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侗族鼓楼美学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定的军事、政治、文化和宗教的功利目的而建造的侗族鼓楼,它的基本属性,首先应是它的实用价值。然而,它在实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结合方面,却达到了“珠联壁合”的最佳效果,颇富美的欣赏价值。它不愧是侗族人民世世代代用心血  相似文献   

2.
覃丽丹 《传承》2011,(21):60-61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尤其以鼓楼为代表的建筑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独秀,体现了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侗族鼓楼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同时又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人口约一百余万。他们在开发和缔造我们的伟大祖国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侗族民间文学就是侗族人民为充实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学艺术宝藏,为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而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很值得我们搜集、整理和研究。由于侗族还没有文字,侗族民间文学是靠那些著名的歌师、歌手和一般群众一代一代地口头相传下来的。主要形式有传说、故事、诗歌、礼俗歌、童谣等,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劳动、愿望,很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4.
侗族是伟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和祖国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今居住在我国南部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毗邻边境及湖北西部的一百四十余万侗族人民,她们的文学艺术丰富多采,独具特色,民间口头的和文人书面的应有尽有。 目前,民族文学界对于侗族文人文学是否属于侗族文学的范围尚有争议,认识不尽统一。如果按照“所谓侗族文学,就是用侗族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见《民族文学研究》19  相似文献   

5.
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是侗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侗族民歌一样追随着侗族人民思想、生活、斗争的历史轨迹,与侗族人民朝夕相伴,成为侗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侗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类起源,祖先迁徙的故事,有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有人民群众反抗压迫剥削的故事,有机智人物的故事、爱情故事、动物故事和地方风物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中.都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又有很高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6.
处于湘、黔、桂三省交界的千里侗乡素有“歌海明珠” 之誉,侗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含蓄的格调,绚烂的风姿,优美的旋律扣开了人们的心扉,深入侗族人民的心田,成为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侗族人民唱道:“唱得欢,有吃无吃歌不断”。“饿饭饿得眼昏花,还要唱首歌来调节胃肠”。侗族民歌与侗族人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哪里有侗家,那里便有歌声。有首“老人歌”唱道。  相似文献   

7.
侗语谚语,侗语称li~4 Wa~1' jm~1,译成汉语为:“语言之花道理深。” 在侗族民间流传着一些含义深刻的谚语,如: 我们侗家有谚语。 很早就有谚语了。 侗家不离谚语。 谚语是体现哲理之言。 谚语含意海样深。 以上几条谚语,说明侗族谚语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已经成为语言的精华部分。它丰富多采,至今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辉。 侗族,属古“骆越”的一支,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侗族人民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历  相似文献   

8.
侗族族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岭南古越人一支的后裔,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在侗族族源的探讨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著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侗族聚居地区的古今地理位置和地下发掘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结合史料文献进行探讨,认为侗族今天居住的这片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地区而不属于古越人地域;古越人的地域应在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并由此阐述自己关于“侗族先民迁徙”的粗略看法,其中失误之处,望予不吝批评:  相似文献   

9.
侗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宏富优美,深为民众喜爱,亦颇受大方之家的称赏;然而,侗族的文艺思想却少有人研究。为了挖掘和宏扬民族文化,笔者略具一文,以飨读者。 侗族有首“老人歌” 这样唱道:“我们留恋年轻的时代,我们羡慕你们的青春,年老了也要唱歌哟,一直唱到尸骨变成灰烬。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这首歌以通俗的语言,揭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审美特质。所以,“歌养心”说,是侗族文艺思想的集中表现,它概括说明了文艺理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苗族与侗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比较,指出其相同之处在于崇尚群体美、女性美。不同之处在于苗族崇尚力,赞美崇高,侗族崇尚智慧,赞赏秀美;苗族崇尚冲突美,悲剧美,侗族则偏爱和谐美与喜剧。与此同时,文章还深人分析了形成苗族与侗族审美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资源。侗族武术是我国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与创造中不断积累而来,能够体现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财富,为侗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12.
侗族大歌面临的真正危机,是现代文明的冲击致使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多声部纷杂的保护措施,并没有解决侗族大歌的保护问题;侗族北部方言区传统情歌以我为主融摄汉文化元素而创造的玩山歌,向我们显示了侗族大歌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到过侗乡的人都喜欢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在侗乡,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成为民族的传统风尚;人们都以会唱歌为荣,善歌者受人称赞,歌师更是人们所敬佩。勤劳、勇敢、智慧的侗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特别是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艺术的珍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4.
侗族政治遗产资源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我国侗族人民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实践中留下了三大政治遗产,即"侗款制"、"鼓楼议会"和"约法款".而支撑这三大政治遗产"外壳"的坚固"内核"却是平等、民主和法治.这是侗族人民政治思想遗产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在丰富多彩的侗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有一种特殊的反映乡规侗理的文体——“款词”。它是侗族人民历史经验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过去,它对侗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道德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现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亦将在各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过对侗族款词这样一宗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目前研究界从社会、历史、法律方面去探讨者居多,从民间文学角度去研究探讨的尚不  相似文献   

16.
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探讨民族建筑入手,阐释了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古代侗族哲学思想是一份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宝藏,把它挖掘出来,将使中华民族的哲学宝库增添一份珍贵的财富。也将为从事侗族研究的同志提供一份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笔者试图对此作一点尝试。 侗族是我国南部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没有本民族文字。它的古代哲学思想同许多古歌、古俗和传统艺术融合在一起,广泛流传于民间。本文拟依据侗族民间流传的一些古  相似文献   

18.
王缉媛 《当代广西》2013,(15):54-55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结构建筑艺术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全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在侗族人民聚居地,寨寨鼓楼叠立,四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与风雨桥等人文建筑群构成了侗族风情园,更是侗族人民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侗族服饰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服饰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资料与“文字史书”。本文从侗族服饰的分类、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侗族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侗族服饰文化,旨在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履行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法规。 道德遗产是历史的道德现象。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上的伦理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道德遗产,扬弃其历史上的伦理思想,摈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造就共产主义新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勤劳、朴质、善良的民族。侗族的道德现象,自古而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对侗族的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使广大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上文明进步,促进侗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