北方航道,因此对北方航道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内容包括推行"进口替代"政策以突出悬挂本国国旗船舶的专属地位,引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以提高航道运营效率,并对外国军舰使用该航道实施严厉管控。然而,能源运输控制措施导致企业运输活动受限,纷纷寻求政策例外支持;航道管理机构间权责不清,航道商业运营效果不显著;对外国军舰使用北方航道的规定与实践不一致。总之,俄罗斯北方航道管理制度调整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在北方航道发展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诸多挑战的时代,开放国际合作心态,或许是俄罗斯有效纾解此一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北极航线开通后,中国将成为受益方。中国到达欧洲、北美等世界经济重心地区的航路将增加新的选择,而且距离更加接近。另外,与原有世界海洋交通干线相比,"北极航道"不存在诸如索马里海盗之类的安全威胁。尽管如此,对于中国而言,北极航线依然面临诸多安全威胁。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筹划如何有效维护中国北极航线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桂静 《当代韩国》2014,(2):51-6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各种利益优势正在显现,而且超越区域范畴而成为全球的问题,因此对于非北极国家也具有重要意义。韩国出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长远考虑,综合采取法律、政治、经济、行政、科学、科技等多种手段,拓展其北极利益。中国同样在北极有着重要战略利益。当前,及时跟踪北极相关国家政策动态并加以分析,对中国北极战略利益的实现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韩国作为第一个颁布国家北极战略的亚洲国家,出于获得最大经济收益、推进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以及推动国家北极综合政策的实现等因素的考量一直高度重视北极航道.为推动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韩国国内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共同参与,以本国船舶制造优势为突破口,以港口建设和"勒拿河走廊"开发为重点,不断推进本国破冰船制造进程的多主体、多层次的北极航道开发模式.同时,在国际上,韩国积极融入并参与北极航道相关的国际法律规范构建,并就北极航道开发利用问题不断强化与相关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为韩国加强对北极航道的利用提供便利.但是,由于参与身份、船舶、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韩国开发利用北极航道始终受到北极地区复杂恶劣的自然条件、北极国家的戒备与排斥以及大国关系波动等因素的制约.围绕北极航道开发利用问题,中韩两国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应相互借鉴有益经验,在可能范围内加强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与北极相关的国家身份建构,是现阶段俄罗斯海洋战略、北极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北方研究",是当代俄罗斯学术界围绕北极空间开展的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北极正在成为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重新定义国家身份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正在被塑造为一个"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北极大国"。而以北方研究为代表的"学术北极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学术界通过不断重复使用"俄罗斯北方"这一核心概念和基本话语,采取用"北方"代替"北极"的策略,从而获得一个更为广泛的自然、精神空间范畴,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北方话语体系"。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与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一起,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共同建构俄罗斯北极大国的国家身份。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海洋战略经历了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发展阶段。出于对北极地区的资源、环境、战略价值、经济价值的多方面考量,日本政府近年在海洋国家战略框架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谋求北极权益。日本对北极事务介入力度的加强,也将引起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较大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指出日本的海洋战略主要受其国家身份认知(发展成为海洋国家或是大陆国家)、东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及海洋霸主国——美国的影响,并得出未来日本的海洋战略将呈现出对外扩张的趋势,进而探究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受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日本海洋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得出日本未来将制约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缓和对俄关系、并增强其军事力量,最后从俄罗斯、日本、中国、美国4个国家为出发点分析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于宏源 《欧洲研究》2015,(1):21-34,5-6
科学家团体正在不断为专业领域的全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专注于北极研究的科学家团体是人类提高北极认知的基石,同样也是了解北极环境的重要渠道。正是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客观存在的环境因素和自然现象才能成为社会存在,他们建立起来的理论才能够被社会理解和接受,也由此进入北极政治的议程。与北极相关的科学研究旨在认识和把握北极治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同时也为北极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性建议。与哈斯强调的知识共同体的权力过程不同,本文聚焦于科学家团体的知识和规制两种作用,表现在北极治理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极地问题的知识化;二是北极事务的规制化。这两重作用体现在北极事务的议程制定、议题确定的过程以及阐述、实施和评估政策的交互作用中,并且推动了极地治理事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作为一个关键因变量,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北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事实,涵盖北极治理体系、北极安全框架、北极国际科学合作以及北极地区文化、体育交流等不同领域。这些新的社会事实反映出俄乌冲突背景下作为北极最主要行为体的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的断裂,而这种断裂为以合作为导向的北极国际机制带来了解构风险。随着俄乌战事的推进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转为消极不合作的方向,进一步暴露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北极国际机制的脆弱性。这一脆弱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北极国际机制框架在结构上对北极理事会的依赖,即一种并非源自外在强制力的主动依赖。后俄乌冲突时代的北极国际合作,在大趋势上或表现为“北极精神”的倒退,进而导致一个新的“断裂期”的出现。北极七国与俄罗斯主动消解对彼此“敌人”形象的自我构建,或将是阻止断裂期全面到来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6.
姚谦 《新民周刊》2022,(3):74-74
一直喜欢读别人的游记,这几年更是特别关注自然山川的旅行文章;前两天读了一位摄影师在北极、格陵兰、冰岛的旅游文章,不禁想起前年的一趟北极旅行。对于大自然的力量,只有身在其中面对时,才能深刻地感觉到它的伟大和细腻。在他人的文章、音乐、艺术作品里也多有这样的描写,好的作品除了让阅读者有亲临其境感之外,更能借景感应到作者的内心波动,而自我对照则是创作者与阅读者最可贵的交集部分。在我的艺术收藏作品中就有一件这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北极事务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兴议题,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也日渐深入。根据参与环境的变化和参与范围的拓展,本文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蛰伏期、准备期、初步参与期和全面参与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国的北极政策实践都受到了一定时空条件的影响,具体可从参与意愿、参与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参与需求、参与渠道等外部因素进...  相似文献   

18.
在北极自然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俄罗斯地缘类属身份从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这是北极地缘政治的关键因素。北极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则是俄罗斯发展区域海权与美国护持全球海洋霸权的结构性矛盾在北冰洋的具象化。本文为地缘政治理论和地缘战略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以新的理论视角审视北极地缘政治态势,尝试构建由地缘类属身份、地缘战略心理和地缘战略行为构成的互动模型,分析北极地缘政治行为体的认知和动机。本文认为,海洋霸权国、陆海复合强国及其陆海邻国,基于知觉警觉、知觉审慎和知觉防御等地缘战略心理认知,表现出不同的地缘战略行为特征。海洋霸权国对陆海复合强国发展区域海权奉行实力威慑和同盟制衡的遏制战略;后者则奉行战略适度原则,为分化海权同盟实施防御性楔子战略,为平衡力量对比实施建设性稀释战略;陆海邻国对陆海复合强国发展区域海权倾向于合作和推责,但如果威胁感知加剧,陆海邻国将选择追随和投靠海洋霸权国。这进而导致陆海复合强国的战略适度转向战略集中,对海权同盟实施进攻性楔子战略,加强与域外国家合作以实施重构性稀释战略。  相似文献   

19.
"北极日出号"案本质上涉及沿海国和船旗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问题。基于对国际仲裁庭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管辖权的质疑,俄罗斯采取了"不应诉"的策略,但这并不妨碍ITLOS基于初步管辖权和案件紧急性而发布临时措施命令。在出现"不应诉"的情况下,国际司法机构并不排除"不应诉"一方的程序性权利,相反,司法推理显得更为谨慎,并尽量确保争端双方的平等。相形之下,中国在"南海仲裁案"采取"不应诉"的理由更为充分。根据"北极日出号"案的经验,中国在坚持"不应诉"的同时应尽量保持与国际仲裁庭的沟通,切实重视国际法在解决海洋权益争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蒲琳 《新民周刊》2012,(29):90-93
世界极地探险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南森曾说:"灵魂的拯救,不会来自忙碌喧嚣的文明中心,它来自孤独寂寞之处。"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第一个完成了人类登上北纬90度北极点的梦想。进入21世纪,随着航海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旅游业的发展,乘坐直升机,降落在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站在地球的"头顶",亲眼一见北极熊,早已不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