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道义和利益交织,人权承载贸易,利己超越利他,权力胜于民主。美国外交对现实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大大超过它对道义的忠诚。国际道德的困境在于“大国失效”,具体说就是“美国失效”。就本质而论,美国同十九世纪的大英僭主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2.
敬畏与戒尺     
清正廉洁是评判好干部的一项重要标准。而什么样的干部才是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辽宁考察时所强调的“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就指明了清正廉洁的实质和关键。大兴清正廉洁之风,争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就得心存对权力、对人民、对法纪的敬畏,手握制度、民心、律法的戒尺。  相似文献   

3.
陈仓 《各界》2011,(2):30-30
有一种说法,说“文革”期间的干部很清廉,没有寓败,并由此产生怀念计划经济,诅咒市场经济等糊涂认识。权力好比钢铁,无论多硬,都避免不了被氧化。寓败是权力的寄生虫,只要有权力空间,就有寄生虫滋生。“文革”期间是60年来干部群众最贫穷的时期,但是特权腐败依然存在,与其他时期相比,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4.
“接班”与“接官”,是干部新老交替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接班”,就是接过党和人民事业的班,重“接班”,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接官”就是瞄准“印把子”,注重在接过官位与权力上,它是把做官当作人生的目标,注重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得失,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脑后。年轻干部是以“接班”的心态还是以“接官”的心态走上领导岗位,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5.
实话难说     
在一次“戏说权力”的闲聊中,一位朋友问我:“你说说,是电视的权力大,还是观众的权力大?”我说,当电视讲出了老百姓心里想说的话时,电视的权力是很大的,电视深入人心之快之广之深,是许多传媒难以与之匹敌的;但是当电视尽说一些官话、套话和假话时,电视的社会效益是轻薄的、负面的、令人反感和没有权威可言的。几亿观众看似无权(美学上称为“受众”——好像是被动接受者,其实人在接受任何事物时都有或欢迎、或抗拒、或默许的主动反应),实则权力很大。他手里的遥控器一  相似文献   

6.
人生活于社会,社会就要评价人。这评价,对个人可决定得失荣辱,甚至可影响生死存亡;对社会,则关系把管理主导之权交予谁手,所以也决定着一单位、一社区乃至一国家之命运。有道是“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干部的评价遴选,似乎还应放在这决定因素之先,怎样评价遴选好,真让“行的”人“行”,就成了个大问题。 以往,在某种范围内和气候下,这个重大问题却被作了过分简单化的处理。具体办法常常是让领导的个人偏好或者说意志去决定谁行,谁不行。其弊端很明显,已被一句民间创作的对联概括: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与这种旧法不同,近几年随着干部制度的改善,我们开始反对由个别人“说”谁行不行,而注重从实践中显示谁行不行。这就叫“凭实绩用干部”。这句话,不仅成了组织人事工作本身的重要共识,也很为  相似文献   

7.
1.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党来说是一场挑战自我的革命。这种“革命”,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则意味着削弱手中的特殊权力。挤压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空间。一些领导干部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常常采取“选择性执行”,不愿动真格的。从深层次说与他们的既得利益作祟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法治政府才能协调好利益关系 能否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协调“利益关系”,能否理清“公利与私利”的关系,而法律正是协调利益关系的最有效手段。美国大法官萨蒙·P·蔡斯说过:“法律就是利益的分配。”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明确:哪怕最野蛮的政权,对于自身权力的分配和运行,都有一套规则体系,否则这个政权就必然由于混乱而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9.
从利益的视角看,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党员实现、维护和发展党的利益的行为都可称之谓党内利益行为。党内利益行为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取向和准则。由于利益具有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各级党政机关、党的干部都拥有一定的权力,这就需要以道德力、法律力、组织自控力和信仰力规范党内利益行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1,(11):46-46
唐亚林在2011年10月《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认清公共权力的性质,阻断公共权力与利益的结合与输送之路,压缩因宫位越高自由裁量权就越大而引发的腐败空间,是降低、控制官员“权力瘾”的有效良方。第一,官员“权力瘾”是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目前形成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个人利益政策化”这一“中国式权力异化”的恶劣局面。其后果必然是拥有权力的人不愿放弃权力,权力小的人渴求更大的权力,没有权力的人拼命追求权力。第二。官员“权力瘾”是权力商品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权力主体也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或者约束机制对这种自利性加以软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自身利益就会不断扩张,这种利益扩张又与行政权力的腐蚀性有着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公共利益的异化和行政权力运行的畸变。矫正行政权力运行畸变就必须实现行政权力设置的法治化,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行政权力监督的多元化和行政权力主体的自律化。  相似文献   

12.
前一个时期,通俗歌曲流行得很,音乐界有不少人颇为怏怏,著文言谈中,贬斥之语自然也就溢于言表了。于是乎,跟着就有人提出了反批评,据理力辩起通俗歌曲的种种好处来了。我对音乐之道,一直甚为懵懂,但总觉得音乐界中关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讨论,却是极有普遍意义的。现在,理论界其实也有一个怎样看待“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问题。勾起我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的由头,也许是来自于一位新结识的北京同行说的一件小事。他说,有一个县,在一次干部理论课上,当授课人说到考茨基和恩格斯之问的争论时,他听到下面有两个干部在窃窃私议。某甲搡了搡某乙说:“喂!老考怎么和老恩吵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一名负有领导责任的共产党员干部,手里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从一品大员到七品芝麻官,有什么害怕的事没有? 有!有“三怕”:“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这话不是我说的,它出自当代中  相似文献   

14.
伏琛 《瞭望》1990,(42)
有一位学者给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作了界定,说: “腐败就是权力变质——公共权力蜕变为私有权力。”这样“蜕变”的结果是:权力由原来应为社会兴利除弊的机制,变为滋生弊害的障碍机制。也就是说,原应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反变成了某些人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介体了。 国家干部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人民授权予公仆,总希望他们一心扑在公务上,多为人民作贡献。但擅长以权谋私之流不这样想,他们担心“有权  相似文献   

15.
清官难做     
屠雨迅 《民主》2007,(4):41-42
据说上古时代人们并不热衷于做官,尧与舜都曾主动禅让了帝位,可是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却为小小的县令争得你死我活。人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韩非子给出了答案:“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今,一日身死,子孙累世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原来尧舜为帝时比后来的县令要辛劳得多,而享有的福利却远不如后者。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无论社会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但人们对权与利的认识却没有什么改变.“权利”一词是我们祖先对此所作的经典概括。权力不仅是通向财富的最佳捷径。权力的大小还与财富的多少呈正相关,所谓“高官厚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既然权力与利益联系得如此紧密.“升官发财”也就自然成了广大老百姓永远不变的理想,就连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与李白也未能免俗。当一批又一批争名逐利之徒挤入官场以后,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就必然成为老百姓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恶梦。  相似文献   

1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手里掌握着人民给予的权力,党的干部既有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毫无疑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应成为党的干部正确的权力观。但是,在党内、在国家机关中,却有一部分人权力为谁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权力腐败成为党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人手中的权力为谁?为升官。一些干部把“有权就有一切”奉为信条,不遗余力的“跑官”、“要官”、“买官”,他们不是对人民负责,而是对上级负责,对个别领导负责,在实际…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位领导同志谈到,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待工作岗位要“三不要”:一不要浪费岗位,二不要“利用”岗位,三不要作贱岗位。思忖再三,觉得很有些道理。不要浪费岗位。岗位绝不仅仅是干部个人养家糊口的“饭碗”,更主要的是党的组织量才使用、代表人民赋予一定权力以使干部为民造福的“阵地”。干部之于岗位就好像哨兵之于哨所,一刻都懈怠不得。每个岗位都重要,每个岗位都寄托着党和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8.
日前,某市主要负责同志在一次干部大会上,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应酬太多、玩风太盛、读书太少的问题,强调说:“领导干部要养成一日不读书就食不甘味的兴趣和习惯,多一点书卷气,这样,就会少一点庸俗之气和浮躁之气。”  相似文献   

19.
可赞的“三 不怕”精神 有位将军在给机关干部上党课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不怕”:一不怕人说“无钱”,甘愿清贫,艰苦奋斗;二不怕人说“无能”,坚决不搞拉关系、走后门、投机钻营那一套;三不怕人说“无情”,不用感情代替原则,不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好处。 这“三不怕”提得好,确实是新时期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体现,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但在改革开放、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原义,是说有一些“新官”刚上任开展工作热情有余,但时常虎头蛇尾,难以持久。现在这句话却比较流行,不少同志反其意而用之,主张“新官”上任就应该“烧火”,说这才像个开拓型的干部。对此,笔者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