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坚 《小康》2012,(8):95
"德清现象"的意义正在于它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老百姓的希望,也就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暖的充满道德的社会的希望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物质世界的打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物质世界相比较而言,精神世界的打造还有很多不足。早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暴露出精神道德建设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缺乏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善良与温暖。社会只有经济的增长没有精神与道德的确立,人们是不会幸福的。所以,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应该说上下都很关注,但是我认为老百姓更加切身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并给予高度关注。老百姓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所有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状况与他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前一  相似文献   

2.
一、道德教育的实践本质理解道德教育的实践本质应从道德的本质谈起,但道德又是同伦理相联系,所谓伦理即人与人之间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秩序、次序性社会关系,诸如:朋友有信,兄友弟恭等。这种客观的伦理关系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定要求,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这种行为准则和规范被人们自觉接纳,并见之于行就是道德。显见,伦理道德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要求,是一种实践关系,因而,道德的本质就是这种实践关系的反映,它既是一个特殊意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道德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是在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视察,在翻阅《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习近平在孔子研究院与专家们座谈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  相似文献   

4.
《山东人大工作》2012,(8):59+61
二论: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道德信心《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失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5.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从事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必备的道德品质,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在人类历史上,随着个体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分工和交换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职业道德也就产生了。职业道德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又总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人们在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内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就是各  相似文献   

6.
陈云峰 《创造》2003,(7):33-34
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掌握世界,具有认识社会现实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道德规范不同于法,不是靠国家的强制手段来实行,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实现。人们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自私、诚实和虚伪等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法更加广泛,虽然道德不像法一样具有强制性,但是社会所共同形成的舆论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有时这种力量是法所不可比拟的。道…  相似文献   

7.
重建新时期社会道德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道德信仰的重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传统的道德信仰正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新的道德信仰逐渐形成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混乱局面。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高级领导干部也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不可告人的伤天害理之事,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精神自律和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我们坚信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状态。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奋斗的目标。但是,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社会,中国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也是世界各国中最不缺伦理道德资源的国家。但中国目前却面临着道德危机。当前中国道德危机主要还不是发生在"私德"的领域,而是发生在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公共"领域,发生在作为社会公共道德即社会性道德的"公德"领域。历史上中国最不缺乏、最完备的是"私德",而现时代我们最缺的是"公德",人们广泛议论的当代中国道德危机事实上是"公德"的危机。中国人过去拥有的"德"与当前中国人所缺的"德",事实上不是同一个"德"。  相似文献   

9.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履行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法规。 道德遗产是历史的道德现象。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上的伦理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道德遗产,扬弃其历史上的伦理思想,摈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造就共产主义新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勤劳、朴质、善良的民族。侗族的道德现象,自古而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对侗族的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使广大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上文明进步,促进侗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两种含义的历史"必然性",一是指历史发展之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均已被排除这种意义上的必然性,二是指某一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必须具备某些必需的条件这一意义上的必然性,马克思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论者,这种必然性与历史决定论无关,相反,它既为基于某种价值目标的道德批判留下了空间,也以其对"必需的条件"的承认而限制了道德义愤或感伤的泛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实然)的批判是从"应然"和"必然"两个维度展开的双向度批判,从这种双向度批判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评判现实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的一般标准:一个特定的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系赖于它作为人类实践的形式,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是帮助促进了、还是阻碍限制人的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里 《群众》2014,(5):79-80
<正>习近平同志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河北省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着力引导人们以善言善行做善事、以善道善德当善人、以善学善才尽善职、以  相似文献   

12.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具有强制性,而道德标准的实现则依靠社会力量,尤其要依靠教育力量来进行。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觉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当代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3.
当一个人把实事求是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稳定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时,就意味着他具有了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种自觉的道德修养过程。 首先,需要提高和端正对实事求是的道德认识。具有实事求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实事求是的社会道德价值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能自觉地把坚持实事求是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而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往往对实事求是的道德价值存在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例如:认为“不说假话办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文化建设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近年来出现的价值失序、信仰失缺、道德失范等各类现象中,"助人恐惧症"显得格外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扩散和传染的态势。从某种意义看,"助人恐惧症"折射了中国社会信任缺损和信任焦虑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人只有遵守道德法则,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然而,如何让人自觉、自律、自愿去遵守道德,这是一个永恒的道德实践难题。本文试图从《周易》中去探寻能让人自觉守德的根由,提出德根在于"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它将长期存在,同时它必然受到所处时代政治、法律、文化及道德等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将自觉适应社会来取得生存条件。在远古时代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还没有摆脱自然的压迫,又遭受到来自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这种压迫比自然对人的压  相似文献   

17.
道德建设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和途径,为道德建设提供直接保障。良好的道德秩序的形成必须依靠一套规范良性的制度安排来支撑,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道德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在浙江省德清县有一批由老百姓自己设立的"百姓奖"。据悉,自1997年莫干山老年乐团院长马福建设立"孝敬父母奖"以来,德清相继出现了"天荣环保奖"、"溪水交通安全奖"、"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志国拥军奖"、"王连根民间科技进步奖"等11个民间奖项,被当地民众称为"道德实践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最美现象"是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其蕴含的道德内涵是"善"和"向善"。此现象的出现,掀起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潮,强化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共识,夯实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信心,提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范例,有力地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最美现象"也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如要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新媒体的作用等。而更多"最美现象"的出现,则需要社会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