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田浩  李一宏 《求索》2008,(11):94-96
当代伦理学理论体系中存在两大困境:道德起源原则标准上的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道德行为评价依据上的效果论与动机论的对立。当代伦理学理论力求化解矛盾达成统一,于是有“集体主义”和“动机与效果统一论”。本文认为,这没有走出理论的困境,且在道德实践上有误导。正确的选择是在道德起源原则标准的问题上应坚持功利论而反对道义论;在道德评价依据的问题上应坚持道义论而反对功利论。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求是》杂志在第1期、第4期、第7期相继刊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共三篇署名"秋石"的文章。"道德三论"引起读者广泛而强烈关注,就此《人民日报》进行了详细解读。本刊特分三期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3.
李涵 《公安学刊》2013,(6):44-47
正义是人类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追求。西方正义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古代正义论是一种伦理学,属于应然的、观念的和道德的范畴。近代正义论以自由、平等、权利为其主旨与内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道义论的公正范畴,二是功利主义视角下的正义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学理、政治、道德及社会背景。《正义论》实现了从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向规范理论的回归,发扬了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强调正义对于功利的优先,实现了从功利主义向"社会契约论"的回归。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其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正义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在西方近代的各种美学流派中,经验主义的美学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在西方近代经验主义的美学家的座次中,休谟(1711—1776)应当占踞重要的一席。休谟一生没有撰写过美学方面的长篇巨制,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人性论》、《论怀疑派》和《论趣味的标准》等专著和论文中。休谟没有去建构包罗万象的美学理论系统,他着重探讨的主要是以下两个美学界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一、美的根源在哪里,美的本性是什么?二、在肯定审美趣味的个人差异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区别于自然之德的人为之德,共同利益感是保证人们遵守诺言并履行正义原则的情感基础。维护共同利益感就是为了建立一种经济正义,它包括三个基本的原则。麦金泰尔认为在正义规则与自私本性二者之间,逻辑上的过渡是不可能的,因而休谟的同情心是虚构的哲学概念。罗尔斯对休谟正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正义的环境观念、正义相互性概念和正义的作用观。  相似文献   

6.
郦平 《求索》2012,(8):205-206,138
休谟通过对理性与情感在行为发生和道德判断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的分析,确立了道德源于情感的基本原理。本文认为,休谟的"情感对行为有更直接的影响"的观点是合理的,但他的"理性对行为只具有微小的间接影响"的观点则是片面的。因为道德情感的产生有两种原因:自然情感倾向与实践理性判断。实践理性与自然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实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道德判断标准混乱化的现象,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感性情感与实践理性在道德判断及行为动因中的作用,对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灿新等著的《道德代价论》对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有如下贡献:第一,对以往国内外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总结;第二,从道德代价本质论、道德代价基础论、道德代价根源论、道德代价调控论、道德代价机制论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道德代价问题;第三,从调控道德代价内外机制等方面开辟了当代中国低道德代价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沿着康德哲学的"超绝的形而上学"来重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以此来建立他心中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于这个理论动机,他对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作出了五个判定,指出海德格尔的思想存在着不通透和误置形而上学的倾向。本文试图指出,牟宗三的这种解读恰恰是"误置"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他在吸收康德批判工作的同时又落入到了康德所反对的"非批判的、独断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9.
金边 《长白学刊》2001,(4):51-53
至今为止,对康德"三大批判"之间关系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实际上,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可以作"道德的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后者才是康德所真正关心的"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等书是为"道德形而上学"作导论,<实践理性批判>等书是康德以"伦理学"的形式提出并论证了"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的"至善论"和<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所"信仰"和"目的论"的形式大致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山东人大工作》2012,(8):59+61
二论: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道德信心《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失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坚持并且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三个方面介绍了《劳动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劳动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提出《劳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劳动论》体现了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是一本难得的诠释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9,(24)
<正>《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被称为"培养合格的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刘少奇同志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等著作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写作时代环境相比,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环境更加复杂,但《论共产党员的  相似文献   

13.
《山东人大工作》2012,(9):61-62
三论:正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摘编)《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  相似文献   

14.
从自然权利到正义规则:洛克与休谟财产权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晓铭 《求索》2011,(1):81-83
在财产权利问题上,古典自由主义有洛克的权利论和休谟的规则论两种理论路径。虽然两者都认为财产权利是社会秩序的来源,并都将财产权利视作政治权力的出发点,但是,二者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洛克的权利论建立在权利哲学之上,而休谟的规则论建立在功利哲学的基础之上。洛克认为,人类的生命权等自然权利是社会财产权利的逻辑前提;休谟批判了洛克的自然权利观,认为最初的占有并不能成为排他性占有权利的起源,因此,在休谟看来,财产权利不可能是一种自然权利,它应该是一种以稳定财产占有为目的的人为协议的正义规则之结果,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洛克、休谟关于财产权利理论的分歧,凸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内在张力,对两者的对比分析,将为我们探求近代自由主义理论提供新的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体系由道论、德论、社会论和修养论构成."道"、"无"和"有"是道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德论包括道和德的关系、德的层次和德的内容三个主要问题.社会论主要有历史发展阶段论、善治论及无为而治理论.修养论可以概括为参悟人生、知足常足、清静稳重和为而不争四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最先系统研究亚当·斯密的道德观念的学者有朱绍文、晏智杰等,朱绍文在《<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中认为,斯密学说中的经纪人是前后连贯的,并明确指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所讨论的人性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属性的人,是这个时代的新人,而绝不是两种属性完全不同的人物".[1]其后,我国的学者对斯密学说的研究开始不断加深,如晏智杰先后出版的《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讲亚当·斯密》等都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对其道德思想和市场经济的联系进行系统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阐述道德与市场联系方面,大多数有所探究的经济学家都偏向于用道德哲学的方式研究"经济人"的道德问题,如胡怀国的《亚当.斯密的思想渊源:一种被忽略的学术传统——兼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本文借鉴前人对斯密思想的研究成果,综合斯密身前主要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力图从斯密的思想体系中抽离出其道德要旨,并藉此探究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创造论"由马克思创立,列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将其中国化,邓小平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蓝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创造论"是马克思"历史创造论"的具体形态,是对它的总体性理论创新.我国学术界有可能也有责任将这一珍贵的理论创新梳理成为一个学理体系.本文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其展开为人民主体论、自觉实践论、实践批判论、中介实在论、社会进步导向论、实践规律论、辩证发展论、相对规律论等逐次推进的九个哲学学理.  相似文献   

18.
尹继佐同志的《从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律背反中走出来》(见1987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一文,和何中华同志的《论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地位转换》(见1988年10月3日《光明日报》)一文,都从历史发展与道德进步关系的角度,论证了我国改革以来的社会道德问题,读来颇受教益,但也有些不解其意之处,在此提出来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情操论》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著名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是为后人留下的两部最经典的名著。本文对斯密《道德情操论》的写作过程、核心及其主要内容,作了一点个人体会性的阐述,并浅谈了几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20.
休谟的因果关系论和群体犯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长建  李国强 《前沿》2008,(10):82-85
群体犯罪在现象上是道德的堕落,在本质上则是正义规则的失灵。群体的道德素养和其表现出的道德素养是不一样的,后者围绕前者上下波动,波动的方向和幅度取决于正义规则对这个群体的习惯系统的调整能力^[1]。休谟的因果关系论表明烈体犯罪是“模仿犯罪”,“善恶”存在于群体之中,有效的正义规则能够抑制群体之“恶”,使群难的行为控制在道德庶线之内,群体表现出的道德素养高于自身素养;失灵的正义规则却激发群体之“恶”。使群体的行为超越了道德底线,群体表现出的道德素养低于自身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