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通过研究人体穿不同鞋跟高度鞋时步幅特征的变化规律特点,可以为利用高跟鞋足迹的成趟步幅特征量化检验提供科学依据。文中制作和选取50名实验对象穿不同高跟鞋的成趟步幅特征样本,对步幅特征的长、宽和角参数进行测量,并将测量所得结果和穿平跟鞋时所得结果利用级差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鞋跟高度的增加,整体实验对象步幅特征中有步长逐渐变长、步宽逐渐变宽、步角逐渐变小的趋势,当鞋跟高度超过一定的区间范围时,单个步幅特征类型发生改变。这一实验结果为确定步幅特征量化检验的鞋跟高度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在不同步行速度条件下所制足迹样本的步法特征和形象特征是否会发生变化,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检测了正常人在慢走(100步/min)、快走(130步/rain)、慢跑(大于130步/min)速度下赤足样本的特征变化。实验表明,不同的行走条件下,足底压力分布各不相同,即步法特征产生变化,足迹的形象特征也产生变化。因此,足迹检验中要制作与犯罪嫌疑人在现场作案时相同条件的足迹样本,从而得出正确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3.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通常会进行精心地伪装和遮挡,以躲避监控拍摄和目击证人的辨认。但犯罪分子只注重对其表面属性特征的伪装,而忽视对步法习惯特征的改变。随着监控的广泛安装和使用,通过将步法特征与监控视频相结合,从步幅特征、起落脚方式、头肩部周期性运动三个方面,对记录了大量犯罪分子行走运动的监控视频进行综合分析,可辅助判断监控中人物的性别。  相似文献   

4.
足迹作为犯罪现场出现率最高的痕迹之一,在侦查实践中通常被用来分析犯罪嫌疑人个人特征。文章通过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获取在自然行走状态下的20名男性和20名女性的足底压力特征数据,利用费歇尔判别法对不同性别人群的数据进行分类判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区分不同性别人群时,峰值压强特征和接触百分比特征的重要性和准确度高于峰值压强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特征,多个参数特征比单个参数特征判别的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穿鞋足迹的情况分析在刑事案件现场勘察检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而对步法特征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同一人的步幅特征还是步态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不同人的步幅特征和步态特征是存在差异的。我们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穿鞋油墨捺印足迹进行研究,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通过T实验法检验实验对象的各个相应指标的标准差之间的近似,证明了同一人步法特征的稳定表现;通过U实验法检验不同实验对象之间各个相应指标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不同人在步法特征表现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鞋的种类对步法特征的影响,对赤足行走和穿用两种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鞋行走时足底压力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赤足和穿用不同种类鞋行走时足底对地面的压力参数有明显不同.从理论上证明穿不同种类鞋行走时步法特征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从而为研究足迹中步法特征的变化提供帮助和支撑。  相似文献   

7.
根据人体重心在行走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对其运动轨迹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各个参量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各个参数和足迹各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确定留痕人的相应人身特点。从理论上解释重心对足迹特征的影响,使初学者也能掌握足迹分析技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采集青年人抬重物行走足底各个区域的压力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压力分布变化规律,同时捺印穿鞋样本足迹进行对照研究,为利用足迹压痕等步法特征分析遗留足迹人的行走方式,进而分析其人身特点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足迹鉴定中,对于一些因某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不正常的步幅特征的鉴定,除了运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检验外,还应该运用一些定量检验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对具体案例中级差检验法的实验,分析研究了由于心理因素和步行速度的影响使步幅特征中各量值的变化情况,为此类案件提供了重要的检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笔迹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书写条件的改变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实验,收集不同文化、年龄、性别的人在坐势翘腿以腿部为衬垫物条件下书写的笔迹样本,研究坐势翘腿以腿部为衬垫物书写笔迹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印章印文可变性特征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根据印章印文的可变性特征判定文件制成时间时,检材或样本印文盖印条件、印章使用情况及保存条件对印文的可变性特征影响较大,从而给判定印章印文盖印时间带来一定困难。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际办案经验积累,分析总结出不同材质印章盖印的印文特征的分类及变化规律,为准确判定文件制成时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实验选取德国Simi Motion 3D运动视频捕捉系统对人体下肢行走姿势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首先通过人体下肢行走的一般规律对步态周期进行科学划分,将其分为跟着地期、站立中期、加速期、摆动前期、摆动中期、摆动后期。然后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下肢各运动周期在运动过程中所占时间比例关系,找出具有稳定的运动周期进行后续研究。最后通过将测试者分成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组,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不同年龄组间周期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年龄范围对行走周期各个阶段的影响,从而为利用肢体运动规律推断年龄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收集289名成年男性的平面成趟足迹样本,对这些样本的步长特征进行测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身高、步长、年龄、体重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年龄、体重等因素对步长的影响。步长与身高的相关关系较好,与年龄负相关,而与体重、体重指数的相关性较差。利用回归方程由步长分析身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是对身高分析方法的较好改进和补充,为身高分析提供一种辅助方法,丰富足迹检验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步态特征 由于人在行走运动时,脚底各部位的作用力具有轻重不一、方向不同的特点,加之人与人之间的运动器官在生理解剖方面的差异,所以,脚在完成自接触地面到离开地面的完全动作后,足迹中会出现可辨的不同形态的细微痕迹,我们称这种痕迹为步态特征。步态特征是足迹技术中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青年人正常行走足底峰值压强变化稳定的区域,与传统足迹理论中的步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利用步态特征进行足迹分析、检验的科学性。方法:选择青年男性20名、女性10名作为测试对象,分别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和传统油墨捺印法进行正常行走时足底压力数据和步态特征数据的采集,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足底压力数据进行处理,找出足底峰值压强变化稳定的区域,而后将处理结果与捺印足迹步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足底峰值压强变化较稳定的区域,与捺印足迹出现率较高的步态特征所处位置基本一致。结论:依据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所呈现的足底峰值压强变化稳定区域与捺印足迹步态特征所处位置的相似性,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说明青年人行走步态特征出现的科学性,为足迹的分析、检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究两种不同视觉监督状态下手写板签名笔迹差异及盲写手写板签名笔迹特征变化规律。通过比对所见即所得手写板与盲写手写板采集的同源笔迹,观察特征异同,总结利用盲写手写板书写签名笔迹的特征变化规律。盲写手写板采集签名笔迹在书写水平、书体、搭配位置、运笔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变化。盲写状态不利于书写动作习惯的反映;盲写手写板书写签名笔迹在笔迹的空间位置和精细动作方面特征易变,同时受到书写人书写熟练程度和字迹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计算机在研究不同射角下其落角、落速、射程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具体设计了根据落角利用线性插值、根据落速和射程求算弹道极值点Qcp下利用线性插值逼近弹道。本程序将已知射角求算弹道作为基本程序。计算长步由精度自动选择,为使弹道计算更为直观,在屏幕上打印出弹道曲线,并将图形和数据同时打印输出。  相似文献   

18.
人体在四维空间[X(人体行进方向),Y(垂直于承受客体向上),Z(在承受客体表面垂直于X轴),T(时间)]中运动,由于人体运动系统的解剖形态、生理机能、神经系统及运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着产生不同的行走力,在足迹上反映为产生不同的特征。笔者在1992年全国足迹检验技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理论足迹学探究》中解决了行走力在二维空间(X,Y)中的定性分析问题,在此笔者对行走力在二维空间(Z,T)中的变化继续作一下定性分析,并由此推导出足迹特征随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加准确稳定地实现对人体运动留下足迹进行分析与识别,以压力传感器捕捉得到的累积足底压力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取了图像中肉眼可观察的轮廓、形状特征并加以运用,实现对体重、年龄和性别等人体生理特征的区分和对不同个体差异区分。对一些不易观察的足迹图像局部区域位置结构特征,加以运用实现对不同生理特征和不同个体的区分实验。为了验证上述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27个不同测试个体按每人5次行走状态采集数据,获取得到了大约400张单足的累积足底压力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整体足部周长、足长、足宽和结构化特征等对于个体的生理区分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价格是一个分配范畴,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价格分配的特点是不同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正确认识价格分配的新特点,对于充分发挥价格分配的作用,协调收入分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分配的特点。 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分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价格分配的主体为参与商品买卖活动的众多的买者与卖者。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国家的附属物,在企业之间不存在通过竞争形成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的自发机制。制订价格的职责就只有国家承担了,价格分配的主体也就被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