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洁 《前线》2017,(6):53-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中国道路自信具有深厚根基: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决定道路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路自信、发展成就彰显道路自信、国际贡献拓展道路自信、世界比较提升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2.
<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令人注目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重视中国特色是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孙卓彩 《理论学刊》2006,(6):104-107
诸子文化中墨学之为“显学”,必有过于和异于诸学之处。文章从文化视角探讨了墨学的主要特色,即“爱无差等的平民性质”、“独树一帜的科学精神”和“非攻备御的军事思想”、“折服古今的人格魅力”;并阐述了墨学“追求平等”、“主张互利”、“重视自然”、“崇尚创新”、“向往和平”等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历史与逻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充足的底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决定道路自信,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支撑道路自信,基于我国国情的科学探索和丰富实践涵养道路自信,人民群众对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彰显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比较优势拓展道路自信。道路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深深熔铸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继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之后,又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相似文献   

6.
建立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依托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实历史根基。以亲缘宗族为基本构成形态的传统社会,是优秀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载体;汇集了历代文化巨人思想精华的经典著作,是优秀传统文化凝练、传承、创新发展的文本载体;中华民族在发展中总结和提炼的优秀价值观念,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把握好这三个方面,我们就能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建立文化自信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党建》2016,(8)
我们的文化自信,既应该包括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开展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应该包括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发展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坚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这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美术源于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受到当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农耕文明在艺术文化上的反映,刻画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与信仰世界。如果说人类的生产生活始于制造工具,那么人类的精神生活就始于有意识的绘画与舞蹈。  相似文献   

10.
刘洋 《理论研究》2019,(2):37-40,52
价值哲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一个实践发展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价值取向、价值根基和价值坐标,是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价值实现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6,(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把"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并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对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是前所少见的,也是恰逢其时的,更是发人深省的,其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重建文化自信之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16,(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系列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脉所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之源,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之源。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盲目的,而是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价值的多重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指引与灵魂;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文化自信的实践与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用简洁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宏大深刻的道理,直指本源。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怎样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一起来看总书记怎么说!  相似文献   

15.
古丝绸之路作为对外经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政治外交之路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正是进一步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在多元价值观的文化冲击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沿线国家共享繁荣、互利发展。中国文化向来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国充分发挥文化先行先导优势,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海上丝路是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之路,是对话交流、多元共生之路,是包容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实现路径要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文化+"合作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熊若愚 《先锋》2020,(2):12-15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今年第三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再出发,有文化自信,历史根基,这是中华民族必然持续奋进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改革开放再出发,乃形势使然,大势所趋,这是中华民族必然持续奋进的客观时势。"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  相似文献   

18.
孙代尧  李健 《前线》2017,(3):38-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革命文化用唯物史观观察自然、人生和社会;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崇尚利己的个人主义。近代以降三者之间的碰撞历史,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只有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并借鉴西学合理成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正>许伟(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志遂(北京市怀柔区副区长):促进文明交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高屋建瓴、大气磅礴,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对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根基和使命  相似文献   

20.
杨增岽  吕璇 《前线》2016,(8):38-41
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彰显出鲜明的特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人民精神思想的导向性,以及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优越性。理解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的基本特性,有助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内在逻辑,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