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民事审判与执行是当事人解决民事纠纷的司法途径,要做到审判公正与执行有力。由于判决书是法官根据事实依据法律做出的具有执行力的判断,为维护司法的权威公正并使当事人信服,判决书应进行充分说理并应将合议庭的不同意见表达于判决书中。为使法院的执行工作更有效率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在民事执行中可推广分段执行机制以及法院应在执行工作中对当事人释明。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那么,判决书则是法律帝国的魂魄。正因如此,判决书在古今中外都无一例外地受到重视。判决书中,判决理由体现的是法官的认知体验,而法官也都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不可能奢求合议庭所有法官都永远只有一个意见。"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在联合组成的法庭,关于所希望的结果,会有不同的意见,不管这种不同意见只是偶  相似文献   

3.
过去两年,最高法院连续出台5个重要文件以应对执行"难"和执行"乱",而后者显得尤为紧迫。 "执行法官权力相当大!"对于目前法院执行之"乱",孙加瑞(最高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庭检察官、博士,主持该庭执行检察处工作)的总结是:一些法院、执行人员违法不履行职责和违法滥用职权以及利用执行权谋取私利,有人称为"不给钱不执行、给了钱乱执行"。  相似文献   

4.
<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培育法律信仰,更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法官素质,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裁判结果。  相似文献   

5.
赵瑞平 《法制与社会》2010,(23):291-29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在不断地反思教训、不断地总结经验。近年来,不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我国法院制作的判决书提出诸多意见。普遍认为,我国判决书存在着判决书写公式化、判决理由简单化,甚至缺少法律论证和法律推理等问题。有人认为不断地吸取西方法治先进国家的经验,提高法官的理性思维、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的能力,才能提高法官们撰写司法裁判书的能力。但是,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更应该让我们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尤其是传统判词书写中吸取判词书写的精华,改进当代法院判词书写,使判决书更具人性化和法理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避开审级的高低和裁判的先后,应该说,不管是原审法院,法官,还是再审法院法官,他们在独立行使审判权时,法律都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和法定范围的选择权。特别是新的《合同法》给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更大,范围更宽。由于法官个人价值思维方式、认识角度等非法律因素的差异,在法律原则和幅度内,同一案件,不同法官完全可能作出不同的判决。在审判实践中,当原审和再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发生冲突时,程序和时间上具有在先地位的原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通常被再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予以否定和取代。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夏海玲同志认为:审判监督程序中,应尊重原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7.
论司法公信力的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客观表现,是裁判过程和裁判结果得到民众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的高度反映。质言之,司法公信力一方面体现为民众对司法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包括对司法主体的充分信任与尊敬,对司法过程的充分信赖与认同,对司法裁判的自觉服从与执行;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法律在整个社会的权威与尊严已经树立,广大民众对法律持有十足的信心,公民的法律信仰包括司法信仰得到空前的加强。〔1〕可见,司法公信力不仅与司法权的行使密切相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的法律信仰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司法公信力还与宗教信仰、法律文化等因素也有…  相似文献   

8.
马岭 《法学论坛》2004,19(1):35-40
宪法诉讼重视在法律实践中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发现法律违宪的问题,对法律实践的尊重意味着人类承认有自己未知的领域存在,承认法律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宪法诉讼要求在法院解决问题,违宪审查是一个法律问题,应当用法律的方式、在法院、由法官们来决定。宪法诉讼是群众发现法律问题的智慧和法官解决法律问题的智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在法官与社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法官融入社区,与群众"亲密接触",另一方面提倡在法官与当事人间建立"防火墙",法官与社区"保持距离"。本文认为,矛盾的基点在于不同的司法理念和现实的需要。一方面法官与社区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另一方面司法应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免与社会脱节。然而,实践中往往难于掌握两者之间关系的"度",以致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被中国法律界学者广泛认同,并认为中国现阶段法律不能得到倚重和尊重,关键就是人们没有“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一个错误命题,法律不能被信仰在于法律不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法律至上的追求不等于“法律信仰”,中国的法治现状与西方的法治现状存在根本差别,倡导“法律信仰”是将中国法治引入误区并会带来危害,它转移了社会价值危机的视线并混淆了信仰与权威的界限,是一个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转型、经济勃兴,现阶段社会矛盾表现得复杂多样。而我国民主法制尚在建设中,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尚不够强、法律素质尚不够高,部分群众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所以涉诉信访问题是当前因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矛盾凸显所衍生出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法院文化建设与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李少平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一个职业群体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也难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在推进人民司法事业的过程中,亟需培育法官群体普遍认可和共同维护的职业精神,以提升法官职业行为的公信力、发挥司法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引导作用。这种精神从根本上决定着公众对司法乃至法律的信仰,集中体现为法官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对公平正义矢志不渝地追求、对职业道德坚定不移地恪守以及对职业荣誉视若生命地珍惜。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审判程序及裁判结果的信任与尊重的心理态式,以及对法院司法认同和信仰的程度。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状况还不容乐观,本文从公众对司法的评价视角,透视公众对法院工作所持的心理状态,揭示司法现状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并从提升法官素质、改进司法作风、严格依法办案、推进司法公开等方面,提出推进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大兴区法院始终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宗旨,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的诺言,非常注重妇女维权工作,积极为涉案的妇女提供诉讼便利,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近年来,该法院的立案庭、民事审判第一庭和6个派出人民法庭均被评为"巾帼维权岗",为妇女撑起的半边天抹上一道绚丽的彩霞。  相似文献   

15.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辽宁沈阳的一些民工由于拿到判决书之后无法兑现,于是公开叫卖法院的判决书,将653万元的执行款以550万元贱卖。针对这种现象,学术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判决书得不到执行,如果不允许当事人通过转让债权的方式实现债权,没有道理可言。但也有学者认为,判决书不能买卖,即使购买了判决书,要想申请执行,会遭遇法律难题。因为法律所规定的申请执行权或者请求执行权是不能转让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负责人认为不反对、也不提倡当事人买卖判决书,但是准备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加以调整和规范。在中国并非没…  相似文献   

16.
"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是法官在审判中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公民可以依法订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的遗嘱自由是在婚姻法中有明确规定的法律规则,而公序良俗原则则是民法中的基本原则。根据"穷尽法律规则"原则,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就应当优先适用婚姻法的规定,遵循遗嘱自由的规定,尊重公民的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17.
自1999年武汉惊爆全国首例判决书拍卖案以来,全国各地拍卖判决书的情况屡见报端.司法审判的神圣性招致民众的质疑,严重削弱了司法公信力,是导致司法权威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律白条"不断出现.生效的判决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做出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文书,如果连代表着法院最高权威的判决书都无法得到执行,那么司法权威要如何体现?本文通过公民对判决书的拍卖这一现象,分析我国法律的困境--"执行难",进而揭示司法权威流失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两份在文字上出现了严重错误的判决书成为舆论大加挞伐的对象,在众口一辞中,几乎成了目前法院司法能力不强、司法水平不高乃至司法不公的标志。一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级法院制作的终审判决书,有6处文字错误;一是四川省南部县法院制作的一审判决书,多达20余处文字错误。牡丹江中级法院对这份判决书的制作法官有何处理未见报道,南部县法院这份判决书的制作法官、伏虎人民法庭庭长李作勇则已经于6月1日引咎辞职了。吾本凡人,初看到判决书出现如此多的文字错误的消息,和大家一样,我也震惊,但再看到李作勇庭长引咎辞职的消息,我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作为北京市立案诉讼服务改革的试点法院之一的北京市房山区法院,为进一步完善改革机制,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保障群众合法的诉讼权益,实现"确保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的工作目标,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推出并不断完善了立案诉讼服务机制的配套改革制度——值班法官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过程中,所有的裁判都始于解释也终于解释,法律规范的大部分是法院在裁判中找到的。而做出这一裁判的主体正是法官本人。法官的判决书,是法律适用的最明显体现,是法律精神的最终产出。本文试从法律解释的对象和立场,法律解释的适用中的法官个人的独立价值判断,法律解释的填补功能与造法性,法律解释答案所存在的非唯一性,来分析法官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