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暴力化、恶性化、团伙化、低龄化、成人化和智能化的特点。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不良影响和矫正制度的不健全,因此,需要重视早期教育,优化家庭教育,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防线;重视和改善学校教育,巩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防线;官方和社区共同营造社会防线;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近年来,成都市妇联联手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采取查看法庭审判资料、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未成年罪犯及其家庭教育进行深入调研。共查阅410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材料,涉及未成年犯罪人数519人次,随机抽取成都市少管所150名罪犯进行了父母养育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对12名14-18岁未成年犯罪人及10名未成年犯罪人的父母进行了个别访谈。  相似文献   

3.
父母惩戒权的悖论——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武彬 《青年探索》2004,10(4):52-55
父母惩戒权乃父母对于子女之身体上或精神上予以痛苦,使其改过迁善为目的的权利。一方面通过父母惩戒权的行使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社会学、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父母惩戒权极易异化为体罚教育权,非但无益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反而对未成年人犯罪有推波助澜之势。所以基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考虑,父母惩戒权的行使必须以教育为目的;要有足够的惩戒或教育理由来发动;必须在必要的范围内来行使。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能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保护的需要,有利于增强这部法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解决新形势下未成年人保护存在的问题提供法治保障。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故意犯罪较多、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征、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再犯率较高、罪犯的文化程度偏低等。未成年人犯罪既有个人和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原因。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有必要开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增强自觉预防犯罪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家庭教育,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围;注重学校教育,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呈明显上升态势。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侵财型犯罪为主、共同犯罪增多、犯罪主体文化素质较低等鲜明特点,且存在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完善、法制观念低下、家庭教育不科学、社会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各有关职能部门会同家庭、志愿者与社工等共同努力才能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犯罪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父母监护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以及社会不良因素诱引是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原因。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应当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防治,调动全社会资源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也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因此,家庭对教育子女上的特殊功能是任何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父母自身做起,从家庭教育做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运用地位获得模型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序次logit模型,对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子女的互动、父母对子女的法律教育都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有显著影响。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越多,未成年人法律意识越强。父母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法律教育越多,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越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中只有父母的教育程度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律意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家庭结构的残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教育失当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的、严重性的社会问题,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它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的犯罪人群中,25 岁以下的罪犯已占犯罪总人数的80%,“救救孩子”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增长如此之快?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分别来到辽宁省未成年人犯罪管教所、辽宁省…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三大公害"之一。不当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影响因素。"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模式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和家教失误的深层原因。把优化家庭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策略,至少应当包括普遍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提供对家庭教育的社区支持、完善与家庭教育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状况,前不久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青少年室对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湖北、辽宁、新疆等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名小学生、中学生、工读生及少年犯的家庭教育状况做了问卷调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是否端正,教育方式是否得当,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对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个"关键"尚未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负有直接责任的父母所掌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令人担忧。现将这次调查的结果做些剖析,以期引起为人父母者和关心、从事青少年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传播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已经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文章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入手,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诸多家庭因素。与此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其家庭、家长责任不可推卸。社会支助家庭的首要问题是帮助、指导家长 ,使其明确角色定位 ,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和合法权益 ,协调亲子关系 ,提高教育能力 ;实行家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以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改善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 ;建构社会对家庭问题的干预机制 ,其中包括司法干预、社区干预、社会舆论干预和学校干预。  相似文献   

14.
自迈克尔·戈特弗里德森与特拉维斯·赫希的自我控制理论提出以来,已有大量研究对此加以证实。然而,很少有人在犯罪学领域探讨父母教养、自我控制与未成年人犯罪三者之间的关系。父母教养以对子女行为的监督、对偏差行为的认知及对偏差行为的惩处为主要方式,影响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毋庸置疑,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我们需要从父母教养入手,落实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职责,改进父母的教养方式,同时通过抑制留守儿童的犯罪动机、增强其意志,来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其家庭、家长责任不可推卸.社会支助家庭的首要问题是帮助、指导家长,使其明确角色定位,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和合法权益,协调亲子关系,提高教育能力;实行家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以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改善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建构社会对家庭问题的干预机制,其中包括司法干预、社区干预、社会舆论干预和学校干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深刻揭示了家庭建设的重要性,揭示了家庭建设与子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通过血缘、姻缘关系或收养方式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发生着最深刻的影响。如果家庭结构松散,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控制失灵,家长素质低劣,家庭教育不善,道德沦丧,那么,这样的家庭就会失去稳定的基础,出现生活秩序的紊乱,子女犹如脱缰珠野马,极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构筑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完成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强化刑罚效能,遏制侥幸心理的萌生;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实行个体矫治,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环境·素质·方法──浅谈家庭教育郎正礼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怎样爱孩子教孩子,怎样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怎样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把真善美的东西传授给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重成...  相似文献   

20.
论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熙海 《理论月刊》2005,(5):120-122
目前社会上离异家庭数量呈上升趋势,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数量庞大、地位特殊,其财产权的保护问题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利保护为主线,分析了未成年人财产权利的正当性,未成年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规则,父母代管未成年人财产的管理权限、责任以及如何加强对管理人的监督等,并针对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抚养费拖欠日益严重的事实,提出了未成年人抚养费一次性支付制度,及其对抚养费的支付、使用、管理、监督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