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舆论界总喜欢把2300万台湾人民分为“本省人”和“外省人”,并以此来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这个划分法很不正确。所谓“本省人”、大陆人(即所谓“外省人”),除了百分之二台湾原住民外,其他都是汉族,论起血缘、文  相似文献   

2.
日本舆论界总喜欢把2300万台湾人民分为“本省人”和“外省人”,并以此来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这个划分法很不正确。所谓“本省人”、大陆人(即所谓“外省人”),除了百分之二台湾原住民外,其他都是汉族,论起血缘、文字、语言、宗教信仰,都是一样同源同根。不同的只是来台湾时间的早晚而已。不少外国学者还有台湾当局都以为“本省人”就是主张“台独”派,有分离的倾向,大陆省籍就主张统一。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很多“本省人”同胞也反对“台独”。  相似文献   

3.
温晔 《台声》2019,(20)
<正>这是一篇关于陈映真早期作品中外省人书写的征文,选题较有新意。作者发现,在台湾本省籍作家中,陈映真是为数不多的以外省人为主要书写对象的"异类"。通过对陈映真早期作品中外省人故事的爬梳与分析,作者体会到了陈映真先生对外省人历史际遇的"理解之同情",以及期盼族群和解的良苦用心。文章主题突出、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台湾政坛,“省籍问题”象幽灵一样无时不在影响政局的发展,在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问题中都可以看到它的阴影。所谓的“省籍问题”,指的是“本省人”(狭义上的台湾人,台湾社会称之为“蕃薯”)和“外省人”(指1945年台湾光复后到台湾的大陆移民,台湾社会称之为“芋仔”)之间,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而形成的不同族类所引发的问题。40多年来,台湾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经过不断接触、通婚,在社会生活层面,省籍问题已经渐渐地消失。然而,在政治生活层面,省籍问题却畸型地保留下来,近来还被不断地炒热,并日益复杂化。本文拟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选举频繁,选举过程中呈现出劣质的选举文化,已遭到诸多媒体的质疑和非议。台湾选举文化的劣质性台湾是一个选举型的社会,几乎每年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选举。近年来,台湾的选举文化屡为人所诟病。一、挑拨省籍矛盾,撕裂族群。李登辉主政初期,为了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依靠制造和利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台湾“二二八事件”已经得到“平反”,本省人的受难者得到赔偿,但外省人中的受害者却尚未得到公正的待遇,其中涉及一些历史真相问题。本文就当时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做全面的考察,试图说明其复杂性,并澄清一些被某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加以掩盖或歪曲的事实。着重指出,作为当年本省人与外省人关系的主导面,一般老百姓是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的;外省人的受害者是国民党政府的替罪羊,理应由现在的国民党做出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二二八事件是所谓台湾“悲情”的源头之一,当前流行的所谓日本殖民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论调的建构,也与光复初期有关。这一时期的台湾,民族矛盾、省籍矛盾、阶级矛盾、现代化程度的差异等多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只有把握其主要矛盾,才能对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当前的一些流行论调加以正确的辨析和批判。日本投降后中日民族矛盾退居次要位置,所谓台湾先进、大陆落后的说法也并无事实根据。这一时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整个中国一样,是广大民众与官僚统治集团的阶级矛盾。省籍矛盾固然存在,但它更多的是上述阶段矛盾的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台湾民众所谓“悲情”的指向,应是当时的官僚统治阶级,而非所谓“外省人”、中国大陆、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光复初期作为隔绝50年后两岸文化汇流时期,人们往往只关注许寿裳等中国新文学著名作家的作用,而忽略了一批来自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年轻作者。不同于前者主要服务于高校和文化机构,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后者活跃于报刊杂志上,对于台湾当前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思考成为他们创作的重心。作为其代表之一,杨梦周深受鲁迅影响,秉持文艺反映现实、为大众而写的文艺观,其发表于《自强报》、《中华日报》、《台湾新生报》上为数颇多的创作,展现了当时腐败官僚统治下社会贫富不均、民生困顿的情景。他以“外省人”的视角,对二二八事件”加以及时和真切的记录和描写,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加以思索和反映,特别是从文化视角揭示和批判当时奢靡的“上海风”在相对淳朴的台湾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赖声川在有关台湾外省人形象的剧作中,呈现了外省人第二代在身份认同上的心路历程。这些外省人形象,折射出他们从最初承继父辈的大中华观念,至意识到这种观念的现实障碍,再从两代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出发,重新思考、调整对自身处境的认知,理性地容纳对台湾的在地情怀和对大陆的民族血缘、中华文化的精神传承。对此客观、准确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台湾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之理解,为理解和把握两岸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提出一个研究台湾政治的模式 ,即“省籍 -族群 -本土化”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可以用来解释当代台湾政治的种种现象。为此 ,先对“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 ,详细论证“省籍、族群”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点 ,接着说明和论证这个模式的 7个基本要点 ,并用当代台湾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实践进行验证 ,证明这个模式有助于对台湾政治做出“简化”的解释。此外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模式的适用性 ,还提出若干预测 ,留待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庄永明 《台声》2002,(6):40-41
台湾的民谣源远流长,各族群各有其以母语表达的传统歌谣。闽南人是台湾最大族群,闽南语系遂成本土“强势语言”,闽南歌谣因而被多数人泛称为“台湾歌谣”或“台湾歌曲”。台湾传统民谣有民间小调、本土戏曲和源于中原的歌乐。反抗日本殖民霸权的民族诗篇,也是台语创作歌谣的先声日本殖民统治后,校园里开始教唱“国语”歌曲,台湾学童纷纷唱起“君之代”、“六氏先生歌”和日本童谣。20年代,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勃兴,几首代表“爱台反帝”的社会运动台语歌曲,成为“台湾文化协会”成员巡回各地时鼓吹民族意识的有力“伴唱”。例如以…  相似文献   

12.
六、台湾公共行政的当前研究趋势关于台湾公共行政学科目前的研究趋势,以下拟从“教育课程设计”、“学术期刊主要议题”以及“目前新兴议题”来加以探讨之。(一)公共行政教育之课程设计综观台湾公共行政系、所教育的课程设计,主要课程可区分为下列几类(詹中原,2003:445-451):1.公共行政相关课程,如行政学、公共行政研究、地方公共事务专题等。2.公共组织相关课程,如组织理论与管理、组织设计、官僚组织专题等。3.行政管理相关课程,如行政管理、绩效管理、公共财务管理、政府再造专题、公共经济学等。4.公共政策相关课程,如公共政策、政策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爱台湾”似乎已成为岛内一种口头禅,而且用“爱台湾”与否作为区分省籍、分裂族群的尺度。其实,一个人爱不爱台湾完全在于他对台湾社会是否有所贡献。凡对台湾社会有贡献的人,即使不是在台湾土生土长,也算是爱台湾;凡对台湾社会不但无贡献, 而且有危害的人,即使在台湾土生土长,也不能算是爱台湾。  相似文献   

14.
汉傣之间:阿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昌族从明清以来就深受周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和傣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阿昌族正好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因此与周边的汉族和傣族之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阿昌族容纳了汉、傣等民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格局。  相似文献   

15.
段玥婷 《今日民族》2008,(12):26-31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地处古哀牢地中心,傣语称“勐撒”,缅语称“万莫达”,历来被誉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宝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和艺术之乡。从明清时起,这里的阿昌族、汉族、傈僳族、傣族、景颇族等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族际社会特征明显。而在多种少数民族中,生活着户撒独有的一个汉族亚族群,户撒阿昌族将其称为“布董嘎”,俗称“大包头人”,在民族识别中归为汉族。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省籍-族群"矛盾和冲突,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显著,其脉络是在政治本土化过程中显示与发展的,特别是在选举时刻,为政治所利用.愈演愈烈的"省籍-族群"矛盾和冲突撕裂了台湾社会,民众对此已有不满.台湾民间的一些公民社会团体和学者,开始尝试开展民间的渠道,以相互了解、沟通与理解的方式去推动和解之路,治疗台湾社会为"省籍-族群"政治动员所撕裂的伤痛.这对于两岸交流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有许多令人回味与思考的地方.笔者仅凭直感谈几点看法.今日台湾各种矛盾的显现,是由高压下的假稳定走向正常状态的过渡40年来的台湾在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凭着天时、地利以及本身良好的条件(诸如良好的教育水准、总人口相对少、凡事较易于处理等优势),经济迅速发展.固然今日台湾的经济有其困难的一面(包括为此而付出的各种代价,如:环境之破坏等),但无可置疑的是,它对于大陆已是一个有分量的经济实体.40年来的台湾政局架构一直处于僵化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势之中,扭曲的政治结构直到蒋经国去世以后的近三四年才开始了调整.多年累积下来的各种矛盾,于是纷纷显现出来.有人以为今日台湾够乱了,而过去不乱;其实今日台湾社会各种矛盾的显现是其由高压下的假稳定走向正常状态下的稳定的一个可贵的历史机遇.40年来台湾政局的扭曲、虚伪集中表现在其“代表整个中国” 的虚幻意识.今日台湾政局改革的核心意义在于它逐步形成正常的架构,即政权的地方化.唯有地方化了的台湾政局才能较多地代表民意,也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革,台湾政局才能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15)
正"人多地广、天然资源丰富以及拥有雄厚骄傲的文化资产",这是我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的大陆。和大陆有关联的我,在台湾是被称为"外省人"的后代。外公在当时大陆战火遍地、混乱的年代,随着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落脚定居,在台湾生活养育了我的母亲,"外省人"二代。外公很亲切,浓浓的大陆口音显得跟台湾本省人不同,这也就代表着我和大陆的缘分及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调本不看好的陈水扁,通过撕裂族群、离奇枪击案、“公投绑大选”、“国安机制”等不公正手段,勉强赢得了今年3月20日“大选”。未来4年,陈水扁同样也会以非正常、非理性手法来巩固其争议性政权,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都将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朵西亚 《台声》2013,(5):100-101
在台湾被称作“外省人”第二代的他们,从小听父母讲述如何迁徙、定居台湾的故事。他们承继父母的血脉,也逐渐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