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法体系分为内在体系与外在体系.内在体系的价值取向导引外在体系.而外在体系的各个要素一概念、规范与制度构成内在体系的载体。随着社会基础的变迁,现代民法内在体系形成了意思自治、保护弱者、信赖保护与自己责任的基本原则.并渗透到外在体系的概念规范与制度中。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应结合中国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法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法体系是指由经济法律规定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研究经济法体系,对于深化经济法自身的认识,概览经济法的外在全貌,明了经济法的内在构成要素,理清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确立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完善整个法律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传统经济法体系的缺陷1.指导思想不正确。传统经济法体系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认为计划法在经济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经济法的“龙头法”,其他经济法都以计划法为轴心而展开,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与资本主义经济法体系的区别所在。这是传统高度集权…  相似文献   

3.
权利限制论之疏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文 《法商研究》2007,24(2):138-145
权利限制是指立法机关为界定权利边界而对权利的客体和内容等要素以及对权利的行使所作的约束性规定。权利限制既涉及法价值层面的问题,又与法规范的设置密切相关。内在限制和外在限制是权利限制的基本类型,两者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都有各自特定的理由,都应遵循各自的限权原则和限权方式。  相似文献   

4.
李琦 《法学研究》2002,(5):24-41
法的确定性由法的外在确定性和内在确定性构成。法的外在确定性指法为人类提供秩序化的、有序性的社会生活。法的外在确定性是法的功能所在 ,是法的首要价值。这是由资源稀缺这一事实所决定的。法的内在确定性指法自身的确定性 ,包括法作为社会规范以明确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为特征 ,以及法以行为为对象。法的内在确定性是法的外在确定性得以实现的前提。法的确定性的相对性在法的外在确定性和法的内在确定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这是由人的需要的某种不确定性、客观世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并存、法实现确定性的能力的有限所决定的。法的确定性问题同时涉及了关于法律的三个元问题。  相似文献   

5.
权利限制的理论依据,在法理层面上有"内在限制"与"外在限制"两大理论之争;在规范层面上有"规范限制"与"原则限制"两大类别;在学科层面上有"内部限制"与"外部限制"两大来源。基于知识产权强烈的法定性和知识产权法显著的个人与社会"双重本位"特征,"内在限制"应是知识产权限制的理论依据;"规范限制"是知识产权限制的主要方式;"内部限制"是知识产权限制的主要来源,但与理论依据无涉。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内在道德是富勒新自然法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解读富勒法律理论的重要线索之一。 作为法体系的内在道德,是现代自然法复兴的产物。理解内在道德的关键在于揭示其可能蕴含的形式维度与 接受维度。从当代自然法和法实证主义争论的情况来看,形式维度的内在道德证明了法体系中包含必然的道 德,在这个层面上打击了“分离命题”,接受维度的内在道德却可以和实证主义的“来源命题”兼容。由此,富 勒的程序自然法进路或许可以提供一种超越传统自然法和实证主义框架的新法哲学可能。  相似文献   

7.
《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的施行与《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意味着我国数据出境安全制度初步形成。不过,这种制度仍然存在体系程度不足的现实问题:一是内在体系层面的部分制度内容交叉;二是外在体系层面的制度关联性不足;三是现有体系架构有待上位法依据支撑。数据出境安全规则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仅以信息自主权等理论难以解释制度实施层面的现实问题,因而有必要按照“识别、评估、缓解、预防”的数据安全风险管理逻辑,将数据出境风险划分为国家安全风险、违约责任风险、技术安全风险、其他未知风险四类,并按照风险水平采用“安全评估单列,其他制度互补”的体系架构解决对应的数据出境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与现代侵权责任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岩 《法学研究》2009,(5):18-36
传统侵权法的内在体系建立在自然人过错侵权的基础上,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的需要。从社会主体分化、风险来源、组织分工等社会基础出发,现代侵权法的归责体系应包括过错责任、危险责任和组织责任。其中过错责任日趋衰落,危险责任与组织责任成为风险社会中的重要归责事由。侵权法的外在体系应当反映其内在体系的本质结构,在立法模式上须围绕三元归责事由展开。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法律的伦理基础,从立法、执法、守法到监督都渗透着道德精神。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单纯在法的领域解决,还需要道德的力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法律,都是要靠人执行的,再好的法律,如果没有好的执法者,也不能起到法律的作用。削弱了道德的作用,法制调节必然势单力孤。道德和法制都是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法制重在外在强制,道德重在内在自觉,防治腐败需要内在自觉与外在强制相结合。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就道德力量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做一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道德建设的关注。一、道德的价值导向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刘少荣法学界对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的论述颇多,如有的认为是阶级性;有的认为是社会性,还有的认为是行为规范性,等等,见仁见智。各有道理。诚然,社会主义法具有上述属性,但它们都只是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不同层面上的外在表现,并没...  相似文献   

11.
数据法学体系是指数据法学在学科上的内部结构及整体构成方式,既包含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也包括形式上的逻辑构架的研究。数据法学体系建立的价值是为数据法律体系给予指引和实现其内在统一与持续稳定,进而对数据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科学化起到促进作用。目前,数据法学体系研究还处在空白状态,我国数据法律体系也未形成,因此本文数据法学体系研究不仅是数据法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数据立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外在规则体系、价值体系和利益体系三个维度构建了数据法学体系。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协调和统一实现数据法律的稳定性、体系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利益体系和价值体系实现数据法律的持续性和激励性。数据法学价值体系是数据法学的内在精神,外在规则体系是实现各项规范、制度的整合,数据法学利益体系是实现数据安全和发展的平衡。以此,通过对数据法学体系的建立实现数据法学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公司法律规范的种类应当包括强制适用规范、授权适用规范和推定适用规范。强制适用规范是强行界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公法和私法相融合的法律规范,授权适用规范和推定适用规范有助于私法自治原则的推行。解析公司法律规范的研究目的在于,重构公司法律规范体系,即内在的规范体系和外在的规范体系。内在的规范体系由公司法、民法、合同法等私法规范构成,外在的规范体系由宪法、刑法、行政法等公法规范和内在规范体系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一)法之不同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社会现象,就在于它自身内在矛盾的特殊性。对这种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展开:第一层面即法的内在矛盾构成形式,第二层面即法的内在矛盾构成因素,第三层面即法的内在矛盾运动方式。其中,第一层面说明了法表现为意识形态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司法》2011,(4):5-5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稳定,但反向来看,稳定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民生问题。民生与稳定,是既外在联系又内在统一的关系。稳定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外在要求,更是内在需要。翻开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国家出现动荡,倒霉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因此百姓有‘国泰民安’的期许并非偶然,他们就是需要一个太平的环境,过上安稳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不仅有民法,而且还有着系统,协调的二元民法法律规范体系。在国家制定法层面,法典、今、格、式、例等不同形式的法律都有着大量的民事法律规范及具体的民法务文;而在习惯法颁域,家法族规、行规业律,契约等曼是丰富了中国封建民法的内容。制定法民法与习惯性民法在中国封建民法二元法律规范体系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整个封建民法二元法律规范体系的运作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李华程 《研究生法学》2009,24(3):125-130
哈特认为,以“外在观点”为基点的法律理论,不能成功地呈现法体系的明显特征,因而难以在复杂的法律生活中得以适用。作为反思性批判态度的内在观点,通过“将惩罚从法律概念的组成要素中驱逐出去”,有效地解释了受约束的状态,并很好地支持了这一事实,即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标准,“控制、引导和计划我们的生活”,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从外在观点到内在观点,这种转向有很大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也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对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之间的体系关系几乎没有触及,需理清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间的关系。单位是自然人的特定组合形式法律拟制化的结果,单位犯罪的本质其实是对一些特殊自然人所实施的特定犯罪的拟制,单位犯罪与内部自然人犯罪之问是一种表象与内在、影像与实体的镜像关系;在犯罪构成角度而言,两者存在法条竞合关系。而这种关系定位对于解决单位犯罪同自然人犯罪三个层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这篇文章写得很精致,不论是从内容和语言都可以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作者认为恰当的词汇选择只能使法津文书存在处在的“形”,只有恰当的语句形式才能使法律具备内在的“骨”律师的职业是个说和写的职业,法律文书是律师内在素质和功底的窗口。仅能回头表达而不能书面表达是不够的,而能够用书面语表达却只注重词汇上的选择也是欠缺的。恰当的词汇选择只能使法律文书存在外在的“形”,只有恰当的语句形式才能使法律文书具备内在的“骨”。法律文书以其特定的使用环境而带有特定的书面语特点、风险性特点、专业性特点。尤其是其专业…  相似文献   

19.
韩世远 《当代法学》2021,35(4):26-37
婚姻法向民法的回归以及民法的法典化,不应单纯停留在外在体系的层面,同时也应在内在体系层面实现新的整合.基于法典化理念、法典的层次结构以及总则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未作特别规定的场合,总则编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定理应适用于婚姻家庭问题.除此形式逻辑的正当性之外,透过虚假婚姻、婚姻欺诈以及婚姻错误等现实问题,也反映出以总则编规定适用于此类问题具有实质的合理性及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法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与之相应的法律机制加以规范和保障,而且也要求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机制对社会加以控制。“法治”与“德治”并重应是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最佳选择。选择这一“模式”,既符合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现实需要。法律侧重于外在控制,道德侧重于内在控制,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统一,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向前发展。关于“法治”与“德治”之相互关系,是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从法社会学理论层而对“法治”与“德治”及其并重这一社会控制模式进行了考察,并对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及在实际操作中的设想作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