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的戏剧,自谢立丹(1751—1816)以后的大半个世纪中,处于衰退时期。剧院上演的大多是那些脱离社会生活、内容肤浅庸俗、艺术水平低劣的情节剧、滑稽剧。直到九十年代,以肖伯纳(1856—1950)为代表的剧作家们,进行了革新英国舞台的斗争,才使英国戏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次戏剧复兴中,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起过重要  相似文献   

2.
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这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消息一经各大媒体报道,立即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放假办法》的修订颁布,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的具体行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的典型事例。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思想史上,《社会契约论》是最著名的古典文献之一。曾被处于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奉为指引前进方向的福音书。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出了主权在民、暴力革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其它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观点,对我们现代的社会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制度的设计与评价。必须要以劳动合同的特殊性为逻辑起点。与民事合同比较,劳动舍同具有主体不平等、内容不完全、功能关系性、形式附合性和利益外部性的特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动合同效力的规定有成功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5.
澳门回归后的冲突法借鉴了现代西方国家的一些新的立法思想 ,同时又考虑到澳门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的地位以及解决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实际状况 ,对有关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变 ,主要体现在 :有关规定体现回归后的现实状况、属人法改为住所地法原则、解决多法域之间法律冲突的制度更符合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更为广泛地应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等。  相似文献   

6.
WIPO-IGC第十次会议出台的传统知识保护实体条款以反不合理使用和反不正当竞争制度为支点构建了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框架,为下一步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国际准则和有关国家制定国内法提供了甚有价值的参考文本。但是,实体条款也存在若干不足。为了推出更好的传统知识保护国际准则,WIPO-IGC应放弃不对传统知识授予排他性财产权的指导思想,以事先知情同意权和反不合理使用权(包括反不正当竞争)为支点设计传统知识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反假冒制度的创新与传统名号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名号凝聚和集载了权利人对其有关传统产品或者服务所享有的商誉或者声誉,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应受到反假冒制度的保护。但是,我国现有的反假冒制度对传统名号的保护存在诸多局限,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传统名号提供充分的保护,即:把传统名号纳入反假冒制度保护的范畴,取消假冒行为受害人的竞争对手资格要求,把混淆主体确定为一般消费者,把损害可能性纳入假冒行为结果要件的范畴,列举各种具体的假冒传统名号的方式和行为,把禁令救济规定为假冒行为的一种民事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驰名商标司法解释规定了民事侵权案件可以适用反淡化理论之后,人民法院在商标确权行政纠纷中,对反淡化理论的适用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分析了反淡化理论在商标确权行政案件中适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着重探讨了适用反淡化理论的要件、反淡化理论和混淆理论适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型互联网领域的反不正当纠纷,法院在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时,时常会分析一般条款的内涵,创立有普遍适用性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司法裁判规则,以实现抽象一般条款的具体化.这些司法裁判规则虽然有助于明晰裁判标准,但往往在内涵或外延上对一般条款有突破,存在逻辑断裂.《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其具体化确实需要形成次级规则.但这种次级规则的建立,关键在于法官在个案中进行充分说理,形成“个案规范”.在此基础上,通过类型化方法,可以逐渐探索和形成不同类型反不正当竞争纠纷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3721网络实名案为研究对象,借助个案分析,考查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理解,并发掘其中的问题和成因.实务中处理相关案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现有法律对"混淆"的模糊定性,也与司法机关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关系的误解有关.而这种误解,忽视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知识产权权利界定过程中的基本框架作用,进而可能影响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杨志敏 《知识产权》2003,13(5):11-13
知识产权法分为传统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两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法技术构成上有差异。两法虽然都采用将他人的特定行为视为违法的法技术,但权利化、登记及权利转移均为传统知识产权法所特有,并且只有登记制度才能解决权利转移和独占许可中的问题,文章指出这种差异的意义是传统知识产权法为成果信息的开发投资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回收途径或渠道。  相似文献   

12.
罪刑法定原则的确定开启了我国刑法的价值取向由偏向保护社会利益转向保护社会利益和人权的双重保障·然而,真正让罪刑法定原则在实践中确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本文主要从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贯彻罪刑法定原则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之道,对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贯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0月27日新《公司法》的出台是我国商法学界的一件大事,其为中小股东设定的各种维护自身权益的救济途径充分体现了立法者对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也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好评。本文探讨了新《公司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及其对中小股东的保护途径,并试图对新《公司法》有关中小股东利益之保护作一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对象——兼评“公平竞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对象包括保护主体和保护客体.其保护主体为竞争者、消费者、其他市场参与者和公众;其保护客体为法益,即通过禁止性条款或一般条款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或间接保护多种主体的法益,并不创设完全独占权.退而言之,即便创设"公平竞争权利",该权利也只是一种"不完全独占权"或"框架权",不能积极行使,只能消极防卫."公平竞争权"的设立使受保护主体单一化,会窒息公平竞争并导致知识产权的扩张.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基于报告制度对某些仲裁案件作出的答复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司法解释。本文通过对近年来(2001年2月至200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此类司法解释进行归纳式的分析,一方面从司法实践角度探讨仲裁法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考察最高人民法院制作司法解释的水平,并认为报告制度无法确保案件得到正确、一致的处理,理应废除。基于已判决的个案发布司法解释才是最佳模式,但应注意加强司法解释的说理成分和价值补充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王艳林 《法治研究》2016,(6):128-134
对于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如何修改,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二法分立路径与统一路径之别.现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是在二法分立的路径上进行的,删除了原法规定的五条,主要涉及反垄断规范,补增三条,主要涉及网络竞争和行政机关的授权.本文立足于二法统一路径,指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删除反垄断规范,成为私法的特别法会有可能生成新的矛盾与冲突,愿景令人担忧.授权行政机关认定不正当竞争,有违法治政府的精神和网络经济成功发展之最低限度监管的原则.本文提出:借此修法,让反不正当竞争法走向竞争基本法,当是一个符合竞争法世界发展趋势尤其是转型国家竞争法制度演进趋势的选择,并从理论和修法建议上回答了取向统一竞争法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专利法》第二次修正引入了实用新型专利检索报告制度,本文在肯定建立这一制度的意义和积极作用的同时,讨论了修正案所建立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检索报告制度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反致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一个涉外亲属法中的继承案件.从其发端到现在,已经历一百多年的历程,随着时代发展,反致制度在世界各国国际私法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涉外亲属法特别是民事身份领域,反致制度—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在我国最新施行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对反致制度的取舍显得格外慎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定位和基本观念,注重实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代化,妥善处理一般规则与特殊规则的关系,贯彻自由竞争和市场效率的观念.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既要考虑定义性规范的严谨性,吸收现代元素,又要考虑其一般条款的适用属性,突出其行为特征.既要明确规定一般条款的司法适用,又要在规定中体现限制适用的立法态度.对于现行法律已有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重在增强其可操作性,充分总结吸收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增设"互联网条款"应当慎重,已有的类型化情形未必适宜.行政强制和民事救济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需要重点强化民事救济.  相似文献   

20.
文艺的人民化与人民的文艺化——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读毛泽东文艺观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化特色,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毛泽东的文艺观其实质是人民文艺观,这一文艺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和文艺学为指导,透彻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人民大众与文艺的关系,提出人民是文艺的主体,阐述了文艺的人民化和人民的文艺化,把人民了解、学习、掌握和占有文学艺术纳入人民解放事业,指明了人民及其文学艺术的前进方向。人民文艺观与人民革命观、人民战争观和人民大生产观等,共同谱写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隽永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