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进财 《人民论坛》2020,(11):62-63
政府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群众切实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效,各地方政府应构建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教师培训力度,完善农广校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有新思路,从而解决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的问题。要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外延和培训内容,从身份、业态和新技术等方面整体进行拓展;丰富培训主体,强化企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引入社会组织;创新培训方式,将实习实训落到实处,采用信息技术和在线培训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加强行业协会对证书认定标准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破解“谁来种地,谁会种地”这一突出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处于探索时期,缺乏成熟的经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目标具有较大的偏差。数据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存在以下问题:选择培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培育方式不合理;管理部门较多,资源分散;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在农民层面,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清,参与动力不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有限等问题。研究表明,精准定位培育对象并实行差异化分类培训;及时获取培育反馈,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育机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管理部门;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建立农业准入机制,明确农民职业身份概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开发“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等改进策略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文胜  陆福兴 《求索》2007,(11):71-7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培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新型农民,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需要新型农民,而且也造就新型农民,农业产业化是为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政策瞭望》2012,(3):25-26
加快培育新型主体,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省农业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三化同步发展战略部署,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大力  相似文献   

6.
7.
8.
宁淑梅 《山西政报》2010,(10):37-37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培养的高中级农业技术人才累计达247万人,但至今尚在农村第一线工作的仅有76.8万人。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才,而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劳动者只有科技人才0.023人,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0.049名科技人才,平均每7000头牧畜只有1名畜牧人才,平均203万亩草原只有1名牧业人才。这一高技术含量群体数量的低下,说明新型农民仍是农村稀缺资源,农村实用人才短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的根本原因。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0.
张鼎良 《前沿》2010,(10):99-1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其关键措施是强基固本,为此要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拓展基础教育平台、构建基本价值体系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农村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以及对现有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是促进传统村落转型、稳定迈向现代化的内生力量。这为教育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找到了发力点。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努力探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兴初 《前沿》2008,(6):146-150
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需要新文化。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新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更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以农村文化的进步为基本条件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把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文明观念作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视角下的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职业农民的培育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农地制度、教育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成为职业农民形成的主要制度障碍。为此,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视角,应从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农地流转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农业分工和专业化;培育农村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积极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等方面入手,铲除阻碍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4.
徐东明 《前沿》2012,(20):113-11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中,新型农民在文化、科技和经济层面描述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无论是从文化、科技还是经济层面,新型农民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培育.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培育新型农民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和符合逻辑的,而且在现实上是有需要的.通过加强宣传,营造培育新型农民的良好氛围;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注重农村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的技术素质的培养;加强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的经营头脑等途径,培育新型农民,从而使新农村的建设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明确了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  相似文献   

16.
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建荣 《桂海论丛》2006,22(3):11-13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要建立一支良好的农村文化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科技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要大力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和政策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政策民主法制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青年职业农民形成是新农村建设的促进条件和成功标志。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农民尤其是职业青年农民的培养。青年职业农民是青年做出的理性职业选择。将青年农民培育成青年职业农民是一种长久的战略举措,目前而言,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吸引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成为职业农民是一种现实选择。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成为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选择。但要做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技能,为此,地方高校必须实施针对性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农民做好能力储备。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响水县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现代农民"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但也应看到,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一些困难。为此建议:一、加强领导,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成立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或相关领导机构,协调农业、教育、扶贫等相关的各个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合作,切实做好培训对象筛选  相似文献   

19.
陆永良 《今日浙江》2009,(12):51-51
如果得了感冒等小病,农民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当场就可刷卡报销;患上了大病,参加县区大病统筹的合作医疗;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众患病,还能获得大病补助。乡镇小额医疗报销、大病统筹、困难群众大病补助构成了富有湖州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  相似文献   

20.
罗昊 《中国青年研究》2023,(6):78-84+14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青年职业农民的兴起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显著的乡村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鄂东北S县青年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了青年职业农民自我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实践困境,重点探讨了这一群体应对困境的能动策略。研究发现:青年职业农民的生存境遇受到政府扶持“帮能”不“帮弱”、关系用工日益异化和后致性竞争加剧带来的个体能力困境三重因素的影响。作为应对方式,青年职业农民积极建构出依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公共组织的“组织性依附”行动策略,获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雇工、技术和价值认同,在绕开村庄社会的基础上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关注青年职业农民的发展状况,重新厘清这一群体与乡村组织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