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毅成 《创造》2004,(4):21-22
公元2003年7月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年会上,云南的"三江并流"申报项目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令云南人民尤其"三江并流"地区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2.
2003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并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从此成为云南的形象标志,也成为继丽江之后云南拥有的又一个世界级品牌。本文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曾先后多次在这一地区旅行考察,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三江并流”地区的神奇与美丽吧。  相似文献   

3.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听取“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布署我省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必须进一步明确做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重要意义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联合国于1972年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相似文献   

4.
和芳 《前沿》2011,(12):113-116
世界自然遗产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区域与云南全省同步,社会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矛盾凸显期。怎样解决本区日益突出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问题,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迪庆州"生态立州"课题调查材料为依据,就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解处理三江并流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三江并流地区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上游地带,是属于全国仅存的几处天然林资源地区之一.近20年来,当地的天然林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根据云南大学唤青社2000年7~8月对该地区的徒步考察,针对这一地区存在的薪柴消耗、畜牧业发展、矿产开发、旅游开发、森工企业对天然林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形式,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教育投资、实行矿产开发中的生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等天然林保护对策,以促进西部环境保护和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缪家福 《思想战线》2004,30(1):88-95
"三江并流"地区自然的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全世界罕见,它构成了三江地区资源价值的核心所在。世界自然遗产绝不单纯是对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共同特征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三江并流"所具有的前瞻性内涵,即包括共通性和共识性成分在内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相关,它们内在的、固有的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资源可能转化为现代文明建构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潘发生  和芳 《创造》2010,(6):59-61
世界自然遗产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包括迪庆、怒江和丽江三个州市,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区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云传踆 《创造》2015,(11):64-67
尼汝,这个隐秘在香格里拉深山中的小村庄,曾被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官员美誉为"世界生态第一村".尼汝能不能称为"世界生态第一村"我不敢说,至少与我去过的雨崩村的环境相比还有些差距吧,但尼汝村的生态环境确实很好、很美.  相似文献   

9.
陈豪书记在讲话中好好推荐了一把云南的好山好水,其中"点名"的,包括石林、三江并流、香格里拉、大理、腾冲、元阳等等.这些地方也是云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的神奇魔力,赋予了这些地方灵性.  相似文献   

10.
河源,本是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白族乡的一个普通村民委员会.近年来,该村在"三生"共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被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等媒体作了报道.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央视连续播出河源公益广告和《走进河源》节目后,该村更是声誉鹊起、备受关注.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意义重大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云南境内自北向南奔流170多公里,形成"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三江并流"区域面积不到全国的0.4%,但拥有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却占了全国的20%和25%;是世界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是全球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天然高山花园和世界生物基因库. 该区域聚居着16个民族,是世界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在第27届联合国遗产年会上,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这是自然环境领域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1.
<正> 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已于7月5日在巴黎结束。在本届大会上,中国政府申报的项目:三江并流、十三陵和明孝陵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29处自然、文化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欢欣鼓舞!然而,作为一个在浙江这块水土上成长,有着深深故乡情的浙江人,我们还是感到一丝遗憾!浙江作为一个文化大省,自然与历史所赐不少,而以杭州西湖  相似文献   

12.
和丽东 《创造》2004,(2):27-28
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十分适宜兰花生长,从江边河谷到山顶,除终年积雪的雪山外,都有兰花生息繁衍.云南省的兰花品种在此几乎都有分布,品种多达50.其中,莲瓣兰是三江并流地区的特有优质品种,各种瓣形花色十分丰富,蝶花、奇花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3.
高霖 《今日民族》2021,(6):44-46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大理,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在云雾缭绕的苍山脚下,在清波荡漾的洱海边,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2020年,一条漂亮宽敞的廊道出现在洱海边,这条环洱海生态廊道就是洱海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廊道计划建设129公里,集生态监测、生态修复功能为一体,形成人类活动与洱海生态环境缓冲区.  相似文献   

14.
NO.4矿电握手     
《创造》2006,(12):50-51
事件:2006年8月5日,云南省兰坪县金顶镇.在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道全陪同下,云南怒江电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何仁,总经理汪正军率公司中层干部参观考察云南金鼎锌业10万吨电锌生产线.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怒江州明确了以"矿电经济强州"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构建怒江国家水电基地和兰坪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打造‘三江并流'东方大峡谷世界旅游品牌"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行走于怒江     
李月英 《今日民族》2004,(11):37-41
“三江并流”地区是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一些密如蛛网的古道沿着高山峡谷里奔腾不息的江水,蜿蜒向西藏腹地延伸,古道上的马帮们,硬是从“三江并流”峡谷里,走出了一条前往西藏甚至印度、尼泊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三江并流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除了雄俊的风光和美味的佳肴之外,少数民族的村落农家里,已开始悄然无声地出现了生态卫浴设备。2015年1月起,这里出现了一群专门跟茅坑"过不去"的人——"茅厕革命"先锋实验队。这是阿拉善SEE诺亚方舟生态卫浴设备团队。他们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推广安装生态卫浴,从源头有效控制农村水源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是最大的民生。"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往往也生态优良。根据《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年—2020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的一项民生工作。此行,我们发现,有一个名为"公益诉讼"的新事物,在云南民族地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谓公益诉讼,是指对法律规定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初,40多岁的台商郭台铭来到深圳郊区的龙岗,他登上一块高地,挥了挥手,做出一副画圈的模样.看到当地官员“求资若渴”的表情,以及低得让他心花怒放的地价,他说:“这些土地,我都要!” 但现在,富士康却开始将一些生产部门搬迁印度.  相似文献   

19.
正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纵深处的老君山,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特有物种众多,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但近30年来,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村民们砍得有点猛,各家山头划出来的集体林和国有林成为乱砍滥伐的重灾区,村里人每年为这点木头都要跟外人"火拼"一场。今天,走进这里仍会看到过去大规模砍伐林木时搬运木材的滑道。山顶粗壮的云南松被砍倒后,经此滑到山脚,再被运往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20.
盛世兰 《创造》2021,29(4):43-46
生物多样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2021年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筹备工作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呵护自然,你我有份",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参与是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经验;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系统修复",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宣传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效也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