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童欣 《德国研究》2013,(4):112-122
在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北平的中德学会是当时从事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但其性质却一直存在争议。从中德学会的会刊《中德学志》的内容中可以看到,纳粹德国政府、德国汉学家和中国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纳粹政府在小心翼翼地利用《中德学志》作为宣传工具,而中国学者则试图在德国政府和日本占领当局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通过学术活动鼓舞悲伤的同胞们。  相似文献   

2.
禁忌在中德两国社会中都普遍存在。本文通过比较中德两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具体禁忌行为的异同,以期有助于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能解决避忌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崔培玲 《德国研究》2000,15(3):48-53
异性间交往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领域。本文以在中 国和德国的几所高校里做的问卷调查为例,对中德大学生普通异性间的交往进 行了比较和分析,总结得出两者主要在称呼方式、表达感情、礼貌原则、交往体 距、交际倾向、婚姻状况的影响以及对目前大学校园里异性交往的看法等七个 方面存在着差异。之后,又进一步从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三方面分 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由差异出发,本文又列举了中德大学生异性跨文化交际 中可能出现的七种冲突表现,并对解决冲突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07,22(2):4-12
上海德文医工学堂在德国人筹建和主办的10年中,其德国专科学校的制度已形成并逐步完善.1917年中国人接办后,学校的德国传统历尽曲折得以延续.本文试图从中德关系及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中德官方与民间的努力、办学者对学校办学方针的认识、德国教师的参与等几方面,分析这一发展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周建明 《德国研究》2005,20(1):45-50
近代中德贸易进口商品结构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为主,而后者则以生活资料为主.反映出中德贸易中进口商品对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德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则基本相似,都是以农、矿初级产品为主,总的商品结构历年基本上没发生变化,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缓慢,制成品生产、出口未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毛尉克 《德国研究》2002,17(2):9-13
本文记述了同济大学在科研、教学和文化等方面对德合作的重大事项,分析论证了对德合作在同济大学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忱  朱建华 《德国研究》2004,19(4):68-72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各族人民文化的镜子,那么语言中的熟语则更能反映各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在德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以动物来作喻的熟语.可是由于中德两种文化观察动物的角度并非完全一致,关注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动物的象征意义也有较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几种在中德熟语中出现频率都较高动物(狗,牛,马,鸡,狼,鼠)的象征意义的比较,从而找出这两个民族在文化以及思考方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两个考察期内(1965至1967年,1995至1997年)世界贸易区域发展模式的演变,探讨了功能性贸易区产生和得以持续的原因;接着从贸易量、贸易份额、贸易收支和贸易额增长率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发展状况;最后从产品贸易结构和直接投资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德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9.
梅兆荣 《德国研究》2013,(1):4-11,124
本文首先归纳了战后德国重新崛起的十方面原因,然后结合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指出德国恰恰因其"一枝独秀"而处在风口浪尖,成为欧盟和欧元区内部利益和理念之争的重要一方。但鉴于德国的综合国力、其欧洲强国而非世界大国的地位、历史包袱以及欧盟决策机制的约束,德国难以主宰欧洲。文章同时指出,目前中德两国实质性合作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已走在中欧关系的前列,但不存在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的中德"特殊关系"。文章最后就如何排除一些障碍或干扰,保持德国在中欧关系中的引领作用,提出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海霞 《德国研究》2009,24(1):45-51
在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德媒体对话”上,中德双方就德国媒体涉华报道是否客观公正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没有达成共识性结果。笔者认为中德两国在国家文化、媒体文化和个体三个层面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文化在定义媒体世界的客观公正上的不一样,这场争论必然无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上升到跨文化层面。但这一学术性理想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更并非短期内可实现的。中方至少可向德方传递这样的信息:德国媒体塑造的负面中国形象的客观结果是导致中国国家利益受损。  相似文献   

11.
12.
对发展中德经济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青 《德国研究》2004,19(4):13-19
2004年中德经济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已经成为德国在亚洲的第一大市场.在未来双边经济关系中,双方应该将合作领域扩大到政策合作.其中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咨询以及世界经济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5,20(3):71-76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越来越多地面对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方式.由此所致的跨文化问题影响不同文化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鉴于这一新时代新问题,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应对21世纪的挑战,促进不同文化人员间的交流.本论文从跨文化诠释学理论出发,从跨文化认知特性与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问题及跨文化理解前提三个方面,通过中德跨文化交际的实例论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4.
刘颖 《德国研究》2003,18(2):76-77
20 0 3年 3月 1 1日至 1 2日 ,第二届中德法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隆重召开。会议议题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本次会议由中德学院经济私法教席主持人高旭军教授组织 ,会议采用中德双语交流和同声翻译的方式 ,来自中德双方的 30余名民商法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的德方教授有 :洪堡大学的莱塞尔(Raiser)、施瓦克 (Schwark)、契施纳 (Kirchner) ,汉堡大学的施多柏 (Stober) ,多特蒙德大学的舒纳曼(Schuenemann) ,欧洲商学院的柏翁 (Bunge)等 ;中方教授有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孙宪忠 ,复旦大学的胡鸿高 ,华东政法大学的顾功…  相似文献   

15.
德国历史学派与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鹏 《德国研究》2011,(2):40-45,79
德国历史学派对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民国经济学者主要关注这一学派诞生的渊源,其保护主义政策以及历史主义方法.在构建本土经济学的进程中,民国学者一方面视德国历史学派为榜样,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扬弃,为中国经济学的创立开辟了广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吕巧平 《德国研究》2011,(4):66-69,80
德国19世纪汉学家诺依曼为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贡献。诺依曼在1830年至1831年间完成了一次中国之行,他在广州购得约6000册中文图书,成功地将这批图书运回德国,并加以妥善保存至今。本文以"诺依曼中文典籍"为核心,简述诺依曼生平,详述这批图书在广州采购与在德国图书馆收藏的历史,讨论这批图书所涵盖学术领域及其在当时与如今的价值,为我国学者对这批海外中文文献展开进一步研究做基础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杨茜  冯晓  朱彦元 《德国研究》2008,23(4):47-52
随着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日益增加。本文根据区位理论和产业链理论,解释了对德企在华投资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借助数学模型剖析了德企对华直接投资(FDI)的区位要求,进而展望了今后中德经济合作的可能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15日至1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中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16日,中德两国发表了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德媒体均对默克尔上任以来的第四次访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9.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4,19(1):46-51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从晚明到清康熙之间在华生活四十多年,曾被任命钦天监的监正,后又险遭凌迟处死.康熙独掌朝纲后亲自为其平反昭雪.汤若望是中德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从他身上折射出一幅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五彩画卷,<在上苍的阴影下>则是一部以汤若望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在德国出版后一时好评如潮,掀起汤若望热.  相似文献   

20.
安娜·西格斯:--中国人民的朋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晓樵 《德国研究》2001,16(2):55-57
安娜·西格斯是德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她的作品里,曾写过许多有关中国的人和事.本文就安娜·西格斯与中国的文学因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